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文宇
首先,本科畢業3年或者大專畢業5年以上便可申請MBA,這個群體具有較大的同質性,標準化考核相對有效;而具有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還得有8年或8年以上工作經歷,其中4年以上管理經驗的人才能申請EMBA,這些人差異性、發散性較大,以標準化考試來考察其申請資質,可能會產生較大誤差。
海外高校招收EMBA學員沒有統考,學校自己確定招生原則或選定第三方GMAT(經企管理研究生入學考試)。主要考核邏輯能力、分析能力的GMAT只是影響錄取的因素之一,面試、工作經驗、自我陳述在錄取中占很大比重,而且也根本不存在GMAT最低分數線之類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入學環節,如果你工作經驗非常豐富或經歷突出,GMAT成績也可靈活處理。
教育主管部門擔憂國內EMBA的教學品質無可厚非,但比起著力“入口”,尤其是這個抓手還未必完美,“后端”發力的海外商學院評價體系更為科學,可做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比如引入AACSB(國際高等商學院協會)/ EQUIS(歐洲質量發展認證體系)等國際商學院質量認證體系,同行評審、第三方評估、甚至媒體監督等對于提升EMBA教育質量的意義,遠遠大于教育部組織的“全國統考”。
現在的EMBA教育,已經走過粗放發展追求數量的時期,更多應追求項目品質。大量來自民營企業、創業型企業、增長型企業的申請者對知識、技能的渴望非常強烈。EMBA學員的背景、經歷千差萬別,他們被授予的不是研究型學位,而是實戰型。如果真要抓質量,要看output(成果),培養出來的人怎么樣?國外會有對畢業后的工資增長數、學生滿意度或是其他結果性指標,入學指標如果越俎代庖,不一定有太好的效果。而且,誰能保證考試考得好的人在入學以后就一定不會“混學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