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竹雕藝術歷史悠久,崇尚自然的藝術品位特別突出,是一門十分受人欣賞的藝術瑰寶。經過歲月的洗禮,竹雕藝術越發成熟。雕刻家們通過用自己獨特的刀法來展現在設計構思中的技藝手法,也是展示藝術內容的手段。精雕細刻的風格精致細膩,古樸典雅,層次重疊,歷代以來都有優秀作品傳世,眾多雕刻作品都呈現出了精致細膩的風格以及玲瓏剔透的立體精雕,細密入微的平面細刻,鬼斧神工,說明了竹雕藝術家靈力的刀工以及對精雕細刻雕刻手法的追求。
竹雕是我國傳統的工藝美術品種之一,是在竹莖上雕刻多種圖案和文字,竹莖或竹干,外觀圓圓的里面是空的,適合用來制作筆筒、臂擱,或者香筒、竹匾等器物,主要采用陰刻、浮雕、皮雕和透雕等技法進行雕刻。或者采用竹根來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根的紋理,形態奇異,因此雕刻竹根要順勢借形、類物刻象,巧妙地利用根材天然的形態、紋理、疤節甚至瑕疵。早在六朝時期開始直到唐代,竹雕作為一種藝術,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雕刻技藝十分精湛,越發成熟,其藝術追求和表現技巧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拙到精,在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竹雕藝術家努力下,源遠流長地傳承了下來,并實現了由最初的粗獷流暢到如今的精雕細琢,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竹雕精雕細刻的藝術特點
中國竹雕藝術品融合了民俗文化的傳統,既有古樸淳厚的藝術風格,畫面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生動,構圖飽滿有層次的特點,又有民族文化中精巧的成分,鮮明的藝術性和豐富的表現手法以及獨有的地域文化涵養,在雕刻藝術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竹雕的立體精雕包括圓雕、透雕、深雕等技法。圓雕,也稱為立體雕,大多可以多方位、多角度雕刻,包括多種多樣的手法和表現形式,作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具有寫實性與裝飾性的特點,對于竹料選材方面來說,用竹根雕刻居多。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或層次之間透空,具有較豐富的層次,工藝觀賞性極強,大多在竹木料的四個面進行雕刻。深雕的另一種叫法是陷地深刻,屬于凹刻中最深的一種,立體感十分強,通常會結合浮雕、透雕等法同時運用,也稱為凹刻的浮雕,對于這種雕刻技法來說主要用在筆筒的雕刻,雕刻的題材以蔬菜、荷花等到為主。竹雕的平面細刻包括淺浮雕、留青雕、細刻等技法。淺浮雕較淺,層次交叉少,雕刻的圖案和花紋淺淺地凸出底面,又叫薄地陽文,勾線要求嚴謹,就像印紐雕刻中的薄意雕,通過線面結合加強立體的空間感。留青雕也稱為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其余鏟去為底,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分出層次,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光滑如脂,溫潤如玉,通常用在筆筒、臂擱、匣盒、扇骨上,雕刻出深、淺、濃、淡的變化,就像是在紙上作畫一樣,一般刻字畫都可以,具有極強的書畫表現力。細刻也稱為毛雕,顧名思義就是以刻線條為主,一筆一刀十分認真,非常細致,而且刻痕還帶有毛刺。
千百年,中國竹雕以其凝煉著出神入化的功力,精益求精的刀削斧鑿以及神奇大膽的想象,賦予了竹木強大的生命力,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氣質,聞名于海內外,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永恒魅力。至此,就需要精心的安排布局,即使很小的人物形態也雕刻得須眉畢現,衣紋清晰,表情生動。景物豐富,作三四層或更多的鏤空精雕,或平面的精雕細刻。這些木雕裝飾于器物上,既可遠觀其整體的氣勢和藝術效果,又可近看其精巧的雕工和玲瓏剔透的細部,使人感覺像是面對一個景物豐富、氣氛熱鬧而又深遠、廣闊的場景,仿佛已經進入到故事的世界中。
竹雕精雕細刻的用料考究
對于雕刻的用料選擇,是工藝師們在進行創作設計前面對的首要問題,所有竹雕的用料方面也是不例外,十分考究。由于竹根雕不同于木雕、石雕和泥塑等雕塑,一般來說,竹子的材料壁薄心空,而且外面比較硬,里面相對較軟,因此局限性就大,可塑性就變小了,如果稍微馬虎一下就可能鑿穿,因此工藝師要在非常熟悉材料的基礎上,不斷反復構思,章法布局,不但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
每當進入秋冬季節后,人們進入山林砍掉一批竹子后,竹雕藝人也會進入竹林,挖掘能刺激他們靈感的竹根材料。竹根的選擇尤其講究,對于竹齡較大的根來說,一般質地相對堅實,色澤也會深很多,但遺憾的是,竹根可塑性強弱的鑒定,只有挖出來后才知道。可以從起材質的形體、紋理、色澤等入手,隨勢夸張、減縮,通過疏密、起伏、粗細、虛實等衣紋變化,以便讓人物的氣韻更加生動,意蘊十足。同時藏露兼顧、謙虛得當,使作品透露著“返璞歸真”、或“天人合一”的藝術效果。竹雕雕刻所用根材,最好是找生長在向陽的地方,同時土壤貧瘠處,由于水分少,質地就會細膩,而且不容易發霉和蟲蛀。通常最好選三至六年竹齡的竹,如果竹齡太嫩,纖維疏松、粗糙,盡管適合雕刻,但是缺少了光澤度;對于太老的竹子,就難于雕刻,而且容易開裂。這些木料可創作出的題材繁多,如佛像、老翁、仕女、仙佛、武士、壽星、漁翁、彌勒、達摩、仙女等人物,這些人物作品可以精雕得動態逼真,“神”與“形”可達到完美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竹雕精雕細刻的刀法精巧
藝人們通過不同的雕刻刀法來展現自己的創作構想,運刀的過程中,表現出轉折、頓挫、凹凸、起伏等手法,以便能讓作品顯得生動自然突出,從而充分體現竹雕的材質美和豐富的雕琢美。對于不熟悉竹雕藝術的人來說,他們在用刀的時候,難以刀代筆,一旦膽子小的話,深怕刻壞,就會導致刀法笨拙,難以雕刻出竹雕作品的韻味。所以說,竹雕從藝者要勤于多刻多練,再仔細多琢磨,才能練就精巧的刀工,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竹雕追求精雕細刻的風格,而此風格離不開刀法,這刀法既要有粗獷有力的斧劈刀鑿感,又要有渾圓細膩嫻熟的刻畫。刀法就好像是書法中的筆觸一樣,不僅能夠起到強化和加深作品的藝術效果,而且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達到刀工流暢,而且畫意明確,意境深刻。因此說,初學者只要熟悉平刀、圓刀二種不同的用途,才能較快掌握技巧并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練就自己擅長的刀法。相對于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在竹雕中進行傳統人物創作時,在進行精雕細刻的步驟時必須要有充分的耐性、細心和勇氣,這樣才不至于一步不慎而無法彌補。竹雕作品《巡游八方》從選料、原料處理、造型設計、雕刻、修光、磨光等,經歷十多道工序,耗時一年多才創作成品。作品以鐘馗巡游為創作題材,采用圓雕、鏤空雕等技法雕刻而成,雕工精細,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尤其是鐘馗的胡子采用點刀法,設計與用刀均精心而周到,小節之處尤需下功夫,須髯根根可數,惟妙惟肖。這個作品榮獲第九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金獎。
筆者認為,竹雕藝術家在進行大量切削竹料的粗坯階段,要因勢利導、巧用自然,以采用敲錘配合刀具進行切削,由于壁厚有限,下刀要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當雕刻向外推進或深挖時,就會以拳心向下狀。當雕刻向內推進時可作拳心向上狀,當雕刻輪廓欲切斷竹紋絲縷時又可作拳心向內或向外狀,三種方法靈活掌握。在進一步精準和細致刻劃時,右手握必須要緊緊握住刀柄上端,左手則需要捏住刀桿的上部,來進行理清線條、消除刀痕鑿跡,直到符合要求為止。如果遇到刀具雕刻的太深,千萬不要搖動刀柄急著抽出,不然就會引起鋒口開裂或剝落,這時候就要用另一刀具并輕微削去該刀具周圍的竹料,右手執刀呈握筆狀,但要將無名指和小指緊抵在雕刻物上向前運刀,以控制尖刀。
雕刻完工后,還需作防霉蛀處理,將作品放入配好藥物的大缸中浸泡數天,使藥物充分吸收,取出晾干用砂皮紙打磨,此時應注意砂皮紙選擇須從粗到細、道道深入。直至紋理清晰、手感潤暢、光亮如玉為止;如用油漆,則先上色后刷漆,待漆膜干后再用舊砂皮紙打磨,磨光后再上漆,如此反復多次,直到呈現出圓潤光滑的珠光寶氣為止。
(作者單位:仙游縣榜頭鎮初人竹木雕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