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殷商時代,鍥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微小圖案和文字,既有篆刻藝術技巧,又講究布局,可稱為最早的微雕作品,通常這些作品,刀法蒼勁,秀麗逶迤。戰國時期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就如同眾所周知的《刻舟》,即是中國微雕歷史上的經典之作。那所謂微雕,即是微型雕刻,人們稱之為\"神刻\"、\"微刻\"等,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發絲上雕刻,其作品通常富有立體感,在顯微鏡和放大鏡下呈現出絕美的姿態,故歷代稱之為絕技。唐、元、明、清時便有諸代微雕名家輩出,至今仍有遺作流傳于世,更是風格各異。
微雕藝術其藝在“微”、“精”,愈是細微,精巧,愈需要雕功,愈需平和耐性,如此,方能產出精品。微雕施工面積極其微小,需得屏息靜氣,神思并重,一氣呵成,所以微雕乃是十分講究畫面和章法的藝術,微雕的雕刻師首先得是書法功底厚實,再者得有繪畫底蘊。微雕作品應當是寓意深刻,還應有鮮明的個性,這就是“意在精”。
微雕亦講“材”,其雕刻之物材質要求絕對精純,容不得一點的瑕疵,也許會因為這些細微的瑕疵而破壞了一個精細畫面。除在材質上講究,在微雕的刀具選擇上也得是特殊的細刀,既要尖細,又得鋒利,運刀要穩、準、狠,只有這樣,才能使書法和刀法筆意達到完美的一統。而核雕為微雕的一門獨立門派,其雕刻的首選之材有橄欖核、桃核、杏核。
明代始,隨經濟的發展核雕由最先驅兇避邪的祥符轉變至把玩譴興之物,如今,核雕已儼然成為文玩市場的新寵,根據各地的地域風情,大致是有“南工”和“北工”兩大風格。核雕盛于明代,彼時,文人墨客和朝廷顯貴們把它同珠金玉器掛在一起,作為身上的裝飾佩件和扇墜,顯示其特殊的身份。民間則穿孔成墜,以其辟邪。果核原是棄物,因了藝人的情懷,它們便有了可貴之處。
清代始,核雕在我國的江蘇、廣東、福建、山東等地比較興盛,且雕刻題材豐富。應了各地風情,例如“十八羅漢”、“八仙過海”、“關公”、“童子與壽星”、“觀音菩薩”等傳統佛仙題材常常為藝人雕刻。雕刻技藝經明清發揚后一代代流傳了下來,目前在吳中、東山一帶,搞核雕工藝的民間藝人倒不少。大都仍以傳統題材雕制為主,現市場上常見到的羅漢頭、觀音、松鶴童子等工藝較為簡單的核雕也批量在出售。明清時期核雕也曾造就了一批藝人,如明代常熟的王叔遠首創橄欖核雕制“東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的蘇東坡等五個人物,更是精妙傳神。除此外,還有明代的夏白眼,相傳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嬰兒,每個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間,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飛禽,姿態個個不同,在當時也被稱為一絕。康熙年間蘇州有位姓金的老者,亦善核舟之雕,人稱“有刻棘鏤塵之巧”;乾隆年間的陳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游赤壁”核舟,舟長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僮等八人,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個個刻畫精致,在放大鏡下看光影迷離。舟底刻赤壁賦全文,其刀筆工夫令人嘆為觀止。如今,陳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傳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年間,吳縣香山人殷根福以橄欖雕刻羅漢頭成為核雕名家。
當然,作為微雕工藝的從藝者,筆者早已習得嫻熟的雕刻技藝,所以筆者以為一件好的微雕作品必須得是能夠引起人的共鳴。如今,微雕已經漸漸成為人們閑暇時把玩和收藏保值的新寵。再者,個人的審美觀會對作品產生的不同評判標準。這里,筆者以為,一件微雕藝術品得有好的內涵,就題材的新穎程度,是否能讓人回味,是否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關鍵所在,一件立意深遠,意蘊十足的微雕藝術品著實是價值無法估量。
其次,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刻工和布局也是評鑒一件微雕藝術品的另一切入。一件核雕上品,在刻工和刀法上往往是恰到好處,自然入微的。在布局上,通常比例恰當,特別是人物的作品,其頭、軀干、手足,一定得協調。就如這幾年筆者所雕之物《漁翁得利》,雖稱不上上乘精品,倒是親歷親為,起初并不好把握頭與軀干的準確比例,反復雕研之后便抓住了神韻,對于人物的雕刻,神態和韻味還是“靈魂”所在,“活靈活現”的作品并不好把握,重點要看人物的臉部肌肉表達和眼神表達,如動態的人物更要抓住其氣韻神采。反之,劣態的作品則就顯得呆板,如死水一潭。
再說及,微雕作品的材質,選材亦是十分重要。根據雕刻題材和款式的不同,所選材料也講究。大核,顯得氣派,但稀少。特小核,難刻,也稀少。這兩種核本身價值很高,極受市場親睞。其次,材質的色澤。色澤深紅的核子質地堅硬,容易出包漿,不易開裂。核子是否飽滿,飽滿的橄欖核顯得“大氣”,雕刻成品后給人一種悅目感。隨著年代的推移,逐漸會產生表里如一的深橘紅色和紫檀色。但如果是做假的核色,核包漿則呈淺橘紅色和黑紅色。當然如若能熟記和掌握古核雕各個時代的構件、造型、工藝風格特征,熟知各個時期雕刻工藝品藝術風格的沿革,那對于鑒別古微雕的真偽會有很大幫助。
說到此處,筆者日前雕制的核雕《知足》均不及二寸,型小如一葉片,光影之下核色表里如一,雖稱不上上乘精品,倒也是造型古樸渾厚。以核稍大,壁厚,質地堅密細膩的核,雕法上則更傾向于清代的核雕,對于人物的雕刻更注重于寫實和逼真,當然,其神態自然、寧靜、超逸,雕法上也算是利落醒目,棱角分明。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于規矩,棱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題材上雖屬傳統題材,細節處理上倒還滿意。
對于微雕藝術品,是以小見大、微中求精的藝術,在微雕作品常常呈現出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兼有山水、篆刻等書法或繪畫,雖然細微但若是置于放大鏡之下便如同宏觀視覺般精美壯觀。果核原是人們食后的棄物,但是小小的果核在古代就成了藝人們發揮想象和施展刀技的載體,橄欖核、桃核、杏核都是核雕的首選材料,因其體積微小工藝精難,因此在眾多的雕刻中核雕反而顯得特別的可貴。例如筆者的《滿載而歸》和《怪羅漢》,在小型核上采用雕、刻、塑等工藝所作。選取佛教經典人物為題材,根據橄欖核特有外形,結合羅漢神態,所刻出來的核雕作品。神態各異,惟妙惟肖,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為核雕藝術品中的精品制作。起初,微雕的“施工面積”極小,所以沒能有相當高的功底和熟練運用工具的技能是難以完成的。
筆者因喜好核雕這門藝術,經過十幾年的刻苦練習,倒是琢磨了適合自己的章法,在刀法上也能“控制自身脈搏跳動”,使之在相對靜止的情況下進行雕刻。這里的靜止不是指心跳的靜止而是通過兩指上的脈搏跳動力同時相互抵消在刀柄上使之相對的靜止。動中求靜,靜中帶動,收視反聽,意在刀先,意動則刀行,一切皆在意念中。這如同中國的武術功夫,需要長時間的刻苦練習方能操刀游刃有余、一氣呵成。如筆者創作的核雕作品《悟》,充分展現了清代核雕的藝術風格特點,造型精巧玲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臉部雕刻更著重于逼真,雕工剛勁有力,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于規矩,棱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鏤雕很少留有鉆孔痕跡,浮雕地子磨得較平,略留刀痕,磨工細。
核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微雕藝術品之一,是我國的民間藝術奇葩,它正在綻放,然而至今還有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筆者也希望隨著市場的發展能夠帶動,畢竟它曾是世間一奇葩藝術,當然僅僅是憑借著筆者的綿薄之力是無法改變現狀。如今,高檔微雕原料的匱乏,已成為制約微雕業持續發展的瓶頸。根據目前微雕業的發展及出現的問題,筆者多希望有關部門亦能加強市場管理,保護個人作品的知識產權以及消費者權益;加強對微雕藝人基本技能及藝德修養的培訓,鼓勵創新,多出高水平佳作,以緩解當前微雕業發展中所遇到的窘境。
(作者單位:太原市迎澤區方雙潔木雕工藝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