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思想工作一直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難點。而清晰了解學生的思想特點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工
作。[1]本文以大一新生當前的幾個典型思想特點為例,深入而系統地分析了其成因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學生管理;思想特點;方法
一、大一新生的思想特點及學生工作者所遇到的問題
(一)沒有了家長的約束和高考的重壓,大一新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1)大一新生思維靈活善變,思路活躍跳脫,思想沒有太多的羈絆,既擅長于接納新事物,又易被新事物所左右。(2)他們盡管是成年人,但新生的心智卻不夠成熟,容易感情用事,辦事沖動,個別學生思想脆弱,膽小怕事,做事沒有主見。他們在家庭的長期庇佑下一般責任感不強,一旦真遇到困難往往只想到訴苦、逃避、轉嫁卻沒有擔當。(3)大一新生在讀大學之前都處于學校家庭嚴格的管教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家規、校規的雙重約束下,許多學生認真學習、遵守紀律實屬是一種順從或無奈,并非是自發的自覺的行為,他們一旦離開家長的掌控,在行為上有了完全自主權后就極易放縱自己,比如在學業上放松,放任自己沉溺于網絡游戲等。
(二)大一新生具有強烈的從眾心理。大一新生驟然離家來到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面對不再熟悉的一切,難免會心生忐忑心懷畏懼。人具有社會性和群體性的特點,這時強烈的歸屬感會讓他們既思念家人和舊日的同窗好友,又迫切希望被新的團體所接納。這時學生為了融入新的團體而產生的從眾心理尤其強烈,尤其是缺乏人際關系手腕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更易被團體邊緣化。此外,性格軟弱、缺乏自信、個性不強的學生為了進入團體就容易被周圍同學左右自己的行為。比如,很多學生認為聽課或者聽話的行為是盲從于教師和家長(權威)而沒有自己主見的行為,不“酷”。這時這些人就會嘲笑那些認真聽講的同學,而認真聽講的學生為了迎合同伴,被迫不再聽課,以順應小團體的做法,讓自己顯得不那么格格不入。而這就是在這種小團體的壓力下某些學生出現思想行為偏差的典型表現。
(三)新生思想單純,容易受騙。新生大多心地單純善良,思想不復雜,遇事樂觀傾向于看到積極的一面。但因為涉世不深,社會閱歷不足,容易偏聽偏信上當受騙,個別學生因為思想不設防甚至可能誤入歧途。
(四)人本思想的誤區。現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中盛行人本思想,這種思想以學生作為教育關系中的主體,強調高校的各項工作應圍繞著服務學生來全面開展。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具有有時代的先進性,但個別學生對這種思想理解得不夠深入或失之偏頗,認為自己既然作為被服務、關愛的對象,就應該享有絕對的自由,自己不必再受紀律的約束,可以在課堂上、校園內隨心所欲,而教師應該尊重自己作為獨立平等的個體所做的任何選擇。
二、眾多問題下學生工作者的應對策略
(一)如何因勢利導,讓大一新生逐步適應大學生活。(1)大一新生思維活躍,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擅長于逆向思維,教師正可順勢而為,側重其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的培養,切不可壓抑、扼殺學生的創新力、創造力發展,使大學成為一個個流水線車間。(2)學生有意愿接納新生事物是好事,他們從網絡上獲得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擴大了他們的思想范疇和精神領域,幫助他們突破區域文化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學校教育的缺失。但同時,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對是非的辨識能力差,網絡上的有害思想更容易對大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時需要教師進行正面引導,澄清學生的思想環境,使學生在網絡的信息洪流中能夠明辨是非,有堅定正確的信念。(3)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最重要的是要學生了解自己對家庭、學校、社會應盡的義務,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要能承擔后果。[2]教師可以以實際案例導入,以一些典型的與學生同齡的青年沖動犯錯甚至犯罪后的例子,來教育、警示學生以他人為鑒。學生處于真實情境下,感同身受,自然對自己的行為萌生警醒和約束。(4)對于大一新生,家庭教育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視,家長也仍有必須履行的教育職責。一些家長把孩子完全放手交給學校管理,自己則完全置身事外,從此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這時教師就要勤于與家長聯系,雙方聯手,不放松對學生責任心、責任感的教育,慢慢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逐漸產生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心態。(5)對于大一新生,教師不應過度管理。當前,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基本都已成年,對于這些學生而言,初高中式的刻板的教育體制已經不合時宜了。學生的思想、心智已趨于成人化,而且在社會上也希望獲得新的角色認可,希望得到教師的平等相待,這時教師的過度管理容易引發師生矛盾甚至對立。教師的過度管理一般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教師對班級事務事糜巨細,樣樣親力親為,勞心又勞力;教師對待學生如同對待幼童,總是不放心,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事事過問、處處干涉。這時,教師應適度放權,即把班級事務的管理權、話語權逐步下發,最終讓學生實現自主管理。此外,教師對學生的過度干涉容易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過度的關心反而會引發學生的不滿。這時教師需要做的是掌控而不是介入,雖不過度干預,但也要對學生的重要情況了然于心,必要時給予指導和點撥。
(二)如何破解新生的從眾心理。(1)從大學伊始就組織學生集體活動,讓學生彼此間相互熟悉,緩解新環境給學生帶來的壓力。(2)要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原則,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并懂得如何禮貌地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3)從眾心理的根源在于缺乏自信,對自己的決策總是心懷猶疑。教師要幫助學生揚長避短,找到自身的優點,恢復自信,并引導學生不要過度關注自己的短處。(4)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長期目標。當一個人胸懷大志且志向堅定的時候,就不會輕易為人言所左右。多讓學生思考下一個人生目標,思考未來將如何在社會上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在這樣的思想高度下,學生的思維就不再囿于周遭的小團體或當下,就不再輕易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走了。(5)對于自卑、焦慮、有社交障礙的學生,教師要格外關注,并盡早幫助他們融入新的團體。教師可以為這類學生做心理輔導,幫助他們重新構建心理環境,可以交辦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簡單的班級日常事務,鼓勵他們循序漸進地與同學交往,多參加同學間的聚會,社團或社會活動,但不強求他們能長袖善舞。總之,教師絕不能對個別學生被邊緣化現象視而不見,相反,要及時采取措施改變現狀,讓這些學生重歸集體。
(三)要提高學生的心理防范意識。大學是象牙塔,但學生不可能一直不接觸外界。大一新生思想單純,社會經驗匱乏,防范意識差。這時教師不能因噎廢食,全面禁止學生與校外人士接觸;也不能只強調社會的美好積極面,而完全不提社會的復雜和險惡、人心的難測。教師在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做兼職擴大交際面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到坦誠待人與防備壞人同等重要。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這樣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遇到不確定的因素時會及時向教師咨詢,避免在社會上吃虧上當。在社會閱歷的累積中,學生會對交友更加謹慎,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也將更加有效。
(四)人本思想不代表放任自流。人本思想是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卻不代表學生可以為所欲為。但是,教師也應順應時代,改變教育策略,改變對學生完全掌控的思想,化命令為引導,化批評、指責為交流、溝通。而這才是人本思想的本意所在。
總之,對于大一新生這一特殊群體,教師要密切關注其思想動態,做到對癥下藥,用愛心與誠心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完成其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身份轉變。
參考文獻:
[1] 張冬梅. 建立宣傳思想工作評價標準的重要意義和難點問題[J].神州.2011, (3):117-117.
[2] 何玉波.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價值工程.2010, 29(15):255-255
[3] 張慧波.淺談新時期中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問題[J].青年文學家,2013(13):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