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拖廠志》記載,1954年1月8日,李富春回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匯報選址問題時,毛澤東主席曾幽默地說:“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下了,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嗎?”\
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是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興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它生產的“東方紅”拖拉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并被印在1962年版第三套人民幣上……直到今天,“東方紅”拖拉機仍然可以算做中國制造的一個代表性符號。
本文作者從事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曾專程到河南洛陽市澗西區政協文史委和一拖采訪,當地同志和老師傅提供的相關資料,使我們得以比較全面地了解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和“東方紅”拖拉機的故事。
選址
毛澤東為東方紅拖拉機選家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新生的人民政權財力非常有限,資金嚴重匱乏,可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中央政府硬是咬緊牙關拿出了4億多元,從國外進口了2.8萬臺拖拉機,首先供給東北等地的國營農場使用。這些拖拉機對當時新中國的80多萬個村莊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剛剛獲得新生的億萬農民連同剛剛獲得解放的土地一起,熱切渴望著“耕田不用牛”的偉大時代。
我國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就開始規劃并決定借助蘇聯援助設計和建設我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然而在一拖的選址問題上,還頗費了一些周折。
早在1953年2月,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汽車工業管理局就成立了新廠籌備處,新廠籌備處拖拉機工廠籌備組根據農業部的意見,考慮到農業機械化事業應首先在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個地區發展,初步選定了哈爾濱、石家莊和西安三地,作為建設拖拉機工廠的可能地點。同年8月,黨中央從全國的工業布局和國防安全考慮,明確指示應在中原地區的河南省選擇廠址。接著,便在河南省境內的鄭州、洛陽、偃師、新安、陜縣5個地方進行踏勘,搜集資料。
這一年的12月,國家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到洛陽考察建廠條件,在對全國80多個城市、100多個村鎮考察之后,李富春同志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哈爾濱、石家莊、西安、鄭州、洛陽等城市都希望把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建在自己的土地上。據《一拖廠志》記載,1954年1月8日,李富春回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匯報選址問題時,毛澤東主席曾幽默地說:“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下了(洛陽有九朝古都之稱),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嗎?”于是,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國家計劃委員會很快就于2月20日以計發字116號電文,正式決定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選在洛陽市的澗河西部地區建設。
投產
新中國的第一臺拖拉機提前一年生產出來
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建廠的消息很快就隨新華社的電波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工廠先后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600多封慰問信。與此同時,各種支援的物資也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運來:黑龍江樺川縣一個村莊的農民把節省的1000多斤大米千里迢迢送到工地;河南南陽地區的群眾把28噸炭一捆一捆地從山上背下來,送到工地以解燃眉之急;江蘇徐州地區無償地送來了1萬多噸耐火土和大量磚石塊;全國成千上萬的“紅領巾”把撿拾廢物換來的零錢寄到工廠……
一拖建設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成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歷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1958年初,毛澤東再次做出指示:拖拉機式樣和性能一定要適應我國的氣候和地形,一定要綜合利用,其成本一定要盡可能地降低。正是在這一年里,一拖的設備安裝進入高潮,一年內就安裝了全廠60%的設備,部分設備已開始調試生產。6月20日,鑄鐵車間沖天爐煉出第一爐鐵水,7月8日,生產出第一臺燃油泵,7月13日生產出第一臺柴油發動機,7月20日,新中國第一臺枚紅色的“東方紅”54型履帶式拖拉機生產出來了。
據老工人回憶,當時他們在第一輛東方紅拖拉機車頭上掛上毛主席頭像,把這輛拖拉機打扮得像新娘子一樣,戴上大紅花,車身上掛滿彩綢。敲著鑼舞著旗,歡天喜地地跟在拖拉機的后面“隆隆隆……”地開出了一拖廠區大門。新中國的建設英才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云集到洛陽,在當時那樣艱苦的建設環境和生活條件下,他們以百倍的努力和千倍的勇氣,硬是把新中國的第一臺拖拉機提前一年生產了出來,創造出了農機建設史上的佳話。
名稱
“東方紅”的由來
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生產的54型拖拉機的命名也很有趣。
據曾任一拖第一任宣傳部長和廠黨委副書記的蘇遠同志回憶:尚在1958年初第一輛拖拉機的生產之中,一拖就專門組織工程師編寫了一本名為《D·T·54拖拉機》的產品說明書,用于介紹該拖拉機各部件的性能、用途及駕駛、修理和維護保養等知識。此書出版不久,一拖廠就接到毛澤東主席的重要指示:“拖拉機型號、名稱不可用洋字。”于是,一拖便開始發動全體職工給拖拉機起名字。與此同時,中央有關部委,洛陽市有關單位也都被發動起來了,大家紛紛為新中國自己生產的拖拉機取名。
首先是一機部汽車工業管理局提名“鐵牛”,經過討論后一拖廠黨委對該名稱不甚滿意,后來將這個名稱送給了天津拖拉機廠生產的27馬力輪式拖拉機。其后洛陽市又給出了“龍門”“白馬”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名稱,因為洛陽有著名的文物古跡“龍門石窟”和“白馬寺”。“白馬”的名字提出后,一拖沖壓車間的幾位工人還曾專門設計了一個“白馬”銘牌。這個銘牌中的白馬頭朝左側,四蹄奮力飛奔。但是,“白馬”“龍門”等名字,也不是洛陽獨有的,一拖職工覺得代表不了一拖。在接下來的有一天,時任一拖廠辦副主任的安道平,去和洛陽市有關負責人商談拖拉機名字的事情,正在他無果而返時,聽到廠區內有人高唱陜北民歌《東方紅》: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東方紅”!多好的名字呀,既歌頌了毛主席,又歌頌了新中國。于是,這個日后在中國商標史上最為特別的名稱,馬上獲得一拖所有職工的認可,很快也得到了一機部的批準。
從此,“東方紅”三個醒目的大紅字便出現在所有一拖制造的拖拉機車頭上。一拖生產的54型履帶式拖拉機終于取了一個響亮的、也是令人驕傲的中國名字。
今天
“東方紅”正在走向世界
從第一根鋼柱打進洛陽澗西這塊古老的土地,到今天的洛陽“拖拉機城”,歷盡滄桑,變化巨大。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也是中國的第一臺壓路機和第一臺軍用越野汽車的誕生地。
如今的中國一拖集團(1987年組建為中國第一拖拉機工程機械集團)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由國有獨資公司改制而成的多元持股有限責任公司。一拖集團經過近60年的發展,已成為以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動力機械、車輛和零部件制造為主要業務的大型綜合性機械制造企業集團,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具有很強的自主創新研發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和制造水平在國內均處于領先地位,為我國農業的機械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拖的貢獻超越了國界,產品遍及五大洲。為了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特別是加強我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一拖先后向越南、阿爾巴尼亞、朝鮮、日本、俄羅斯、挪威、古巴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拖拉機、壓路機、推土機以及技術設備和拖拉機配件,并派出各種專業技術人員和工人,幫助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經濟建設。一拖還為有關國家培訓實習生500多人,援助阿爾巴尼亞建成了地拉那拖拉機配件廠。近年來,中國一拖還陸續在塞爾維亞、南非、波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建立了組裝廠,進軍南美、東歐、西亞、中亞市場,初步完成了全球營銷網絡的布局,為世界農機制造業的發展也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