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民是農業改革的主體,尊重農民的意愿是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
2.土地權利體系的重構比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更為關鍵。越南在實行土地國有化的基礎上,賦予農民包括抵押、繼承權在內的較大土地權能,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土地制度改革關鍵是如何對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進行限制或擴充。
3.通過立法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我國應及時將改革意見、成功的實踐上升為國家法律,使土地制度改革始終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
4.重視土地用途轉換環節對農民利益的保護。針對土地用途轉換環節易滋生的腐敗問題,俄羅斯通過細化法規、規劃體系和優化征地程序保護農民利益,明確規定土地補償價格不達成一致不征地。目前我國土地制度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征地范圍過寬,對農民的補償標準明顯偏低,農民利益受損嚴重。當務之急是改革目前的征地補償辦法,借鑒俄羅斯“交易雙方就土地補償價格不達成一致不征地”的做法,強化被征地農民的主體性和參與權,創新征地補償爭議協調裁決制度,完善司法救濟程序。
5.土地制度改革要堅持“農地農有”和“農地農用”,防止土地兼并。匈牙利政府通過嚴格限定農地購買人資格和嚴格規定農地流轉審批程序,打擊違規使用農地,并通過立法規定流轉上限,其目的就是確保“農地農有”“農地農用”,防止土地兼并。我國也應抓緊完善有關農地流轉法規和政策,依法明確承包地流轉只能是農民的權利,嚴格限定公司租賃農地的條件,防止企業以農業開發為名,搞房地產開發或其他與農業生產無關的經營活動。同時,分區域制定適度規模經營的上限,加強政府監管,避免公司大規模占地,確保農戶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