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頒布,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正式誕生。這對于打破三省市“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進一步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協同性具有重要意義。
醫療作為京津冀社會公共服務體系重要環節之一,受到三地老百姓的強烈關注,也影響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為此,《人民周刊》推出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系列報道,邀請三地知名醫院院長訪談,讓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聲音,獻計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
提及中醫,人們通常會想到望聞問切、陰陽五行等基本概念,實際上它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醫院作為我國特有的醫療機構,在分級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基層醫療體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屬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承擔著北京市中醫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等任務。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說:在京津冀區域醫療中,北京中醫醫院已經形成了市、縣、鎮、村一體化中醫醫聯體的“大樹”,為順利推進分級診療制度落地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醫聯體網絡化布局
當前,北京中醫醫院在京津冀醫療體系中,已經形成網絡化布局,并且結合各地區的特點,發展形成重點特色科室。
在河北省西北方向以張家口市為核心,北京中醫醫院響應北京市衛計委和河北省衛計委定點扶持政策,為冬奧會提供中醫診療服務。劉清泉院長說,“在張家口市這一帶高水平的醫院比較少,好的中醫院更少,因此,在張家口市側重整體中醫服務能力的提升,同時重點提升當地的針灸、推拿、骨傷等科室的診療水平,因為一些外國運動員都非常想嘗試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
在河北省東北方向以承德市為核心,側重提升鄉村衛生院的中醫服務能力。原因在于承德市從市中醫院到縣中醫院的中醫服務水平都較高,而鄉村衛生院中醫診療能力較弱,因此,北京中醫醫院以灤平縣為基礎,為該縣每個村鎮培養一名中醫醫生,以此提升承德市基層中醫服務能力。
北京中醫醫院在河北省南面以唐山市豐潤區和邢臺市內丘縣為試點,在石家莊市與河北省中醫院進行對接。劉清泉院長說,通過這三條線最終形成一個三角網,形成一個區域性的中醫醫聯體,推動分級網絡的自然成形。
而在天津市,北京中醫醫院重點與天津市中醫研究院合作。劉清泉院長說:“天津市中醫研究院的皮膚科是非常有名的,而他們皮膚科的創始人正好是我們醫院皮膚科創始人的徒弟。所以,我們兩家在重點科室建設上相互提升,使這樣的科室在華北乃至北方地區成為真正的優勢科室。”
在京津冀地區中醫醫院布局中,北京中醫醫院形成了一個市、縣、鎮、村一體化中醫醫聯體的“大樹”。劉清泉院長說,這樣既把中醫醫療做到縣、鎮、村,同時也為上一級醫院形成對接,比如張家口市中醫醫院、承德市中醫醫院等,最終形成一個市、縣、鎮、村一體化中醫醫聯體的網絡體系。
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創新
北京中醫醫院為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機制創新,在市區鎮村一體化的北京中醫醫院順義區中醫醫聯體建設框架下,推行涵蓋家庭、社區、醫院三級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創新,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有序就醫格局,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層級診療的醫療服務模式。
據劉清泉院長介紹,2017年底在北京中醫醫院順義區中醫醫聯體內將組建50~60基層家庭醫生團隊,建立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專家支撐團隊,形成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醫生為核心,以中醫醫聯體為聯系紐帶,以三甲醫院專家團隊為技術支撐的涵蓋“家庭—社區—醫院”的醫療服務模式創新,力爭在2017年末實現醫聯體內轄區人口家庭醫生服務覆蓋率達到70%。
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是以“家庭”—“家庭醫生團隊”—“專家團隊”為特點的服務模式,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醫生為核心,以區域內中醫醫聯體為聯系紐帶,以三甲醫院專家團隊為技術支撐的涵蓋“家庭-社區-醫院”三級的醫療服務模式創新。它是以“健康管理、預約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為主要工作內容,以契約服務為主要特點的中醫醫聯體家庭醫生服務模式。
劉清泉院長說,“家庭醫生服務以健康管理、基本醫療、預約轉診為主要內容,以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為聯系紐帶,為簽約家庭提供連續、基礎、綜合、全程的個性化醫療衛生服務。“
著重培養基層中醫人才
村醫培訓也是北京中醫醫院分級診療的組成部分。北京中醫醫院在邢臺市內丘縣從2012年開始做村醫培訓,4期村醫培訓班培養了50多名村醫。承德市灤平縣從2015年開始做村醫培訓,已經有45名村醫結業。同時,在北京市延慶區每期村醫培訓班也會培養3~5名村醫。
劉清泉院長說,“北京中醫醫院為了培養村醫,組織了70多位專家編寫了一套村醫中醫培訓教材,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培養村醫的機制。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在當地都發揮了區域內的十里八村的名醫效應。”
“注重提升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和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這是中醫藥發展非常重要的兩點。”劉清泉院長說,“我們主要對已經具有了高學歷的中醫醫生,加進傳統中醫培訓的模式,用師帶徒的方法,迅速地發展一批中醫人才,使他們的中醫診療水平提升上去。”
“在京津冀地區,我們也嘗試高層次人才團隊傳承的辦法。過去都是一個老師帶幾個徒弟,帶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我們對這種方法進行調整。從我們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還可以,但是要進行進一步驗證。”劉清泉院長說。
2015年,北京市開展中醫健康鄉村(社區)建設試點,劉清泉院長作為中醫領軍人才團隊成員到鄉村和社區駐點。劉清泉院長說:“我在順義和懷柔收了10個以村醫為主的年輕醫生為徒,我對他們就有一些要求,第一是定期要跟我出門診,要知道是怎么看病的;第二要跟他們布置作業,學習中醫的基本理論;第三在我看病之余,對他們進行一些典型案例分析,同時,他們在村鎮治不好的病人可以帶到我這里,我們一塊討論,讓學生們有一個共同提高的過程。”
劉清泉院長認為,“中醫藥未來的發展,實際上是要提升中醫藥臨床的療效和臨床服務的能力,這是中醫的一個根本,而師帶徒是中醫人才培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人物名片 >>>
劉清泉,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急診科主任。榮獲“全國中醫藥應急先進個人”“首都中醫藥防治甲流科技攻關貢獻獎”“第二屆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