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壯族有諸多圖騰信仰,而蛙圖騰是這些圖騰中影響較大并留存至今的圖騰之一。本文以壯族的蛙圖騰為例,試從壯族蛙圖騰的審美意識與社會意義入手,挖掘壯族蛙文化,研究蛙圖騰在壯族旅游紀念品中的應用價值,在加深對圖騰對族群成員認同增強功能的認識的同時,拓展蛙圖騰在旅游紀念品應用中的價值,以期推動壯族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圖騰又被譯為“他的親族”,不同歷史階段對圖騰有不同的認識,大體分為認為圖騰是血緣親屬、是群體的祖先、是群體的保護神三個階段,圖騰信仰的生成主要聚集于交通閉塞,生產力水平低下,習慣將理想、愿望寄托于動植物或無生命物質的少數民族,而壯族屬于多圖騰崇拜的民族,其中蛙圖騰在眾多圖騰中最為突出,直接影響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
壯族蛙圖騰及其社會意義
1.壯族蛙圖騰
蛙在廣西壯族的壯語中稱之為“螞拐”,壯族人視青蛙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殖旺盛、人畜興旺等吉祥的象征,在丘振聲編著的《圖騰-壯族圖騰考》中對壯族的蛙圖騰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認為由于壯族生活的地區山丘較多,人們對雨水的需求非常強烈,而蛙被視為天上與人間進行溝通的唯一媒介,通過對蛙的崇敬可以換取區域內的糧食豐收,而長時間的民族記憶凝聚成壯族的民族認同,其中流行于壯族生活區域的蛙婆節就是壯族蛙圖騰的崇拜儀式,壯族人賦予蛙一定的神性,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神明,通過系列祈禱儀式來求得自然的恩賜,直到現在廣西紅水河沿岸的東蘭縣、天峨縣等壯族村寨在每年的大年初一開始舉行聲勢浩大的蛙婆節。壯族民間流傳的《螞拐歌》,通過對古人的追憶,記錄了“人食人”的歷史階段,也從側面證實壯族人民認為蛙是雷婆的女兒,壯族人相信螞拐可以造福于人類,所以認為對蛙的崇拜即體現對神靈的尊崇,在壯族古語中仍存在“手不抓螞拐,不怕雷公”的說法,而螞拐所象征的雷公專劈殺害螞拐的壞人,壯族的銅鼓、祭祀活動中都可見蛙圖騰的印記。
2.壯族蛙圖騰的社會意義
壯族先民對蛙圖騰的崇拜嚴格意義上講先是生理的生殖崇拜,在古代人類的生育水平不高,生出來的孩子存活率也不高,而蛙的繁殖能力很強,能夠繁衍出很多后代,在生殖崇拜上能夠像青蛙一樣具有很強的生殖和存活的能力。
蛙圖騰在反映壯族人民生活中崇拜觀念以及精神信仰的同時,也折射出壯族特殊的民族傳統文化以及生活習俗,這些民族文化特征,也是區別于其他群族的依據,是維系本族群認同的重要因素。其中語言是重要的體現方面,其不僅可以傳遞文化,而且可以使族群認同的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螞拐”是壯語中蛙的意思,與蛙圖騰相關的文獻、民間詩歌如《螞拐歌》《布洛陀經》等都是由壯語形式傳唱,由于人們對蛙圖騰的崇拜,促使這些詩歌世代相傳,即使近年來區域受到漢文化的強烈沖擊,但是其仍以壯語的形式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壯族的族群認同。另一方面,壯族人民在以蛙為圖騰的過程中,為表現個人對蛙的尊崇,使蛙圖騰的信仰被更加完整的保存,會選擇以節日、服飾、節目等形式將其記錄,并逐漸形成一定的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壯族的群族認同,例如壯族地區的蛙婆節一般都要經歷請蛙婆、叫蛙婆、游蛙婆、葬蛙婆四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形式、寓意等都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和規模,而年復一年的籌備、觀賞、參與使壯族人民對蛙圖騰的認識得到傳承,這在無形中也加強了壯族區域的民族認同;在長時間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壯族人民個人對蛙的崇拜逐漸同化,形成了其共有的習慣,例如蛙婆的祭祀、蛙婆廟的建立、關于蛙婆的山崖壁畫等在形式和姿態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共同點,這在無形中使壯族人民的族群共同性更加明顯具體,形成強烈的族群認同感;除此之外,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壯族區域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相關旅游宣傳媒介的逐步完善,人們對壯族蛙圖騰的興趣愈加旺盛,希望通過旅游行為的發生對蛙圖騰產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的欲望逐漸強烈,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廣西壯族原始文化認知及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壯族凝聚力加強的過程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更加強烈。
蛙圖騰在壯族旅游紀念品中的應用
廣西旅游紀念品種類繁多,具壯族文化特色的多見繡球、服飾、壯錦及衍生出的包、家居飾品等,而具壯族本土文化特色的蛙圖騰旅游紀念品卻鳳毛麟角。廣西壯族自治區近年來在旅游行業規模不斷擴大,縱向挖掘不斷加深的過程中,旅游紀念品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挖掘壯族民族元素,設計以蛙為主題的旅游紀念品中,其應用形式主要表現在造型、裝飾和文化傳承方面。
壯族蛙圖騰紋樣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形態上具有審美的價值性。充分利用并提取更具有審美性和趣味性的民族傳統元素,把傳統元素和符合現代人需求的設計元素結合起來,設計出具有觀賞性和實用多能的旅游紀念品是旅游紀念品設計的關鍵。
1.造型方面的應用
造型即塑造物體特有形象或設計者結合個人臆想所創造出的物體形象,在壯族蛙圖騰崇拜中對蛙神的形象進行了主觀上的判斷,認為其是呈現蛙姿態的人,雙手屈肘,叉開上舉,雙腳撐開半蹲呈小括號形狀,所以在壯族旅游紀念品中所涉及的蛙的形象不論是單個還是群體,不論是正面還是側面都以此種形式存在;另外,在壯族旅游紀念品中有大量表現蛙婆節人們歡快的跳“螞拐舞”的泥人雕塑,其造型也深受蛙圖騰的影響,泥人通常都帶著面具,表現著粗獷、怪異的動作,或半蹲,或半腳掌點地,或撩腿畫弧線、或虛步擊鼓跳,但仍以爬行或蛙跳狀為主。除此之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旅游紀念品中常出現蛙紋,例如彩陶、巖畫、青銅器、帛畫、畫像石、民間彩紙、蛙型茶具等,如圖1、圖2所示。《蛙型茶具》的設計元素自于銅鼓上的蛙形紋飾,以簡化的蛙紋飾作為外觀造型,修飾以寧明花山崖壁畫圖形或繡球圖案,增強本旅游紀念品的獨特地域魅力與視覺沖擊力,達成了審美與使用的高度統一,極具紀念意義。
在藝術造型中應用蛙紋,不僅可以給人藝術的享受,而且可以使旅游者對其蛙圖騰產生更加全面的認知,蛙紋的出現和具體在旅游紀念品中的應用,是人們對蛙圖騰的崇拜從具象向抽象轉變的體現,是人類精神的沉淀結果,已經形成壯族人民蛙圖騰精神的一種直觀體現,蛙圖騰在造型方面的應用在壯族人民生活區域內的寺廟建立、生活用品打造等各方面都有體現。
2.裝飾方面的應用
首先壯族人民的蛙圖騰在陶瓷、布藝、木雕等旅游紀念品的裝飾中得到了應用,而且具體的裝飾圖案已經由直觀的寫實蛙形轉化成夸張、變形、幾何化的蛙紋,逐漸向概括化、抽象化方向發展,這是壯族人民對蛙圖騰傳承和創新的結果;其次,由于在蛙圖騰中認為蛙具有生存繁衍、趨吉辟邪的作用,所以其裝飾的范圍已經不再限于寺廟、山體等,在壯族人民生活的區域可以隨處發現蛙的裝飾痕跡,例如壯族人民的服飾、民族包及聞名于世的壯錦上多有青蛙圖案,表現其對青蛙超強繁育能力的向往,對多子多孫的期盼,或多為雷電圖案,如云雷紋、水波紋等,表現壯族人民對自然神力的潛在畏懼;其服飾的顏色多以青蛙的青或黑為主色調,在其基礎上進行少量五彩色的配比,這也是其在蛙圖騰崇拜中驅邪祈佑的體現。壯族旅游紀念品中壯族人民的服飾是被現代人推崇的熱點,除此之外,壯族人民在家居用品中的裝飾也可體現其蛙圖騰文化,由于廣西壯族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勞動力富余情況較多,所以其手工旅游紀念品占整體旅游工藝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其手工工藝勞動者藝術視野和藝術水平的限制,其藝術創作形式仍以簡單的剪紙、刺繡、紡織等為主,而其大部分旅游紀念品的裝飾都以青蛙為雛形,但近年來受人們對藝術形式多樣化需求逐漸強烈的影響,具體的青蛙裝飾形狀在直觀上發生了改變,但仍可以通過其裝飾的形式、手法、外形等表現出蛙圖騰的精神,例如手工藝者選擇的裝飾圖案多來源于蛙圖騰相關傳說,例如《青蛙姑娘》等。
3.文化傳承方面的應用
在人們發生旅游行為的過程中不僅有極大可能為具體的旅游紀念品實體發生消費行為,而且會對與當地特色相關的民間娛樂活動、特有風俗等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會對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等進行全面的了解,產生對具有紀念意義或特色旅游紀念品的購買欲望,對二次旅游產生動機,而廣西壯族的蛙圖騰文化恰好可以利用文化傳承的優勢對其進行激發,如廣西的東蘭縣等壯族村寨為紀念蛙圖騰而開展的蛙婆節,會在每年的正月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和參與,這為通過旅游形式實現文化傳承創造了契機,旅游者在正月初一當天會在村寨男女老少的陪同下進行村莊內或去鄰村尋找螞拐,最先找到螞拐的人將被視為是一年中最幸運的人并被擁戴為節日的首領,在旅游者參與此活動的過程中感知壯族人民對蛙圖騰的崇拜;旅游者在正月后續幾天每晚到停放蛙婆的社亭祭祀,傾聽壯族人民演唱的螞拐歌,觀賞其表演的螞拐舞,感受壯族群員在蛙圖騰下對群族的認可;并隨同壯族人民抬著蛙婆游村,對村民送出祝福的過程,體會壯族人民將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于蛙圖騰,并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的樂觀心態;在正月月末參加驗棺活動,感受村里長老通過辨別蛙婆的顏色預測收成的民俗文化,體會全員參與的氛圍。廣西壯族蛙圖騰的文化傳承不僅可以通過游客親身參與蛙圖騰的活動方式實現,游客學唱有關蛙圖騰的民間歌謠、觀賞廣西壯族人民的旅游造型和裝飾、觀賞其歌舞等都會對其蛙圖騰產生一定的認知,這是在文化不斷趨同的過程中感受少數民族特有文化,進而對旅游紀念品進行選擇和判斷的有效途徑。
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壯族的蛙圖騰歷史悠久,蘊含了壯族的民族信仰、情感氣質、文化思想、哲學觀念等,其不僅具有直觀的形式美,而且具有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其文化價值遠遠超乎其藝術價值本身,對壯族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旅游經濟作為壯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其旅游紀念品在造型、裝飾、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對其進行了應用,可見蛙圖騰在壯族生活區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