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組織、質量、技術等方面對天津市造林綠化管理工作進行了分析,對未來幾年天津市造林綠化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造林綠化;工程;管理;天津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5.021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Afforestation Project in Tianjin City
LIU Jie
(Forest Fire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Center, Tianjin Municipal Forestry Bureau,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Analyzed the management of afforestation in Tianjin city from the organization, quality,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guide the city's afforestation work for the next few years.
Key words: afforestation;project;management;Tianjin
當前,天津市正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建設等疊加機遇期,正在建設宜居生態城市。造林綠化工程是我們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未來幾年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和美麗天津建設工作的具體要求,精心組織、積極探索全市造林綠化工程實施和管理新模式。具體做法和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組織管理
1.1 破解土地瓶頸,拓展綠化空間
天津市域國土面積只有1.1萬 km2,平原地區占90%以上,經過持續多年的大面積造林綠化,目前可供造林用地越來越少,林業發展空間受土地制約越來越明顯。對此,天津市林業部門積極與國土、規劃等部門協調,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近幾年來津考察時提出的“天津要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加快美麗天津建設”和在北京視察時提出的“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著眼,可考慮加大河北,特別是京津保中心過渡帶地區退耕還湖力度,建設成片森林,恢復濕地,提高這一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示要求,認真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在調整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增加生態建設用地。為此,市國土局多次到國土部進行專門匯報,市政府分管城建和農業的兩位副市長也專程到國土部爭取調減糧食種植面積。
經積極努力,國土部已基本同意調減天津市基本農田5.7萬 hm2用于生態建設,并寫入天津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4—2020年)中。這在耕地只有40萬hm2的天津來講,力度是空前的,如果沒有總書記的指示,如果沒有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機遇,這樣的調整力度是不可想象的,我們抓住了難得的機遇,為天津市林業生態建設拓展了空間,為全市造林綠化建設工程注入了活力。
1.2 利用生態保護紅線,構建大生態格局
為了給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空間,天津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天津市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確定天津生態用地保護范圍面積198.7 km2,占市域國土總面積的25%。方案明確了天津市生態保護用地類型包括:山、河、湖、濕地、公園、林帶六大類,并細分為山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景區、河流、水庫、鹽田、濕地、洼淀、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外環線綠化帶、中心城區周邊楔型綠地、中心城市綠廊、西北防風阻沙林帶、沿海及交通干線防護林帶等。列入生態紅線的林業用地,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將得到永久的保護。
從“十一五”開始,為解決綠量不足的問題,天津市啟動了綠色天津建設,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森林資源得到穩步增長,基本實現了“大綠”;“十二五”期間,全市圍繞美麗天津建設,全面開展綠化美化行動,在大綠基礎上,通過樹種搭配、高低起伏等景觀設計,提升造林綠化水平,實現了“大美”。在兩個五年規劃實施期間,天津市新增林地大部分都被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所取得的造林綠化成果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得以保護。
“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將借助生態紅線劃定的有利契機,在鞏固“十一五”綠色天津和“十二五”美麗天津建設的基礎上,以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能力為重點,努力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打造宜居生態城市,逐步實現“大綠、大美、大生態”的生態格局。
1.3 推進郊野公園建設,發展民生林業
結合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為了更好地發揮民生林業的作用,在大規模實施造林綠化的基礎上,天津市在城市近郊啟動建設了7個郊野公園,其中3個郊野公園一期工程建設已全部完成并免費對市民開放。各郊野公園根據地形特點和資源優勢,合理規劃、科學分區,將綠色生態、休閑農業、濱水景觀相互結合,形成了采摘垂釣、野炊餐飲、遠足徒步、水上娛樂等特點鮮明、風格獨特的景觀特色,不但增加了城市綠量,改善了生態環境,也為市民提供了優質生態產品,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使造林綠化工程建設成果直接惠及百姓,真正體現生態工程建設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1.4 實施城市綠道建設,打造都市生態圈
2016年,天津市已經開始實施城市綠道建設。綠道全長約100 km,以外環線綠化帶為紐帶,在外環線綠化帶和通往郊野公園的道路兩側綠化帶中建設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將郊野公園和城市公園連接起來,同時在沿環外綠帶平均每8 km和沿郊野公園生態環線平均每10 km共設置休閑驛站20余處,打造都市綠色生態旅游圈。城市綠道的建設豐富了居民郊游路線,強化了郊野公園與環內城市公園的聯系,更好地服務市民,發揮其生態、休閑、游憩功能。
2 質量管理
2.1 精雕細刻,打造精品,實現量變到質變
在森林資源穩步增長的同時,天津市始終注重造林品質的提升,將農村造林園林化,打造美麗景觀。天津市高標準建設實施了“一環兩河七園”等重點工程,涌現出外環線、獨流減河、武清綠博園等一批優質工程。在重要通道和節點,采用全冠或6 cm以上苗木,并增加彩葉樹種,合理搭配喬灌花草,形成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使色彩更加豐富,立體感、層次感更強,質量更高。
2015年,天津市在武清區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全國綠化博覽會。經過2年多的艱苦建設,綠博園內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各個展園獨具特色,景色秀美。國家林業局專家及全國綠化同行都表示,本屆綠博園的規劃、設計、建設水平,都超過了往屆。綠博會開幕期間,吸引了京津冀乃至全國各地的游客,參觀人數達到了200萬。汪洋副總理9月15日專程來津考察綠博園,對綠博園的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本屆綠博會為全國各省市展示本地區綠化成果、展示綠化新技術新材料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 同時也給天津市留下了一處永久綠色精品。
2.2 造林載體多樣,綠化內涵豐富
天津市造林綠化工程主要依托道路、河道、城鎮、村莊、園區水庫等載體進行造林綠化。2015年,我們安排造林任務時,結合道路建設、河道清淤、庫區生態移民、撤村并鎮等載體,從綠化設計、造林標準以及財政補貼政策上綜合考慮,區別對待,充分發揮造林載體的各自功能,豐富造林綠化內涵。
按照城鎮發展整體布局,重點圍繞小城鎮周邊、城鎮道路出入口、工農業園區等重要區域、重要部位,大力推進小城鎮和園區綠化,建設環鎮綠帶、休閑綠地,形成了眾多的“城鎮在林中、園區在林中”的高標準綠化點位。在生態區位重要的城區近郊和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實施了以圃代綠工程,為京津冀地區的造林綠化提供更多優質苗木。
針對各自造林特點和承載的功能,我們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選擇不同的造林樹種,形成多種造林模式,在種植模式和樹種搭配等方面,既體現生態效益也兼顧景觀效果和經濟效益,最大程度地發揮造林綠化綜合效果。
3 技術管理
天津市造林綠化工程嚴格按造林技術規程的要求,把好種苗、整地、栽植、管護等各環節的質量關,積極推廣造林新技術,增加科技含量,以確保造林質量。針對天津市部分地區立地條件,選用鄉土樹種和引進馴化樹種及實用的造林技術,采用了適地適樹、改地適樹、改樹適地等造林方式進行科學造林。
3.1 適地適樹
適地適樹是造林樹種選擇最基本的原則,但是,由于天津市地貌以平原地區為主,又有都市林業的特點,重要地段和節點部位景觀等方面的要求較高,在實際造林過程中,通過工程技術措施,也營造了一些抗性較弱的樹種,雖然豐富了樹種,美化了景觀,但工程投入和日后管護費用大大增加,也有悖于可持續生態經營理念。因此,我們主要以抗性強的鄉土樹種為骨干樹種,一是林帶,主要選擇槐樹、白蠟等喬木樹種和火炬、紫葉李等亞喬木以及抗性強的灌木林;二是片林,鹽漬化程度較低的地塊首先考慮經營者收益,以楊樹速生林為主,鹽漬化程度較高的地塊通過挖邊溝等措施可適當選用槐樹。
3.2 改地適樹
改地適樹主要適用西青區東部鹽漬化程度較高的地段,在這個地段上造林,除選擇耐鹽堿植物品種之外,還要結合必要的工程技術措施(即改地適樹),使綠化植物能夠持久良好生長。采取什么樣的工程技術措施,要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和綠化要求及資金情況而定。
根據《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綠化規劃》要求以及財政資金情況,天津市鹽堿地輔助一些新的造林工程技術。一是片林和果園挖邊溝,深度和寬度不低于70 cm,控制面積在6.7 hm2以內;二是高速兩側綠化等造林地段采取挖邊溝,抬高地面50~100 cm左右,鹽漬化較重地段運一定數量的優良客土,樹穴實施農家肥等土壤改良措施;三是重度鹽堿區域土方經過1~2年的熟化,10 m左右林帶寬度要挖一個邊溝,樹木栽植時進行現場測試土壤pH值,達到技術要求時方可栽植,否則新植樹木第二年將會出現大面積死亡。另外,有的地段還增加過濾層鋪設排鹽管等技術措施。
3.3 改樹適地
經過多年的研發示范和引進推廣,已經篩選出37種造林樹種,占天津市基調樹種的17%。包括河南檜(常綠)、元寶楓、圓柏(常綠)、蜀檜(常綠)、黑松(常綠)、金枝國槐、金葉國槐、鹽膚木、西府海棠、山桃、貓乳、白杜、欒樹、泡桐、旱柳、饅頭柳、絳柳、垂柳、榆樹、側柏(常綠)、龍柏(常綠)、臭椿、苦楝、桑樹、構樹、無花果、拐棗、龍爪棗、棗樹、國槐、刺槐、絨毛白蠟、火炬樹、紅葉臭椿、毛白楊、龍爪槐、沙棗。
在以上常用樹種的基礎上,我們經過對全市植物調查、分類,通過引進篩選,已營建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2個植物篩選基地,新引進124個樹種,篩選出檉柳、白柳、沙柳、烏柳、枸杞、白刺、木槿、金葉蕕、扶芳藤等30種適宜天津市鹽堿地栽植的樹種,為改良樹種,創造出更多的適宜鹽堿地造林樹種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月紅,劉杉,張潔,等.天津林業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12):131-133.
[2] 原小江.和諧陵川建設中林業管理工作的探討[J].山西農業科學,2007(9):93-94.
[3] 張潔,劉杉,張月紅,等.大力培育珍稀樹木推進天津興林富民[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4):144-146.
[4] 馮學良.加快天津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J].天津農林科技,2001(4):27-31.
[5] 劉捷.天津市林業碳匯交易工作開展情況及對策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7):168-170.
[6] 陸群,田潤民,桑華.試析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0,36(4):89-91.
[7] 吳學東.天津林業生態工程屬性及建設問題與對策[J].天津農林科技,2002(3):39-41.
[8] 任建中.關于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提升山西林業發展水平的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9):54-57.
[9] 甄彥欣,王鮮英.提高居住區綠化水平初探[J].華北農學報,2004,19(S1):168-170.
[10] 李剛,翟明瑤,李亞茹.淺談通遼市城市林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1,37(4):61-62.
[11] 蔣霞,魏天儒.銅川市生態林業建設模式及其建議[J].山西農業科學[J].2014(7):74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