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
受歷史、教育和觀念因素的綜合影響,日本成了最不重視英語的亞洲國家之一。如今,在與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國家進行國際競爭時,這個問題帶來的牽制效應正在顯現(xiàn)。
去過日本的中國人,肯定會注意到下面的事實:大部分日本人不會說英語,即使會說,發(fā)音也格外怪異。從歷年的托福考試分數(shù)來看,亞洲31個國家中,日本排名第27位(平均70分),低于日本的只有阿富汗、柬埔寨和老撾。第1位是新加坡(98分),中國排在第19位(77分)。至于口語能力,新加坡、菲律賓和巴基斯坦并列第1(24分),日本則排在最末,只有17分,著實有點凄慘。那么,日本人為何如此不擅長英語呢?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是在國外做生意時必不可少的工具。日本和中國均面臨老齡化,很難期待國內(nèi)市場明顯增長。因此,兩國企業(yè)必須走向海外,就高速鐵路、核電和飛機等各個產(chǎn)業(yè)展開競爭。其中,英語的溝通能力可以說是成敗之關(guān)鍵,不擅長英語的日本人,與中國人相比處于不利地位。筆者早就了解這種情況,但日本人的英語始終沒有改善的跡象。
拋開英語和日語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巨大差異,日本人講英語的能力很低,還和學習方法大有關(guān)系。明治維新后,日本平均地從英、法、德3國吸收科學和文化。當時,在日生活的外國人很少,日本人缺乏外語交流的機會,講外語的僅限于外交界人士,以及從事外貿(mào)的商人等。對普通日本人來說,提到外語學習,就是通過外文書學習科學、思想和法律。
所以說,當年的日本人需要的不是講外語的能力,而只是閱讀外國書籍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學校教育特別重視閱讀能力,但忽視了口語和聽力。
談到日本人不擅長說英語,以個人之見,日本沒有成為殖民地也是原因之一。反觀一些曾經(jīng)被殖民的國家,當?shù)厝藭f統(tǒng)治者的語言有助于更順利地解決問題。筆者曾在泰國生活,泰國人也不擅長英語,或許是因為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未被殖民、始終保持獨立的國家吧。
同樣在東南亞,越南有很多人都能流利地說英語和法語。該國過去曾被法國統(tǒng)治,而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美軍曾駐扎在越南南部。因此,越南人需要說外語。由于有這方面的傳統(tǒng),學校的外語教育也很扎實。此外,菲律賓人的英語很棒,很可能是因為它曾是美國的附庸。
在日本,用日語接受高等教育同樣成為提高英語學習意愿的阻礙。從明治時代起,歐美專業(yè)書籍便不斷被翻譯為日語,很多尖端研究成果能用日語閱讀。在亞洲各大學,采用以英語撰寫的教科書授課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學生開始專業(yè)學習之前必須掌握英語。日本人卻無須為英語學習花費更多時間,可以早早涉足專業(yè)領(lǐng)域,加深自主研究。
在不懂外語也能生存的日本,懂外語的人不會受到優(yōu)待。最典型的就是外交官。就我所知,中國的不少外交官在大學里主修外語,他們的日本同行則大多畢業(yè)于法學專業(yè)。在日本,外交官的工作一直被認為是理解外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并簽署條約。這樣一來,人們就認為:與外語相比,他們的法律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不太擅長外語也沒關(guān)系。
在日本,精通外語的人反倒容易遭到冷遇。一方面,他們常常作為翻譯人員,在組織中被任意驅(qū)使;另一方面,由于“那家伙像翻譯一樣、不能給他安排重要工作”這一奇怪的邏輯,這些人在組織內(nèi)往往遭到輕視。對日本人來說,掌握外語尤其是英語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但有可能難以收回成本。這樣一來,任何人都不會再認真學英語了。
日本人是否該放棄英語?筆者有時會產(chǎn)生這種極端的想法。但至少從短期來看,在做生意方面,英語的優(yōu)劣的確會影響收益。隨著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國際性規(guī)則開始全部用英語書寫,同時,大家都按英美的規(guī)則做生意。非英語圈的人要在英語學習上花費大量時間,英美人卻無須學習外語,兩國商務人士完全可以用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去打高爾夫。
記得20世紀中期之前,法國人不講英語。法國人對母語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包括英國人在內(nèi)的外國人在去法國時都被強制說法語。結(jié)果,很多外國人學會了法語,即使是外國人,也能很容易地理解法國的文化和社會。但近些年,法國人也開始說英語,覺得用英語溝通方便。于是,學習法語的外國人逐步減少,理解法國這個國家的外國人也隨之減少。
英語差也不是毫無好處。在中國,經(jīng)常可以聽到“美國人不理解中國”這種含有不滿情緒的話語。我突發(fā)奇想:拒絕說英語是否是一種應對方式?這樣一來,美國人要想在中國辦事,就只能學中文了。隨著懂中文的美國人不斷增加,后者對中國的理解肯定會加強的。
(摘自《青年參考》 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