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偉
今年44歲的何媽名叫何金玲,在吉林省孤兒學校成長、工作已30年整。從最初的學生生活輔導員到如今的學生生活處主任,何金玲的工作沒有離開孩子,她也一直是孩子眼里的何媽。
學生劉小峰從孤兒學校畢業時,何金玲哭了,擔心學生孫宏彬患上惡性腫瘤,何金玲也哭了。何金玲沒少為學校里的孩子掉眼淚,也因此在車站、醫院……在她為孩子焦急的很多地方,被周圍人誤認為是孩子的母親。
無論是大病還是小不適,何金玲到醫院就是個媽的角色,給孩子洗衣服、洗澡……盡可能照顧好他們。陪護生病的孩子是何金玲的家常便飯。碰上得結核病的孩子,孩子的親屬都戴上口罩,何金玲卻盡可能不帶,“不想讓孩子覺得你嫌棄他。”
學生孫歡把想見父親的心愿告訴了何金玲。父親進監獄后,孫歡就跟他失去了聯系。孩子是兒童福利院送過來的,何金玲找到孩子家里,沒有親戚,村里人也不知道孩子父親被關到了哪個監獄。她又聯系到省監獄管理局,輾轉幾個部門,用了兩個月才找到孩子父親。“總是在希望和失望中反復,可這是孩子的大事。”何金玲的堅持,圓了孩子的心愿。雖然,見面時父女哭得不成樣子,返校后,何金玲發現孩子漸漸開朗起來。
當生活輔導員時,何金玲最多同時帶60個孩子。孩子什么時候生日,家是哪兒的,有啥病史……何金玲就像對自己孩子一樣,張口就說得出來。如今要面對全校的1000來名孩子,她更是盡可能多地跟孩子接觸,熟悉每個孩子。
何金玲還保存著自己從孤兒學校畢業時老師的留言:“只有充滿愛的人,才能幸福生活。”如今再提起來,何金玲對這話的體會更深刻,“愛在哪里?對于孩子來說,就在他們最無助的時候,為他們做的每件小事里:對于我,一聲何媽,就是我一輩子享受的愛。”
(開心蟲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