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好的醫院僅有冰冷的好設備并不夠,干凈的洗手間、方便的洗手液和及時的廁紙,這些小細節更能讓患者暖心,而和諧的醫患關系往往就是從“小而暖”中來的。
近日,北京市醫管局修訂的《市屬醫院衛生間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對廁紙做了明確規定,年內北京22家市屬醫院將全部在衛生間中配備廁紙和洗手液,改善衛生間管理,提升整體服務水平。
《規范》x尚未出臺,公眾輿論已紛至沓來。有高調大贊此乃人性化服務,急百姓之“內急”。也有人認為這是醫管局領導吃飽飯撐著管閑事,看病之所急都無力承受,哪顧得上“內急”那點事,屬于“扯淡級”文件。
幾年前,北京市一名主管衛生的領導在一次會議上講過自己到醫院考察時的段子:“我去一家外資醫院聞到的是咖啡味道,到我們公立大醫院一進門卻聞到的是廁所味兒。”這番話語當場引來臺下一陣竊笑。
這也難怪,若干年前在各大醫院常見到幾條長龍,一條長龍是掛號,一條長龍是候診,還有一條長龍是等著上衛生間的。且不說提供廁紙、洗手液這樣的服務,衛生狀況就首先令人堪憂,這也是醫院最頑固的衛生死角。曾記得2011年在衛生部組織的“優質醫療服務行動”中,山東省立醫院的衛生間就被《健康時報》曝光,網友紛紛打趣呼吁三甲醫院應該標配沒有異味的“三甲衛生間”。
日前,《人民日報》也刊文追問“醫院廁所咋沒有廁紙”?直指公立醫院長期處于壟斷地位,外無壓力、內無動力,患者體驗感成了奢侈品。一卷手紙,體現了服務意識的差距。醫院廁所沒手紙,是服務落后的一個縮影。
呼聲就是需求。在前不久的一個網絡調查結果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自己或見到他人在醫院如廁時遭遇沒帶手紙的尷尬,當這種尷尬發生在一位病人身上時,更可謂“雪上加霜”。
當然這類尷尬不能一味責怪于醫院管理者,但是醫院管理者也應從中看到改善服務、提高滿意度的有效切入點。與其將“急病人之所急”掛在墻上,倒不如切實拿出一些通人之常情、解人之常需的實招。
誠然,仍有不少人認為在當下談“廁所文化”忒早了些,對當下的中國醫院更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這種擔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怕醫院無力承擔支出,二是怕廁紙被“順手牽羊”。但深入地想,這些并不能成為醫院回避人性服務的借口。
應該說中國的醫院已經有了落實此事的物質條件,在各大醫院籌巨資購進大型設備、圈地造樓的同時,不妨給提供廁紙這樣的人性化服務一點小投入,小投入帶來的回報將是巨大的。
因為好的醫院僅有冰冷的好設備并不夠,干凈的洗手間、方便的洗手液和及時的廁紙,這些小細節更能讓患者暖心,而和諧的醫患關系往往就是從“小而暖”中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