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添
摘 要: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哲學基礎。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領軍人物,黑格爾的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毋庸置疑。本文所探討的,是作為其發展過程的馬克思的思想,并力求從中發現馬克思主義將黑格爾哲學內化的過程。
關鍵詞:馬克思;黑格爾;內化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2-08
本文探討了馬克思思想的發展和其將黑格爾哲學內化的過程。真正理解一種知識,就必須將其內化。最初,馬克思將新的知識當成客體來看待,進行理解,然后機械地使用;發展到后來,馬克思把理解到的意思和機械使用的規則與思想的其他部分相聯結,改造之前的思想,并使其成為之后思想運作的要素之一。本文詳盡列舉了黑格爾哲學與馬克思學說的具體內容,并比較了兩者的異同。馬克思接受異己學說的過程有其主觀原因,并且基于這種主觀需求將這些異己之物內化。馬克思轉向對黑格爾的研究必有其內在原因,是基于自身思想發展的需要。馬克思內在地需要黑格爾哲學,因此將黑格爾哲學內化為其思想的有機部分,從而加以利用,并在之后的思想運作過程中——在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時——讓黑格爾哲學內在地、自然地發生作用。
本文以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內化過程為出發點,對馬克思思想進行探索。
1.前黑格爾時期
馬克思在《根據〈約翰福音〉論信徒同基督結合為一體》中寫道:“……這種結合是否必要,它是否由人的本性所決定,人是否不能依靠自己來達到上帝從無中創造出人所要達到的那個目的……”馬克思通過“歷史”考察“人的本性”。“我們如果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歷史這個人類的偉大導師,那么就會看到,在歷史上用鐵筆鐫刻著:任何一個文明……”此處的歷史不是指發展過程,而只是量的堆積。其真實意思是: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或歷史上的普遍。但這樣一來,歷史就缺了時間性,反而類似于空間概念了,因為它完全可以替換為人類的普遍狀況。
對于“上帝從無中創造出人所要達到的那個目的”,馬克思只是用“高尚”來表示。“但是,善良的創世主不會憎恨自己的創造物;他想要使自己的創造物變得像自己一樣高尚……我們不能對上帝就這樣的民族和人們所作的決定做出判斷,因為我們甚至理解不了上帝的決定……”馬克思的這段表述表現出了神秘主義傾向。馬克思認為,人類普遍不“高尚”,因此需要 “神圣外力”的幫助——需要“同督結合為一體”。這里的問題是“人性”與“神性”之間的矛盾。實際上,馬克思提出了人類的目標——“上帝從無中創造出人所要達到的那個目的”。“高尚”,又認定“人性”的制約使人類無法實現這個目標,只能依靠不知其所云的“結合為一體”。概括而言,這是人類現在的狀況與人類應當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馬克思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馬克思認為二者不是對立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 但在之后卻用“犧牲”來表達。這里的問題在于:個人的完美卻是對個人的否定,是對個人的犧牲。概括而言,是人類個體與人類全體的矛盾。
前后兩種認識間存在著矛盾,前者認為人類的完滿在于“神”,而后者認為人類的完滿在于“人”。前者有著很強的宗教色彩,可以說是馬克思思想中被灌輸進來的內容;后者則帶有理想的意味,可以說是馬克思個人的思想。
然而,這并不能消解矛盾,因為馬克思此時的思想總體上是孤立且不完善的。矛盾并非產生于思想之外,而是由于思想本身模糊而無法與它的異在相區別,因而是自相矛盾的。矛盾源于對立,也源于同一。也正是缺乏進一步的規定,思想的各個方面彼此孤立——因為根本沒有規定使二者聯系起來。上文所說的 “矛盾”“孤立”,即使不可加之于馬克思當時的具體思想,但卻可以加于與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
2.初步內化黑格爾思想的時期
在《寫給父親的信》中,馬克思記錄了其思想的轉變過程:“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時機,它好像是表示過去一段時期結束的界標,但同時又明確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從這段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已經開始轉向黑格爾的哲學,然而,馬克思的轉變是基于其內在要求的。
“先前我讀過黑格爾哲學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歡它那種離奇古怪的調子。” 可見,馬克思最初是排斥“表述不清”“晦澀難懂”的黑格爾哲學的。然而,“我這個不知疲倦的旅行者著手通過概念本身、宗教、自然、歷史這些神性的表現從哲學上思辨的揭示神性。我最后的命題原來是黑格爾體系的開端……”馬克思在直視自己的思想時,發現了黑格爾哲學地正確性。也就是說,馬克思在思考時得出了和黑格爾一樣的觀點,使黑格爾哲學達到了內化目的。于是他沿著黑格爾的道路走了下去。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對思維本性的描繪。就像康德哲學討論的先驗能力,讀者只有直視自己的認識能力才能理解其意;黑格爾的辯證法,讀者只有直視自己的思維發展歷程,才能發現它的意義所在。黑格爾哲學是必需內化才能理解的哲學,那種把黑格爾哲學當成一種外在對象考察的方法,只能阻斷真正理解的道路。這個轉變是痛苦的。但馬克思最終接受了這種轉變,并且馬克思進入了對自己的否定的過程。 “我從理想主義,——順便一提,我曾拿它和康德和費希特的理想主義比較,并從其中吸取營養,——轉而向現實本身去尋求思想……這里首先出現的嚴重障礙正是現有的東西與應有的東西的對立,這種對立是唯心主義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錯誤的劃分的根源……錯誤就在于,我認為實體和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各不相干地發展,所以,我所得到的不是實在的形式,而是像帶抽屜的書桌一類的東西,而抽屜后來又被我裝上了沙子。” 馬克思發現了自己思想中的矛盾,這一矛盾就是“現有的”與“應有的”之間的對立。這里的“現有”與“應有”,要通過馬克思對自己的法學研究的批判來理解。馬克思空想 “應有的”形式,然后又生硬地、臆造地將“現有的”內容塞進去。可見,“現有的東西與應有的東西的對立”首先應理解為:空洞的形式與具體的內容之間的對立。而黑格爾哲學可以在形式與內容間架起橋梁。
辯證法是一種有內容的邏輯,以區別于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只提供命題間的外在聯系,只能使思維避免“錯誤”,卻不能“尋找”正確,因而是“消極的”;形式邏輯只要求思維形式的正確性,應用時又不得不考慮命題的內涵,因此是“不完全的”。辯證法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揭示思維由抽象進入具體的過程。將空洞概念潛在的內容一一展開,展現其聯系,最終成為“絕對理念”,實現對概念的完滿把握。
馬克思在文中的意思只顯現到此,但“現有”與“應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此,而是有待于進一步發展的思想中的萌芽。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已成為黑格爾主義者。“此外,發生、繁榮和衰亡是極一般、極模糊的觀念,要把一切東西都塞進去固然可以,但要借助這些觀念去理解什么卻辦不到。死亡本身已預先包涵在生物中,因此對死亡的形態也應該像對生命的形態那樣,在固有的特殊性中加以考察。” 這顯而易見的是黑格爾式的語言。此處馬克思有一段引自休謨的對哲學的贊揚,表達了他當時對哲學的肯定。“如果人們迫使哲學在每一場合為自己的結論辯護,并在對它不滿的任何藝術和科學面前替自己申辯,對理應到處都承認享有最高權威的哲學來說,當然是一種侮辱。這就令人想起一個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國罪的國王。”
馬克思接著寫道:“……(哲學)表示它反對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 這里的“哲學”,馬克思解釋為“自我意識”。可以說,此處的“哲學”是“人”的代名詞,這里表達了對神的拒斥。在《根據〈約翰福音〉論信徒同基督結合為一體》中顯露的矛盾已初步解決。此時“人”否定了“神”,馬克思在那里要求的對“人的本性”的考察已不再自相矛盾了。人類應當的狀態不再是“神圣”的,而是“人性”的。這樣,最初兩種認識間的對立也初步取消了。但問題依然存在,那個基于“人性”的人類的目標是什么?這里的“人”是如何體現人類個體與人類全體關系的?馬克思的回答是:自由。這可以通過馬克思對伊壁鳩魯的評價及其對伊壁鳩魯哲學的理解中看出來,而且,“自由”本身就含有對個人和全體的關系的考慮。在這個階段,馬克思對黑格爾思想的內化只是初步的,因為馬克思還沒有將黑格爾哲學在自己的思想中妥當地安置。內化最后會起到揚棄的作用。一方面,用新知改造思想,這就對原有的思想加以揚棄;另一方面,給新知加上思想的規定,這就對新知加以揚棄。
3.進一步內化黑格爾思想的時期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為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了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了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了對政治的批判。” 馬克思思想中的矛盾,到這個階段可以這樣表述:如何實現包括每個人的自由在內的所有人的自由。這里,涉及每個個體,也就是涉及人類的全體,而全人類和每個人類個體所共有的,就只是“現實”。馬克思思想中的矛盾,促使馬克思專注于對現實世界的觀照。
至此,馬克思開始了對黑格爾的批判。“作為出發點的事實并不是被當作事實看待,而是被當作神秘主義的結果。現實性變成了現象,但是除了這種現象,理念便沒有任何其他的內容。除了成為‘自為的無限的現實精神這一邏輯的目的,理念也沒有任何其他的目的。這一節集法哲學和黑格爾全部哲學的神秘主義之大成。”
由此可見,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非現實”的內容。馬克思指出,“思辨”的內容是黑格爾主觀臆造加上去的,只是為了滿足黑格爾的哲學“邏輯”。因為現實的情況是家庭、市民社會構成了國家;而“思辨”的情況卻是國家為了實現自己分出了家庭、市民社會。然而,被黑格爾當作內容的,卻沒有超出現實的情況。因此,馬克思對此進行了否定。
其實,在這種否定中,馬克思也表達了對黑格爾的肯定。“但是除了這種現象,理念便沒有任何其他的內容……”這說明,“理念”是表達了它的內容的,只是此外還要實現“成為‘自為的無限的現實精神這一邏輯的目的”。馬克思拋棄了辯證法“邏輯上”的規定,卻不拋棄辯證法對現實世界的解釋。這正顯示了黑格爾哲學在馬克思思想中最終的歸宿。
馬克思將黑格爾的辯證法當作一種思維方式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并加入了基于自己內在目的的內容。黑格爾的辯證法在思想中,用于探索思想中的概念;馬克思的辯證法在物性中,用于探索人類的歷史、社會。馬克思把辯證法由理念世界拉入現實世界,將黑格爾“頭足倒立”的辯證法顛倒過來,使其立足于現實。
內化最終是要將新知與自己思想的其他部分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也就是形成一個新的思想。馬克思基于自己“現實”的要求,改造了辯證法,使其與自己的要求相一致;反過來,辯證法成為馬克思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新形成的思想中自然地發揮了作用。
“哲學家們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此時,馬克思思想中的“現有的”和“應有的”,不再僅僅是“形式”與“內容”,而都是在現實中,并與人類自由密不可分的。“現有的”是人類的不自由的狀態,“應有的”是作為個體和全體的人類都享有自由的時代。馬克思急需改變“現實”,而內化于他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則成為改變世界的思想體系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4.由馬克思關注現實所想到的
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就是對馬克思思想內化過程的理解。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類似于馬克思的觀點。這些觀點是關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國家中的實體是政治經濟的多方面的狀況。中國的現狀,指的就是中國現階段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對現狀的不滿往往會導致將矛頭指向“馬克思主義”,似乎是“馬克思主義”導致了中國的社會問題。每一個國家,其政治經濟狀況都是具體而獨特的,無法用某個概念空洞地概括的。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朝鮮、古巴、越南的現狀都是不同的,現在國家之間的差異,不是“稱呼”上的差異,而是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
對“馬克思主義”激烈地拒斥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政治經濟的問題還存在,只是換了一種解釋方式。因此,必須要將馬克思主義不斷地加以發展,使之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任何一種思想理念如果只停留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是無法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接受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當作一種哲學思想,而更多的是變成國家社會變革的指導理念。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闡述,才能適應國家的發展需要,才能為人們所接受,而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說教的思想理念。
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它能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使我們正確地看待問題,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到統籌兼顧,抓住問題的關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而解決問題。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他不倡導批判德國的精神,因為那種精神已經是極度落后的;應該做的是摧毀這種精神下的制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發展相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解決當前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