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付
摘 要:從教學的最初意義來看,它的精髓在于將相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意義,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作文教學無疑需要進行教學模式上的更大創新,從而將抽象枯燥的作文寫作變得生動有趣,最終提升作文教學質量,激活小學作文教學濃厚的氛圍。本文從小學作文的角度出發,對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時效性的方法和途徑進行探討,對于進一步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作文;時效性;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5-12-10
小學作文教學對教師來說是不容易掌握的,這是因為小學生在作文中對情感詞語的理解與教師是不同的。那么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才能促使作文教學最終取得成效。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并充分利用偶發事件,從作文教學的時效性上讓學生迸發出思路火花,進而打開寫作思路。
一、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從理論上來講,每個小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都是非常豐富的,只不過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往往在實際中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常常覺得可寫的東西很多,可是下筆時又不知從何寫起,不知如何恰當地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由此看來,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通過巧妙的語言方式,如趣味性小故事、鋪墊式引出等,引導學生嘗試將內心想法表達出來,將心中所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剛開始,學生可能表達得不清晰,語言運用可能也會不到位;但長此以往,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對語言的潤色能力也自然會得到提高。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觀察事物,觀察周圍的生活,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作文的寫作點。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將自己所觀察到與發現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不僅學會了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同時也能將其用語言表達出來,進而也就能夠將其記錄在作文上。通過對生活的真實體驗與感受,加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樣學生進行作文寫作時就能較為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實感。
相對來說,小學生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并不困難,而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將真情實感變成文字。例如,教師在一次作文教學中讓學生描述聲音,并對描述形式進行了特殊的規定。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具有聲音的圖片或影像資料,為了激發學生流露真情實感,教師本次選用的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和可以接觸到的聲音。引導學生依據各自聽到的聲音對具有聲音的畫面進行描述,并允許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這樣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能夠進一步打開學生的思路。
二、懂得點亮學生的生活
作文教學其實就是對生活的一種感悟與情感表達。從這個方面來看,作文寫作更應該貼近生活。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實際出發,對學生加以引導,引導他們關注生活并熱愛它,這樣學生動起筆來才會與實際生活貼得更近。有效的作文教學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點亮學生的生活。有些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總是將學生一味地限制于教室中,很顯然,這種閉門造車的作文創作方式,不僅很難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文字,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作文寫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應適時帶領學生走到戶外,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從而真實地進行生活體驗與感受生活,這樣作文教學就從多個方面將學生的寫作思路打開了,同時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三、讓學生學會堅持
從實際情況來看,提高作文寫作能力并非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作文寫作源于生活,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積累,堅持觀察、體驗生活,并及時將自己的一些感受記錄在本子上。進行小學作文教學中,還應多鼓勵學生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基礎上,要多寫。要提升作文能力,只有多寫,才能逐步將積累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作文文字,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來說,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引導是十分重要的,即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作文寫作的興趣,同時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寫作,寫出真情實感。
參考文獻:
[1] 郁舒琳.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1, (S1):203.
[2] 沈 娜.淺談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時效性的方法和途徑[J].學周刊,2012,(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