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的陣痛,讓她冷汗直冒,而眼前的小護士,就只知道握著她的手溫和地笑,一點兒忙都幫不上。她開始受不了,大喊:“我要切開!我要切開!”小護士依舊微笑著告訴她:“不可以的,你身體很好,你要和寶寶一起加油啊。”她又疼又氣又急,把小護士遞過來的水杯都扔了出去,被淋了一身一臉的小護士還一個勁兒和氣地道歉。她開始后悔自己沒有回國生了,在國內,塞點錢,自己恐怕早就上到剖腹產的手術臺了。
這是一位在日本結婚生子的中國女性的回憶:“我疼得都想打人,可她們就是不答應給我做手術,只會在那兒一個勁兒地道歉。”
由于產婦怕痛、嬰兒體積過大、要選擇良辰吉日出生,以及醫院的獲利需求等,中國的剖腹產在最近30年間飆升了9倍,平均剖腹產率達到了46.5%,有的一線城市甚至達到了60%以上,遠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設置的15%的安全警戒線。
而在日本,剖腹產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如果母體和胎兒都健康,任你摔東西、罵人,醫院也會鼓勵你順產,絕不輕易送孕婦上手術臺。只有在患上感染癥、子宮做過手術、子宮筋腫、年齡過大、沒有體力、三胞胎、胎位不正常、胎兒過大、胎兒發育有問題、上次分娩也是剖腹產的情況下,醫院才會推薦產婦進行剖腹產。如果頭次分娩超過30個小時、二次或三次分娩超過15個小時、破水后子宮內進入細菌、重度妊娠高血壓、胎盤早剝、有子宮破裂的跡象、臍帶先露、臍帶脫離等情況發生,醫院也會從順產緊急改為剖腹產。
日本昭和大學附屬醫院介紹說,由于近年來日本大齡產婦、吸煙女性、過度減肥的女性增多,和20年前相比,剖腹產的比例也出現了上升趨勢,該院每月有上百名新生兒,其中四分之一是剖腹產出生。
剖腹產的優勢在于,和順產相比,產婦子宮下垂、子宮脫、膀胱脫、直腸脫的風險少,產后一年內的尿失禁頻率也較小。另外,剖腹產可以和醫院較早地敲定時間,如果是職場女性,方便提前進行工作調整,申請產假、育兒假等,還可以避開丈夫的出差期等。
但剖腹產也有風險,下次懷孕時容易胎盤前置,而且剖腹產次數越多,膀胱損傷的概率越大,下次順產時有子宮破裂的風險,容易出現子宮內膜炎、腸閉塞、麻醉后遺癥、傷口難愈合等。
和作為剖腹產大國的中國不同,在日本人的傳統觀念里,只有順產才會被看作是正常分娩,剖腹產被看成是“邪道”、“圖輕松”,意識沒有跟上變化,導致很多新媽媽都在產后受到偏見性的指責和排擠,甚至自己都不肯原諒自己。
住在埼玉縣埼玉市的細田恭子,通過剖腹產生下了三女兒,來探望她的朋友在得知是剖腹產后,就說小孩子的頭顱沒有經過產道擠壓,長大后性格會脆弱,不聰明。細田為此深感自責,很多年都糾結于此事。后來她開設了一個剖腹產母親交流網站,有500多名女性到該網站留言,訴說自己因為剖腹產而遭到的語言攻擊。什么“你家小孩子情緒不穩定,都是因為剖腹產造成的”、“剖腹產的小孩子多動、愛哭,不信你就看著吧”,還有些上年紀的婆婆,因為兒媳婦是剖腹產,就酸酸地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矯情,怕疼就打麻醉,連生孩子都要別人幫忙,看將來你跟孩子怎么解釋。”這種言論很容易讓產后女性產生挫敗感和各種負面情緒,無法積極地投入接下來的育兒工作中。
有人公開呼吁,剖腹產是為了排除可能出現的風險,或是為了緊急救出胎兒的正規醫療行為,無論順產還是剖腹產,女性在分娩的時候都是命懸一線,需要慰勞而不是指責。
日本三重縣松阪市的綜合醫院,還特別為剖腹產的女性提供心理醫療,要求醫護人員密切注意產婦的情緒變化,禁止周圍人說沒有科學依據的傳言等。
面對剖腹產,日本是傳統意識還沒有跟上時代變化,需要放開心態。而剖腹產率遠超安全警戒線的中國,則需要適當“保守”考慮,盡可能提高順產率。
(摘自“蔣豐新浪博客” 圖/胡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