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探討中國民間剪紙的造型與西方立體主義之后,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的關系。立體主義注重理性分析,對結構的把握比較到位,從空間、色彩、透視等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剪紙取材于生活,樸實生動,將生活中的物體適當的夸張變形,以獨特的裝飾性、趣味性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它們都是本真意識、直覺思維的體現。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這種直覺思維的產生背景是不同的。
立體主義是20世紀初西方藝術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立體主義注重理性分析,對結構的把握比較到位,它開創了新的美學體系,從空間、色彩、透視等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對立體主義藝術影響最深的是被稱之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塞尚前期的作品基本上是用印象派的手法進行創作。然而他并不滿足于印象派的成就。他認為這并不是他的審美取向。在他的后期創作中,他開始刻苦鉆研物體內在的造型規律,尊重自己的直覺。
剪紙是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藝術家們沒有經過西方焦點透視等技法,他們的創作樸實生動,取材于生活,將生活中的物體適當的夸張變形,以獨特的裝飾性、趣味性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剪紙在中國的歷史很久遠,新中國成立以來,它已經發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誠然,科學的寫生能力給了我們很多方便,它符合大部分人的審美,但是這種造型能力只適合畫靜止的物體。如果是活物,我們還要給它限定自由。早在20世紀初的西方國家,人們都比較熟悉的畢加索、馬蒂斯、塞尚等藝術家,他們厭倦了那種焦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導致的造型藝術單一模式,他們向東方、非洲藝術學習,創造了不同的流派,讓人們品味到了新奇的藝術創作手法。
柏格森是20世紀法國的哲學家與理論家,他對藝術創作有很深刻的見解。他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站在事物的外面觀察,這是一種客觀的方式,屬于理智型的:另一種是進入事物的內部,是絕對的、內在的,屬于直覺型的。藝術家對事物的認識不外乎這兩種方式,相應的藝術品也產生兩種風格。但在藝術創作中,柏格森更加推崇的是直覺型。這在當時成為一部分藝術家創作的基本信條與理論依據。比如立體主義代表畢加索、塞尚、高更等。他們用新的思維模式取代以前的創作方法,這正是立體主義畫家們內心的直覺感受。柏格森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也正符合中國民間剪紙藝人的心態,在他們眼里,剪紙畫面上并沒有大小比例遠近高低、虛實有無、具象抽象等現代繪畫所遵循的理論原則,它只是民間特有的一種平面構圖方式,雖然其中包含著文化傳承或者環境因素,但總體上是本能的、直覺的表露。這種非秩序現象更主要的是源于生命的體驗,這種生命體驗是剪紙群體心性與行為的內在融合與反照。
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產生于相對封閉的農村環境中。從表面看,民間剪紙藝術家的本真意識里,有對原始圖騰的崇拜,有人類孩童時代的淳樸自然,還有人類共同的美好愿望的訴求。剪紙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超越了對原始文化的依賴,超越了孩童時代的簡單思維,是一種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是對世界的真的認識。這顯示出民間剪紙率性、不做作的特質,同時也勾畫出民間剪紙藝人在現代社會所堅守的純正品質。
很多東西轉瞬即逝,難于捕捉,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性質決定了它們的珍貴,它首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力。所以,直覺感受在審美感受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 , 中國民間剪紙的藝術手法和表現形態正是直覺思維的體現。她們隨心所欲、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自己認為怎么美就怎么剪的自我情愫和直覺思維。剪紙大師庫淑蘭,她的作品不求形似,有人問她,為什么人像是側面的,眼睛卻是正面的?她說眼睛哪有正面的、側面的。她這樣的回答說明她沒有被束縛,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剪,打破了科學的透視原則。直覺思維的這種模糊特性,決定了它既不是感官所能直接感知的,也不是理性思維可以推究的,惟一的可能是憑直覺來領悟。
中西方文化不同 , 中國人看待某個事物善于從全局出發,把握整體的運勢。而西方人善于從局部開始,經過推理,達到對整體的認識。把握整體的運勢比較難,我們的弱勢就是不善于邏輯推理,但是我們善于用意象思維。中西文化差異這么大,但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卻相似,這是因為中國民間剪紙藝人和西方立體主義藝術家都運用了直覺思維來創作作品。但是這并不說明兩者是等同的,中國思維沒有經過分析階段,而西方人的思維卻是經過了理性的分析階段的。中西方藝術是相通的,但是形成過程卻存在很大的差異。西方藝術家是在經過了漫長的傳統繪畫之后,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對傳統觀念進行了革新,而中國民間藝人是通過對大自然最直觀的印象進行的率性創作。
通過這段時間的研究,筆者最大的感悟是,不管是直覺的還是理性的,我們都應該大膽創新,不能機械復制。也許初期的作品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它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視角,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