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空戰史上,1937年那場創造了光輝戰績的“八·一四”空戰展示了中國空軍的赫赫軍威。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32年的“二二六”空戰,才是筧橋上空羽翼未豐的年輕中國空軍向強大日本空軍的第一次亮劍。
上了年歲的杭州人永遠都不會忘記,1937年8月14日發生在杭州筧橋上空那驚心動魄的一幕——時任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隊長高志航率機擊落多架日本海軍航空大隊戰機。這場激烈的戰斗以日軍損失飛機6架,而中國空軍無一人傷亡落幕。
作為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的搖籃,筧橋不僅是中央航校所在地,更是日本空軍精銳首次遭遇慘敗之地。筧橋鎮政府以自己特殊的方式進行了紀念:一本醞釀已久、已經完成編撰的《筧橋空戰》,透過文字和圖片,再現了那段硝煙彌漫、充滿著不屈和抗爭的歷史。
1932年,“二二六”空戰
打響了筧橋上空抗日第一戰
中國的空戰史上,1937年那場創造了光輝戰績的“八·一四”空戰展示了中國空軍的赫赫軍威。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32年的“二二六”空戰,才是筧橋上空羽翼未豐的年輕中國空軍向強大日本空軍的第一次亮劍。
1932年1月28日,淞滬會戰爆發。2月26日拂曉,日軍6架轟炸機在9架戰斗機的掩護下空襲筧橋機場。當時,中央空軍第2隊所屬德制“K-47”戰斗機迎戰。激戰中,航空第二隊隊長石邦藩左膀被日軍使用國際禁用的薩姆彈射中,飛機發動機的3個氣缸中彈,遂迫降于機場附近的田野上。3月11日石邦藩在杭州廣濟醫院截取左膀,被后人稱為“斷臂飛將軍”。
“二二六”筧橋空戰中,日軍扔下30多枚重磅炸彈,由于中國空軍的頑強抵抗和地面高炮部隊的密集炮火,中國軍隊僅有三架訓練機和一架運輸機有一些輕微彈傷。雖然“二二六”空戰中國空軍未能取得戰場上的制空權,但是中國空軍勇士不懼犧牲,不畏強暴,奮力拼搏,積累了不少經驗,可以說為5年后的“八一四”筧橋空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在杭州筧橋還有一處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它就位于杭州筧橋機場西北面雞籠山上,名枕戈兵室。枕戈兵室是一間木屋,門楣高懸一塊題有“枕戈兵室”的牌匾,其意是“枕戈飲血,殺敵報國”。據說,這是1937年航空英雄高志航犧牲后建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后,高志航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此處共葬有幾十位航空烈士,如高志航、沈崇誨、閻海文等,其實大多數都是衣冠冢。時至今日,英雄冢“枕戈兵室”存留完好。
飛虎隊隊員曾駐扎筧橋
隊員們和當地居民的關系不錯
在《筧橋空戰》里,有一組珍貴的彩色照片,是當年美國飛虎隊隊員駐扎筧橋機場時留下的。飛虎隊其實是中華民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主要由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所創立。為什么叫“飛虎隊”?
原來美國志愿隊的飛機,在機身上會噴涂志愿隊的隊徽,那是一只帶翼的小老虎。中國居民看到了機身上的小老虎,便把這些飛機稱作“飛老虎”。航空隊里的中國翻譯見到后,將其翻譯為“Flying Tiger”,并告訴了陳納德,隊員們也覺得很好,于是將航空隊命名為“飛虎隊”。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美日宣戰,1942年,飛虎隊并入美國陸軍航空隊。
飛虎隊隊員在執行任務之時,身穿的飛行夾克背后,都縫有一張公告:“來華助戰洋人(美國),軍民一體救護。”在與日軍作戰之時,如果遇到駕機被擊傷或者擊落,飛行員跳傘的情況,在飛虎隊飛行員們跳傘落地后,經常會被當地的群眾救起,幫助受傷的飛行員療傷,然后想辦法組織人員將飛行員送回飛虎隊基地。在抗日戰爭期間,約有18000名美國空軍將士赴華對日作戰,其中,2197名飛行員犧牲,超過200名遇險飛虎隊員被中國軍民營救。
抗日戰爭勝利后,飛虎隊即將結束在中國的軍事任務。1945年10月18日至12月4日,飛虎隊隊員們臨時駐扎在筧橋機場,他們與機場附近的百姓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美國飛虎隊隊員艾倫·拉森和威廉·迪柏用柯達相機拍攝了一組在筧橋機場、筧橋火車站等地的照片,可以看到飛虎隊士兵討價還價買當地土特產,小姑娘為士兵洗衣服等生活場景。
“飛虎隊”老兵拉森
我在71年前 來到中國
出生于1924年10月的艾倫·拉森,是美國“飛虎隊”成員。他表示,“中美兩國在二戰期間所結下的同盟關系對我們來說不僅具有深刻的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我個人的生活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永遠不會忘記當初的這段經歷。我在71年前的昨天來到了中國,當時和中國人民一起參加了抗擊敵人的斗爭。當時我來到中國,說實話也感到有些意外,當時我們也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將承擔怎樣的使命。”
拉森至今都還時常與中國人保持聯系,他回憶說,戰時從駐扎的昆明轉移到重慶后,在美國的母親曾寄給他一個洋娃娃。后來,他把這個洋娃娃送給了昆明醫院一位護士的4歲女兒“嘟嘟”。“一年前,我又跟嘟嘟見面,而且那時正好趕上我90歲的生日,所以這是一個例子,可以用來說明在那個戰爭的最后時間,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是一起展開工作的。”
“飛虎隊”成員遺孀
那一代不愧為“最偉大的一代人”
凱瑟琳·史蒂文斯是“飛虎隊”成員泰德·史蒂文斯的遺孀。泰德在二戰期間隨“飛虎隊”在中國-緬甸-印度支那機場服役,擔任陸軍航空隊的C-47運輸機飛行員,戰后曾擔任臨時參議員,并一直致力于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
這不是凱瑟琳第一次來中國,而1980年,她第一次來中國時,是和丈夫一起度蜜月。“那次也是我丈夫在1949年離開中國之后第一次回到中國,當時我們和鄧小平見了面。這次我能再次回來和大家見面,感覺非常高興。”
她說自己很想了解中國人民是怎么理解和銘記關于“飛虎隊”的歷史:“有一次我的丈夫接受采訪時也被問到他是怎么看待過去那段歷史的。他是這么回答的,他說,我是一個生在加州的人,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就是想有一天成為飛行員,我這個夢想在二戰期間終于實現了。當時我成為一名‘飛虎隊的隊員,駕駛著C-47運輸機飛越駝峰航線。人們把我們那個時代叫做‘最偉大的時代。我們當時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到中國參加戰斗。現在看來那是被人們遺忘的一場戰爭,我們當初的同事也不多了,能夠回憶起當初那段黑暗歷史的人也所剩不多了。但是如果我們回過頭看一下,當時我們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氣概,我覺得我們那一代的確不愧被稱為‘最偉大的一代人。”
“我丈夫后來在擔任美國參議員期間為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發展做了很多工作。他這么做也是希望美國人不要忘記當初和中國的這段關系、這段歷史,也是出于這種原因,他和來自夏威夷的參議員井上健一起在新奧爾良市建立的二戰博物館當中增設了一個專門講述中印緬戰區的展區,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搭建一座橋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夠永遠牢記當時戰爭的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