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救助資金籌措機制,建立可持續救助模式。新常態下,我國逐步把救助范圍從絕對貧困群體拓展到相對貧困群體,幫助低保邊緣群體、低收入群體解決特殊生活困難;適時較大幅度地提高社會救助的待遇標準,建立社會救助標準動態增長機制。為確保社會救助可持續進行,就要完善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捐贈為輔、福利彩票公益金為補充的多元化籌資機制。
挖掘就業空間,拓展就業渠道。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崗位供給和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就業壓力相應增大,在這種經濟背景之下,就要求我們引導就業困難人員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實現高質量就業新常態。打破部門壁壘,建立聯動機制。社會救助點多面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各相關部門從保障民生的大局出發,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和部門壁壘,消除分歧,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切實保障辦法真正落到實處,才能讓百姓受益。改變社會救助方式,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輸血式”救助終究是一種低層次上的救助,而“造血式”救助目的是增強貧困人群的造血機能,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同時避免“養懶人”現象。針對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救助對象通過勞務輸出、再就業援助達到造血、生血的目的,讓這些救助對象脫貧致富,達到救助的真正目標。完善社會救助動態管理機制,破解動態管理難題。完善社會救助動態管理機制,嚴把入戶調查、審核審批、公開公示和監督檢查四道“關口”,切實做到“對象準確、待遇公正、進出有序”。配強基層隊伍,提高救助水平。強有力的基層隊伍是抓好社會救助工作的保證。強化監督檢查,提高社會救助管理水平。強化對社會救助工作各個節點的監督檢查,重點要在救助對象認定夠不夠準確、審批流程夠不夠規范、工作責任夠不夠落實、基層能力建設到不到位等問題上加以督促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