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完成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除了需要加強一流創客人才培養之外,還需要挖掘更多專研技術的工匠。畢竟,藍圖再美,也需要一流的工匠去鑄就。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是科技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更是強國之基。當前,國際經濟正進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值此機遇與挑戰并存之際,“中國制造2025”應運而生,這是國家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意義十分重大。目前,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加快謀劃布局,而對我國而言,2016年既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的關鍵一年,中國制造業眼下可謂面臨“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
反觀國內經濟環境,2016年2月份PMI指數持續下滑,連續第七個月處于榮枯線下方,創下了2011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用三個十年來實現中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那么,究竟該如何更好更快實現這一目標、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呢?
讓“創客”精神引領中國創造
“學習總理的報告,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處處充滿創新,句句反映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傳衛說,“中國制造業唯一的出路是轉型,唯一的生路是創新。”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30余年,其中有兩個不爭的事實:一是中國制造已成為世界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二是中國雖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但在世界競爭中始終處于低端,大部分產品技術含量不高。
中國制造想要發展必須創新,而創新的核心條件始終是人。沒有人對創新付出熱愛和激情,再好的設備和經費投入都無法產生創造力。我國向來堅持人才強國戰略,重視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科技精英是具有典范作用和領軍功能的創新型人才核心,“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等人才工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有創新能力的人并不都在象牙塔里,開源技術讓大眾群體中蘊藏的創新力得以充分釋放。從阿里巴巴到Facebook再到創客,這些創新思想和創造力無不來自于大眾,他們更了解市場和應用需求。
隨著熱門產品的同質化發展和競爭加劇,大眾需求會逐漸向個性化需求分解,這是一種必然趨勢。而受大眾需求個性化分解的影響,小眾商品需求量大,相對于大眾商品的這一優勢明顯,勢必會給個體式制造業帶來新的機遇。來自不同領域的創客依靠開源技術和互聯網思維,使制造業從中心化和大規模形態朝著個體式和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更多的新型制造企業會專注于尾部利基產品所蘊藏的巨大需求和利潤空間,根據越來越多元化和普及化的個性化需求來生產制造小眾商品。
中國制造業創新創造也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動力轉換、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對此,張傳衛建議,“讓創新引領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首先要以項目拉動裝備,形成產業創新集群,打出中國創造組合拳。要加快產融結合,加大金融支持產業創新的力度。其次,鼓勵倡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優先對研發信貸融資,降低對先進研發企業的銀行貸款利率。鼓勵重點龍頭企業金融創新,發起成立融資租賃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民營銀行,搭建輻射制造領域的金融平臺,并在引進外資與利用外債方面給予特定額度與資金通道批復的優待。”
“還要支持企業走出國門,輸出中國創造。”張傳衛表示,政府要做好產業引導、中介支持、牽線搭橋、安全預警等服務,將中國創造走向海外推向全球。“可以通過以股權與債權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積極與國外高端技術對接,引進先進國家和共享先進技術及知識產權。”他表示,要通過全球大市場導向,積極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輸出技術和產品,扶持重點制造企業以及代表“中國創造”水平的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走出去”。
讓“匠人”精神打磨中國智造
中國要完成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除了需要加強一流創客人才培養之外,還需要挖掘更多專研技術的工匠們。畢竟,藍圖再美,也需要一流的工匠去鑄就。
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工”創始人秋山利輝立下的匠人規則,在日本如雷貫耳,其條例被視為如僧人修行般寡欲嚴苛。他制定了一套長達八年的獨特人才培養制度,而那些有幸被選入秋山木工學校的學生,無論男女都要剃成光頭,一年中只有兩次返家,與外界只能書信往來,手機、零用錢、戀愛都在禁止條目之列。
而秋山學校訓練的內容也不可思議,包括打招呼、自我介紹、泡茶、打電話等日常生活的微小細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顧慮到別人”,而關鍵在于能否成為“能夠感動別人的人”。秋山認為即使是一流工匠,缺少一流人品的支撐,單靠工作來打動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每天的學習中,秋山學校的訓練不僅磨礪學生們的技術,更注重錘煉他們的人品。
對此,有專家指出,國內為配合大工業生產的現代教育,培育出了大量適合大工業生產的人才,卻忽視了專門應對傳統工匠的教育,今天的中國十分迫切地需要找回昔日的“匠人精神”。
所謂匠人,除了是具有技術的手工藝人的稱謂,更多的還代表了一種精神,即做事勤勉專注、精益求精,具有向更高層次的不懈追求的心理。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可能來自多方面,但永遠都離不開人的因素,正如人們常說的,“產品質量取決于技能人才的水平”。 匠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便是不平凡。在心浮氣躁的當下,又有多少人能堅守著平凡、無趣的崗位,靜下心來投入畢生心血做好一件事兒,“匠人精神”在商品經濟時代顯得稀缺又重要 。“大三線”建設時期,許多國防科工企業都定址大山,一輩輩的軍工人舍棄安逸的生活,毅然投身深山,艱苦奮斗,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兒孫,把對祖國的愛播灑在了蒼茫大地。正是這種傳承,令“匠人精神”歷久彌新。反觀現在的某些領域,快餐化的、急于求成的心態,讓很多企業忽視了“匠人精神”的培育,最終未能做成“百年老店”,反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慘遭淘汰。因此,培育和傳承好“匠人精神”,是我國邁向“中國制造2025”的堅強精神支持和人才保障。
匠人一般產生于大眾行業,因此,他們的稀缺和衰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眾產品在制作工藝和設計上的落后。對于這種困境,人力主管部門接下來計劃采取的措施是,推廣“新型學徒制”選大中型企業作為試點,企業選拔一定數量的學徒去參加技能培訓,向匠人取經,從而擴充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同時培養具備高學歷、高層次的科技人才,與專業技能人才進行有效對接,促進產、學、研相結合。
“盡管在創新與匠人精神等方面,我們國家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但是可以說我們中國的制造業在未來30年將迎來是黃金發展時期。”硅谷創客資本創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創始人趙勝說,“引用馬克·吐溫的一句話,黃金時代在我們前面,而不是在我們背后,雖然眼下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諸多困難,但是我們向前看,一定會看到更加美好、更加強大、更加智能的一個新的工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