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來將形成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未來還有可能建設三級通風廊道,形成通風廊道網絡系統。”
根據北京市規劃委近期發布的信息,兩年來,北京開展了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綠道等系統研究。未來將利用通風潛力較大地帶,完善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系統,以提升建成區整體空氣流通性。此項工作已上升為北京市規劃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
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介紹,通風廊道的作用,主要是為減少城市對風的阻擋,達到促進城區內外熱交換和污染物擴散的作用,從而緩解“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
“通風廊道”不是新詞匯,早在2014年就有媒體報道,北京正研究數條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近年來,上海、杭州、武漢、南京、福州等內地多個城市也紛紛傳出類似聲音,將進行城市風道規劃,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手段之一。
2016年2月,為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的要求,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提出,“依托現有城市綠地、道路、河流及其他公共空間,打通城市通風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氣流動性,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霧霾等問題。”一時間,“引風除霾”再次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
近幾年,中國各地除霾科技和土辦法層出不窮,比如霧炮車、防霧霾操、鋪地毯、人造龍卷風等等,甚至PS(修圖)。風道除霾是否靠譜呢?不同人士對此似乎有些爭議。
每遇霧霾污染,天氣預報總會提到“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研究顯示,2015年11月到12月末,北京地區共有304個小時出現了小風或靜風,不利于污染擴散的偏南風頻率也比前年高出11%。風速偏小、濕度偏大,靜穩天氣發生頻次比往年更多,這成為去年末污染天氣頻發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
如何讓風流通起來,改變常常出現的靜穩天氣?有專家提出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借助“熱島效應”形成的城鄉溫差,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將霾等污染物吹走。
根據2012年的監測數據,北京市城六區“熱島”面積嚴重時已占到該區域總面積的77%。集中“熱島”主要連片區有三個,包括分鐘寺至十八里店地區,該地區綠地少,建設密度大;南苑機場和首都機場區域,該區域受建筑材料等影響,“熱島”強度大;另外,前門至大柵欄地區也較為嚴重。
“這次規劃選擇有條件的地區構建‘南北通透的通風廊道,就相當于‘穿堂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說,通風廊道并不是要“造風”,而是讓郊區的冷空氣更暢通地流動到市區,并把市區的熱空氣“換”走。
據介紹,相關研究人員選取了西部廊道的昆玉河地區三個點進行實測,結果顯示,通風廊道對降低局地“熱島效應”、促進空氣流通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峰值時效果更加明顯。
“在污染排放不減、氣象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單靠通風廊道不能解決霧霾問題。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網絡的形成對改善微氣候有效,對促進污染物擴散有一定輔助作用。”何永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認為,目前城市群霧霾成片與高樓林立有一定關系,很多城市的平均風速下降10%,甚至更多。
據了解,北京市規劃的5條通風廊道將串起多個公園、綠地、水面、主要道路等,以縱向偏斜為主,因為北京冬天主要刮西北風,夏天刮東南風。
當然,也有人士分析,風道除霾未必靠譜。
有評論就借用電影《不見不散》中的經典臺詞調侃: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寬50公里的口子,讓印度洋上的暖濕氣流經尼泊爾吹進青藏高原,徹底改變那里惡劣的生態環境,摘掉那里的落后帽子,把青藏高原變成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吳唯佳指出,要想知道城市風道能否緩解霧霾,首先應該找到其產生的根源。北京的霧霾主要來源于汽車尾氣和燃煤污染,如果這些根源不解決,單靠城市風道顯然無濟于事。至于城市風道能形成多大的通風效果,還需要縝密的科學研究。
一位不愿具名的氣象專家表示,大氣層中接近地面的為摩擦層,摩擦層中的建筑物等對大氣運動的改變作用非常小。
“北京目前的霧霾,大于2級的風才可以吹動,如果有較強冷空氣入京,霧霾可以被吹干凈,但此時跟有無風道關系不會特別大。”環保專家彭應登說。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李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種“引風入城”的方式,對治理霧霾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能在城市局地范圍、暫時性地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在靜風天氣,即便引風入城,也頂多是將一個街區的污染吹到另一街區,或者將城市的污染帶到城郊,“并不能完全解決大范圍霧霾的問題”。
甚至有分析認為,“熱島效應”是以市中心為“熱島”中心,有一股較強的暖氣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為相對冷的空氣下沉,這樣便形成了城—郊環流。空氣中的各種污染物在這種局地環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沒有較強的大范圍風力吹襲,城市空氣污染將加重。按此邏輯,通過風道疏通城—郊環流,會加重城市污染,或者在城郊形成環狀霧霾。
風道支持者往往舉出德國慕尼黑和中國香港的例子,力證其可行性。
據了解,德國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風(一種干熱的地方性風),當地規劃建設了5條城市通風走廊,讓焚風從城市中穿過,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臟空氣帶出去,效果非常好。
香港規劃署制定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專門有“空氣流動”章節作出詳細規定,提出“應沿主要盛行風的方向辟設通風廊,增設與通風廊交接的風道,使空氣能夠有效流入市區范圍內,從而驅散熱氣、廢氣和微塵,以改善局部地區的微氣候”。
但是,香港常年被較強海風吹拂,慕尼黑焚風是阿爾卑斯北坡地理形成的干熱風。如果同樣遇到靜穩無風天氣,且被厚厚霧霾籠罩,香港與慕尼黑通風走廊能否有效發揮作用,尚不得而知。
顯然,城市通風廊道的功能應如何界定、能否吹走哪怕緩解霧霾,在科學界仍存在較大爭議。相關規劃不應輕易設計,乃至執行。就算廊道最終被證明靠譜,其落實還將面臨多項難題。
北京市規劃委對此回應,目前北京的通風廊道還處于規劃階段,未來進入實施階段后,主要是基于現狀,嚴控增量。劃入通風廊道的區域嚴控建設規模,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打通阻礙廊道連通的關鍵節點。該項目研究團隊表示,十里河地區等關鍵節點,將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工作的推進逐步騰退和拆除。
有關學者表示,如果風道除霾被證明并不靠譜,各地就應立刻停止相關規劃,回歸到治理霧霾的根本出路,即防止和降低空氣中污染物的產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