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關志強 荀梅 張芳

摘 要:在城市化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衡量標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若是想促進經濟增長求得發展,就必須進行城市化建設[1],借助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漸縮小城鄉差距。本文利用1993—2013年共21年的數據,選取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持續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持續收入、城鄉居民銀行儲蓄存款3個因素利用回歸模型分析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城鄉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都比較接近1,表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及居民銀行存款對居民的消費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居民消費水平;收入;Eviews;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5.025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umption Level
GAN Lu, GUAN Zhiqiang, XUN Mei, ZHANG F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consumption was one of the three carriage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our country economy, only by relying on the increase in domestic demand and boost the economy, can we truly achieve the MFN Huimin. The three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per capita sustainable income,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sustainable incom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bank savings deposits were selected by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o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21 years of data from 1993 to 201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was close to 1, and the 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and residents of urban and rural bank deposits on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resident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f one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Key words: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ncome; Eviews; suggests
1 經濟背景及研究意義
截止到2015年,我國已經基本完成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在已開始的“十三五”規劃時期,我國經濟進入了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在增長的動力源上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和創新驅動轉移[2]。在這一特殊的歷史發展階段,城鄉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居民的消費需求擴張和消費結構升級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研究消費水平對于正處于轉型期的我國經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 理論綜述
2.1 居民消費水平的定義
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消費過程中,對滿足人們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達到的程度。它通過消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及質量反映出來[3]。
2.2 理論綜述
2.2.1 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 凱恩斯在《貨幣通論》中提出了絕對收入假說的理論,主要觀點是人們的消費支出是由其當期的可支配收入所決定的。當可支配收入上漲時,消費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但是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呈下降趨勢的,因此,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而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則上升[4]。
2.2.2 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說 該假說的基本觀點是,在穩定的收入增長時期,收入很大程度上決定不了總儲蓄率;儲蓄率會隨著收入預期、收入增長率、利率、收入分配及人口年齡分布等多種因素的改變而變化;在經濟周期的短周期階段,儲蓄率取決于現期收入與高峰收入的比率,這也就是短期中消費會有波動的原因。該假說間接地說明了消費對于經濟周期穩定的作用。
2.2.3 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假說 生命周期假說理論認為,正是因為組成社會的各個家庭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在人口結構沒有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邊際消費傾向具有長期的穩定性,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收入和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存在一種穩定的關系。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口構成比例發生變化,則邊際消費傾向也會變化,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則消費傾向會降低,如果社會上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則消費傾向會提高。
3 數據收集與模型的建立
3.1 基于經濟計量模型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研究
3.1.1 經濟變量的選擇 通過以上政策與理論的描述,將居民消費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依據以往經驗引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00)、城鄉居民銀行儲蓄存款的變量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以求能使模型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5]。選擇的變量及其指標表示如下:Y —居民消費水平(元);X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00);X3—城鄉居民銀行儲蓄存款(元)。
3.1.2 經濟計量模型設計 該模型為線性模型,設計一般模型為:
=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i
式中,μi為隨機干擾項。
3.1.3 模型數據的選取 本文所用數據為1993—2013年的時間序列,來源于2013年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6],所設計模型的樣本容量為21個,具體數據見表格1[7]。
3.2 計量模型參數估計及分析
模型的擬合檢驗用Eviews計量經濟學分析軟件,我們得到如下回歸分析結果(表2):
因變量: Y
方法: 最小二乘
日期: 03/09/15,時間: 17:12
示例: 1993,2013
包括觀察: 21
根據表2中的數據得到回歸結果:
t=-153.970+0.188X1+0.985X2+0.005X3
T= (-1.264) (5.085) (10.523) (1.995)
r=0.999 677 r2=0.999 620
3.2.1 經濟意義檢驗 根據最終模型,X1前面的系數0.188表示,在樣本期間即1993—2013年間,保持其他變量不變,平均而言,城鎮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費水平增加0.188元。同理,X2前面的系數0.985表示,保持其他變量不變,平均而言,農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費水平增加0.985元。X3前面的系數1.995表示,保持其他變量不變,城鄉居民儲蓄每增加1元,居民消費水平增加1.995元。
3.2.2 統計意義檢驗 (1) 擬合優度檢驗。樣本決定系數,R^2的值越接近1,說明回歸直線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越好;反之,R^2的值越接近0,說明回歸直線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越差。
由表格2參數估計結果可得,樣本決定系數R^2=0.999 620,可見其模型在整體上擬合比較好。
(2) t檢驗。 假設:
H0: βi =0 H1: βi≠0
對于X1,t統計量為5.084 611。給定α=0.1,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為17下,得臨界值t0.05(17)=1.740,因為t>t0.005(17),所以拒絕原假設H0∶X1=0,表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對居民消費水平有顯著性影響;
對于X2,t統計量為10.529 23。給定α=0.1,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為17下,得臨界值t0.05(17)=1.740,因為t>t0.005(17),所以拒絕原假設H0∶X1=0,表明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對居民消費水平有顯著性影響;
對于X3,t統計量為1.995 361。給定α=0.1,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為17下,得臨界值t0.05(17)=1.740,因為t>t0.005(17),所以拒絕原假設H0∶X1=0,表明城鄉居民儲蓄對居民消費水平有顯著性影響。
3.2.3 計量經濟意義檢驗 根據多重共線性檢驗,解釋變量之間存在著線性相關,由表3知模型中確實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4 各因素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影響分析
由以上回歸數據以及相關檢驗,得出各個變量與我國居民消費的變動關系。(1)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費水平增加;(2)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費水平增加;(3)城鄉居民儲蓄額增加,居民消費水平增加。
5 政策建議
5.1 努力發展國民經濟,提升居民整體收入水平
眾所周知,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增加收入是擴大消費的前提。在居民有預期消費的條件下,將儲蓄存款、現有收入水平和預期收入三者作為重點考慮因素。如果突發經濟危機,一個工薪階層的員工將面臨減薪甚至裁員的威脅,在未來收入減少或者無收入的情況下,減少預期消費將是一個必然選擇。由此可知,消費受現時收入決定的同時也受預期收入的影響。因此擴大消費不僅要增加現時的收入,同時也要保證預期收入不會降低,即需要持續保障永久性收入分配的增加。
5.2 擴大就業覆蓋面,健全并完善就業優惠政策
增加就業機會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優途徑。要逐漸健全完善和貫徹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小額信貸、稅費減免等各類國家優惠政策措施,強化政府在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及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能,切實提供優良的就業服務機會,減少社會成員的失業率。比如在農村,應積極打造“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供給模式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8],提高農民多元化的就業率,加快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步伐[9]。
5.3 穩定居民的消費物價水平
物價水平的平穩是對居民消費預期穩定性的保障,也是促進居民消費持續增長的前提。自2014年以來,我國商品市場原材料價格上調、勞動力成本遞增、環境保護成本凸顯,是影響居民消費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特別是隨著農村居民消費能力、消費習慣等因素變化,必須要重視農村市場開拓,激發農村居民的消費欲,將農村地區作為重要的商品銷售、消費地,積極進行培育[10]。
5.4 建立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居民后顧之憂
從城鎮居民來說,首先要逐漸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保障條件的群眾納入低保救助范圍,落實低收入群體在醫療、就業和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保證制度健康正常運行。其次,將盡可能多的從業人員納入到社會保險制度范圍,認真實施居民的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切實解決城鎮居民的后顧之憂。
對于農村居民,除收入之外,農民考慮更多的是預防性儲蓄,加之流動性約束高的原因,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基本呈現長期偏低的形勢。由于傳統養老防病思想的延續,中國農民的錢袋子里總要留一筆以防患于未然,消費也就精打細算,更不要說借貸消費。因此,一方面轉變農民的傳統消費觀念勢在必行,另一方面要加快包括農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在內的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步伐,提高農村居民抵御風險的能力,逐步減少預防性儲蓄。
參考文獻:
[1] 李定洪,宋山梅.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問題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1):65-69, 80.
[2] 張娜.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76-80.
[3] 陳瑾瑜.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J].特區經濟,2012(2):296-298.
[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 [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48-450.
[5] 張瑞清.計量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7]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8] 裴育希,竇艷芬,姜巖.天津市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9):70-73.
[9] 丁冬想,劉暢,崔亞凝,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進展[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8):48-51.
[10] 吳磊.收入增長與河南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變動[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