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紅
摘 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對“90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間進行了適當的拓展,豐富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但同時也導致學生受到社會紛繁不良信息的影響,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顯著提升。所以網絡環境下為了保證“90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并探索新時期網絡環境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戰,進而探究相應的教育措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網絡環境;“90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8
網絡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其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是時代發展必然產物,網絡信息傳播所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和虛擬性特征,在為社會大眾生產生活提供相應便利的基礎上,也給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一、“90后”高職學生心理特點
1.無法正視自身心理問題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形勢等的變化以及網絡信息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滲透,這對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對處于青年時期的“90后”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中大多數“90后”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問題。學生一方面渴望接受教師的心理教育引導;另一方面又由于對心理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導致學生無法正視自身心理存在的問題,不愿意自覺接受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對教師的心理教育產生排斥心理,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2.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
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前我國“90后”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沒有經受過大的挫折,在父母和其他親人的呵護中成長起來,內心深處充滿了一定的優越感。這種成長經歷雖然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但是也導致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尤其是進入到高職教育時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一旦受到相應的打擊,在無法及時獲得家長和教師提供心理輔導的情況下,極易一蹶不振,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3.早熟與叛逆思想并存
“90后”學生一般從小就接受了相對豐富發信息教育,其獲取信息渠道相對較多,對社會各類問題形成了初步認識;甚至社會上戀愛、性行為等信息在青少年時期就進入到學生生活中,造成學生心智過早成熟,在步入到高職院校后,過于追求獨立,向往成人世界的生活。這種早熟思想的存在對學生的行為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在追求個性和獨立人格的過程中抵觸家庭、學校和社會,存在叛逆思想,甚至借助網絡環境進行情感釋放,組建虛擬關系網,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會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
4.渴望獨立卻又過度依賴
“90后”學生受到成長經歷的影響,一般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希望在學校生活中擺脫來自家庭、教師和朋友的約束,自己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但是,這部分學生同時也是獨生子女,其在進入到大學生活之前的所有相關事務一般都能夠得到父母的幫助,在精神和物質層面都對家庭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同時,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特定環境中成長的他們一般缺乏合作心理和團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也往往相對較差,所以雖然渴望獨立,但是遇到問題時由于不會向同學和教師求助,又會表現出對家庭的過度依賴,表現出一定的矛盾心理。
二、網絡環境下“90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1.高職學生自我認知盲目化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上信息泛濫,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社會大眾對于信息的接受和篩選產生了一種無所適從的心理,高職院校中對“90后”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也隨之增加,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網絡環境下,多元化的網絡文化滲透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影響著社會大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民族意識等;特別是西方國家有意識地向我國大學生灌輸相關社會制度、人權思想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職院校中“90后”學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產生認知盲從心理,甚至成為殖民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此外,當前我國網絡上還存在一定的偏激思想,與社會主流意識和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存在矛盾沖突,也對“90后”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防線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極易引發學生的價值判斷和思想取向方面的認識偏差,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2.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日漸削弱
學生在進入到高職教育階段后,人生情感認知也發展到了跌宕起伏的時期,導致學生在面對相關社會問題時,會產生強烈的情感需求,再加上這一階段學生心理素質尚未成熟,抵制不良信息能力差,在遇到問題時極易產生一定的焦慮和抑郁心理,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性應用,高職院校中的一部分“90后”學生將情感寄托于網絡平臺之上,通過網絡宣泄自身不良情感,獲取相應的心理需求,希望在社會上找到自身的社會位置。[2]這種網絡情感的宣泄雖然進一步拓展了學生人際交往的范圍,但是實質上學生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也隨之逐漸削弱,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說,網絡環境拓展了學生與社會進行溝通交流的空間,但是也縮小了學生在現實世界中與他人溝通的范圍,不利于學生的長期健康發展。
3.學生意志品質差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當前高職院校中的“90后”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日趨嚴重,成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的課題,得到社會廣泛重視。高職院校中的“90后”學生群體在社會中文化水平相對較高,一直被社會視為是思想活躍而健康的群體之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但是隨著網絡環境的出現,高職院校的“90后”學生在被高科技影響的過程中逐漸表現出對網絡的依賴性,其過度沉迷網絡,缺乏現實生活中的磨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意志品質相對較差,思想不成熟,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網絡環境下對“90后”高職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90后”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當前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積極迎接網絡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挑戰,充分發揮網絡環境的優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促進“90后”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成長。
1.堅持網絡環境下對“90后”高職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其一,主體性原則。高職院校的“90后”學生群體是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這部分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渴望獲得尊重和關愛,所以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進而利用互聯網的隱私性特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維護學生隱私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興趣,提升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夠主動配合教師闡述自身心理問題,正確認識心理問題,進而接受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才能提升教育實效。[3]其二,差異性原則。“90后”學生自身素質存在差異,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網絡環境下,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利用計算機系統對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能力加以劃分,并為每一層次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而督促學生利用網絡且結合自身能力有選擇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指導,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三,助人與自助的原則,在高職院校中對“90后”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導正學生心理,挖掘學生潛力,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而結合網絡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匿名將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公開,以獲得其他同學的開解和指導;也可以解決其他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促使教師提升教育自主性,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2.在網絡環境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加以豐富和創新
對成長于網絡環境下的“90后”高職院校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除應該堅持上述原則外,還需要結合特殊的網絡成長環境,對教育內容加以豐富和創新。首先,適當增加對學生進行網絡價值觀教育內容。當前我國社會上的網絡文化主要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網絡信息中充斥著功利和享樂主義思想,對“90后”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取向、人生觀構建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甚至造成一部分學生在生活中開始推崇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抵觸心理,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等思想逐漸喪失。因此高校必須適當增設網絡價值觀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念,在生活實踐中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誘惑和侵蝕,獲得更好的發展。其次,對高職院校的“90后”大學生實施網絡道德觀教育。當前我國“90后”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生活經驗和閱歷不足,對社會相關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甚至尤為缺乏對信息傳播的正確認識,對自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對“90后”學生群體實施網絡道德觀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教師必須自覺規范自身和他人的上網行為,為網絡信息的凈化做出相應的貢獻。
3.基于網絡環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網絡信息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教育角色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教師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者。要想進一步提升思想健康教育質量,教師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社會學理論,還要掌握相應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能夠熟練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導軟件等。唯有如此,高職院校“90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更為深入。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高職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養成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為高職院校“90后”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相應的貢獻。
總而言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極大推動了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對我國高職院校“90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產生了相應的影響,所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師應該結合網絡環境特征,對教學工作進行調整和創新,與時俱進,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 婷.淺析90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9):29-30.
[2]趙文博.“90后”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0,25(4):44-46.
[3]趙佩君,李 南.網絡環境下高職心理學教學與心理干預策略創新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