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魯生
一支搖滾樂隊可以促使超級大國崩潰?英國紀錄片制作人伍德海德的《披頭士如何震撼克里姆林宮》一書指出:冷戰年代,西方流行音樂對蘇聯年輕一代產生了潛移默化而后果深遠的影響,加快了“文化鐵幕”的瓦解速度。
支持搖滾樂曾是種冒險
20世紀60年代的一天,在列寧格勒的芬蘭火車站,蘇聯青年瓦辛被一名警察攔住,原因是他留著一頭“另類”的長發。
“你不是蘇聯人!”不容瓦辛辯解,警察便伸手扯住他的頭發,拖著他穿過站臺。周圍的人群發出哄笑,瓦辛痛得大喊大叫,生怕自己就此被送進拘留所。作為“披頭士”的粉絲,瓦辛的長發既是對偶像的模仿與致敬,也是受其影響而“離經叛道”的表現。然而,追逐這支英國搖滾樂隊的代價是沉重的。他多次被捕,進而被控“破壞社會秩序”。
瓦辛認為,披頭士在蘇聯一度成了衡量正義與否的標尺。“當局說,聽那種音樂等同于散布西方思想。而在我和很多同齡人看來,如果有人說披頭士的壞話,我們就認定他和我們不是一路人。”
俄羅斯作家和樂評人特洛伊斯基,用更直接的話語評價披頭士的“政治效應”:“當年,西方世界不惜花費數百萬美元成立各種機構,意圖使蘇聯政權垮臺。但我確信,這些愚蠢的冷戰機構引發的沖擊,比區區一支披頭士樂隊所造成的要小得多。”
彼時,東西方之間正尖銳對立,不時發生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這樣的局部摩擦;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西方世界則面對左翼浪潮的壓力。此外,二戰后長大成人的一代青年,面對高速工業化帶來的劇烈變化無所適從。而蘇聯搖滾樂的處境要艱難得多。1957年,官方媒體稱搖滾樂是“西方腐化墮落”的標記,接著,搖滾樂唱片大批被沒收,類似搖滾樂的演出遭取締……
至于披頭士的聲音是如何傳入蘇聯的,樂評家和史學家至今未有定論。20世紀60年代時,披頭士樂隊的磁帶已在不少年輕人中間私下流傳。當時是一名建筑師的瓦辛,正是在偶然聽到“披頭士”們的演出后,“發瘋般地”喜歡上了這群英國人,冒著踏入“雷區”的危險,搜集他們的每張專輯。1966年,他在家中成立了蘇聯首個“地下”披頭士俱樂部,吸引了許多志同道合者。
列儂戰勝了列寧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年輕人的叛逆情緒日漸增長。如伍德海德所指,對當時的蘇聯披頭士粉絲來說,“西方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好的……人們開始按照相反的思路去理解這么多年來被灌輸的思想,認為如果當局把某種事物說得很糟,真實的它必定無比美妙”。一些模仿披頭士的蘇聯本土樂隊隨之誕生。現年56歲的謝夫恰科說,他是在勃列日涅夫掌權的“停滯”時期迷上搖滾樂的,于1980年創建了未獲官方許可的DDT樂隊。
曾任俄羅斯副總理的伊萬諾夫,也曾是狂熱的披頭士粉絲。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伊萬諾夫一口流利的英語就是借助聽西方流行音樂打下的基礎;聽歌過程中,他還悟出了這樣一條道理:“蘇聯官方的宣傳是一回事,現實生活是另一回事。”
蘇聯政府當然不會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他們意識到,披頭士的“煽動性”不可小覷。因此,除了對前者的歌曲加以查禁,當局還開動宣傳機器,試圖貶低這支樂隊的形象。
應該說,克里姆林宮對西方搖滾樂的防范并非精神過敏。“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一份備忘錄披露:20世紀70年代,華盛頓制訂了一項計劃,打算派麥克林、米歇爾和泰勒等著名流行歌手前往蘇聯巡回演出,以贏得公眾支持,為“擊敗蘇聯共產主義”服務。
直到戈爾巴喬夫上臺,當局對搖滾樂的控制才漸趨放松。戈爾巴喬夫的一位助手后來證實,“披頭士使我們開始抵制蘇聯體制”,“列儂戰勝了列寧”成為包括官員在內的許多人的共識。1991年9月28日,一場規模空前的搖滾音樂會在莫斯科拉開帷幕。彼時,距蘇聯解體只有3個月而已。促使蘇聯崩潰的因素非常復雜,但以披頭士為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無疑是推手之一。
(摘自《青年參考》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