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東
本來是教育培訓企業高級經理人的地方,卻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異化成“靠學位掙錢”和“花錢買學位”的“名利場”,這不僅讓教育偏離了傳道授業、經世致用的本意,更讓學位和學歷的含金量降低、權威性減弱。
這是EMBA教育病,非治不可。
但是不是一定要通過全國統考的方式來實現?
須知,EMBA按照考試成績錄取,最終可能逆向淘汰,因為越是優秀的企業家可能應試能力越差。而在EMBA教育中,學員之間的相互學習甚至比教授授課還要重要。
中國EMBA的學生特征,從一開始就和海外EMBA群體存在明顯差異。可以說,EMBA在中國的誕生和流行滿足了一個時代的迫切需求。可是那些出生于50~60年代、需要補張文憑或者圓大學夢的人,大多已經讀完EMBA。而目前EMBA的目標對象已經是60年代末和70后出生的人了。這批人都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有的甚至已經是MBA畢業生或是海歸。他們追逐學位和學歷的愿望遠不如商界前輩迫切。
同EMBA項目的生源結構和知識需求發生變化相適應,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調整政策和辦學思路的方向應該是回歸教育本質。比如,把學生從收費、斂財的對象變成投資和關愛的對象,時刻思考學校能為學生創造什么價值;再來,做好課程的更新換代以應對中國企業發展模式的變化,比如如何把互聯網經濟、大數據等融入課程體系。
可以預見的是,當EMBA考取學歷難度加大的時候,無論是出于社交動機或者知識需求的考慮,對湖畔大學(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創辦的非正式教育機構)等這類平臺組織和后EMBA項目,可能是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