提起京城的“薩其馬”來,準保有人跳著腳兒地想跟我掰扯:“南方早就有這道點心,比北京產的還多!”但是,循蹤尋源,正根兒還是在京城。
薩其馬原是將軍名
古里古怪的食品名字,絕對與民族語言民族習慣有關。
一說女真族領袖努爾哈赤統領大軍,征戰揮殺。手底下有一猛將名叫薩其馬。這會兒是戰事間歇,帥留話,餐后再議。薩其馬將軍匆匆拍馬回府,急撓著叫廚子做點兒新鮮不重樣的。這會兒正趕上漢族廚子忙瞎了,心里正來氣兒。隨意間,打碎了雞蛋蘸上了面條。得!干脆將錯就錯,油炸糖裹、干果散沾、連切帶碼,遂成了一道甜點。薩將軍吃美了,問叫啥名字?廚卒答三字“殺騎馬”,以發泄心中不明不白的不滿。
另一說是隨軍家屬薩夫人,人俊美且心靈手巧。一日宿營地里的一頓晚餐,薩夫人把剛做得的點心奉上,努爾哈赤擱嘴里細細嚼著,嚼出來心情大悅,隨即為食品命名為“薩其馬”,以表彰薩將軍的作戰勇猛與夫人的隨軍辛勞。至此,薩其馬將軍的名字叫成了一種風靡數百年的馬上速食。
咬文嚼字的主兒探究個認真。說薩其馬這種食品來自于很善于做面食的西北回族地區。那會兒叫“金絲糕”“炸絲糕”,進貢到了康熙面前,就康熙老爺子多句話,叫成了滿文的念法兒“薩琪瑪”或是“沙琪瑪”或是“薩其馬”。就這么著,幾百年的音兒不變,流傳至今。
吃“薩其馬”有好運
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所發明創造的食品“薩其馬”,數十年間成了流行于南方的名吃。除了味覺的濡潤、口感的甜香、攜帶的便利,還有“馬”的字音隱與其間有關。
凡是興騎馬、賽馬活動與賽事的,由“薩其馬”陪伴著,面子大且成功率顯著高些這正是相信食用“薩其馬”能夠帶來幸運的人的想法。
與賭馬有關。騎馬的紳士講究命運靠彩頭,還特在意吃啥、穿啥、用啥字號。自打第一次吃薩其馬就贏了個滿堂彩,回回沾上“馬事兒”,吃,就用“薩其馬”,別無其他。諧音兒好,就信這個!沒人暗地里考究:原產地遠在京城。
薩其馬,一準兒符合賽馬騎馬人的字音。
“旗”人必有“旗”人之道
因了名字的怪異,考究起來薩其馬是哪個民族先得手?滿、回各有主見。滿人有清兵關里關外馳騁千里的輝煌,就有傳留美食的理由?;厝俗詠砭陀凶雒媸城ё內f化的本事,誰也不會覺得做“薩其馬”能難到哪去。
薩其馬是滿人的餑餑。少不了雞蛋、冰糖、白面招呼一塊堆兒,用油炸酥,加上好吃的芝麻、花生,調劑些各種果仁、蜜餞而得?,F在又改良啦,葡萄干、山楂糕、瓜子仁、金糕條、藍莓果得什么加什么,可不是當初的薩其馬了。
萬變不離其宗,薩其馬應該就是面條的變異食品。雞蛋和面、油炸面條、糖稀黏合、晾干切塊,“碼”好嘍!馬碼瑪同音,很有些契合食品名稱的意味。
馬上民族一路南下,人進了昔日明朝的紫禁城,薩其馬也就隨之流傳于城街肆巷中。由于味道好吃,而且還易保存,給廟寺里各路神仙上貢,薩其馬切齊碼正,也是神仙們賞心悅目的好事。
一到年節氣,凡是做薩其馬生意的,可好啦!叩拜上蒼:求言好話,誰不先得用好吃的行
“賄賂”。敬拜前輩:點心盤墊穩碼正,少不得薩其馬為主。小輩們就知道先輩們在人世間愛吃啥,至今,依舊沿襲如此行禮。除了敬仰,還有敬畏,還有對祖輩傳承食品的尊重。
(摘自《法制晚報》 劉 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