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軍
EMBA教育與大學教育本質不同。后者是基本教育,注重機會公平,而前者是職業教育,主要是“在職培訓”,是企業和管理人員自主選擇的一種“教育投資行為”。在EMBA中引入應試教育的方法來強行塑造所謂公平,只會背離EMBA教育的初心。
EMBA淪為“賣文憑”的現象固然應該打擊,應該對出現類似問題的學校進行嚴厲懲罰,大幅提高賣文憑的風險和成本;更要相信市場機制的力量,那些行為短期化的機構,終將付出沉重的聲譽代價。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太多而非太少。EMBA教育的火爆,可以從某個角度看成企業家對傳統應試教育投出的“反對票”。理解這一點,就可得出結論:組織全國統考不僅難以達到和改善EMBA教育質量的目的,甚至可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進而損害EMBA教育的真正價值:學員考試水平提高了,但對企業管理的實際效果打折扣了。
對EMBA的社會意義應理性、客觀看待:盡管某些學校出現了辦學質量差甚至賣文憑的現象,但EMBA作為一個整體,對提升中國企業家的管理能力、開拓國際視野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正面作用,有效彌補了中國企業家群體過去的教育缺陷,已經成為激活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力量。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是企業轉型,企業轉型主要依靠企業家。如果EMBA教育被導向“應試教育”的軌道,這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傷痛。
因此,EMBA教育不僅不應該走向“應試教育”,而且應該作為一種克服“應試教育”弊端的有效改革模式加以推廣。總理說得到位:“政府要提高規劃管理能力,決不能光圖省事,一禁了之。”如果教育部門真心要提高EMBA質量,應該多研究一下教育規律、國際經驗,而非依靠“全國統考”這樣的“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