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瀟
?
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的現實困境與創新路徑
白瀟
摘要:農村基層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部分,農村基層民主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治層面的民主構建。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雖然有了很大成效,但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然存在一些現實困境。基層民主選舉的差強人意、村民的法律意識淡薄、民主監督的乏力都不同程度阻礙了基層民主的進步。對此,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加強民主監督等來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使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順利推進。
關鍵詞:農村;基層民主;困境;對策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有近13億人口,9億在農村,這是我國的國情。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八大報告指出“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方式”。[1]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既關系到我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關鍵所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紛紛出現,農村基層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根據當前農村實際,對農村基層民主的現實困境進行討論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創新路徑。
一、農村基層民主困境
總體上說,經過30多年的艱苦努力,村民自治制度正在變化成億萬農民不可剝奪和不可侵犯的民主權利。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也造成了許多問題和困境。
(一)基層民主選舉之困
村民選舉制度在三十多年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過程中得到建立和完善,但也面臨一些困境。一是選舉難,村干部難選。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家庭為單位、以血緣為紐帶的小團體思想根深蒂固,小農思想和利己主義思想依舊存在。在選舉時,有些地方的村干部選舉往往被強大宗族勢力干擾,在選舉中借助人情關系網干預選舉,違背了村民自治初衷。二是文化素質不高,村民參政議政意識淡薄。雖然現在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政治素養不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很多村民對民主毫無認識,對村民自治表現出冷漠和消極的態度,使得民主選舉只能流于形式、成為擺設,沒有發揮真正作用。三是一些黨員、村民代表缺乏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本應是黨員、村民代表履行職責,代表全體村民反映正當利益訴求、爭取正當權利的重要渠道,但有的黨員、村民代表因為面子問題、怕得罪干部,只要不觸及到自身利益問題,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忘記了自身的使命和責任。
(二)法律意識淡薄之困
自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二十多年來,農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但總體來看法律意識依舊不高。《村委法》中第十九條和第二十一條的本質要求是,村中的大事須由全體村民共同決策;同時只要涉及到村民的利益,村民會議認為有必要,無論什么事,都須由村民會議來決策。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為委托—授權關系。即農村公共事務的最高決策者是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接受村民會議的委托,代行決策;而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與村委會是決策—執行關系,即村民會議集體決策,村委會負責執行有關規定。執行程序應為村委會提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村委會執行。[2]但在實際中,村中事務常由村干部一人說了算,事前沒有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的程序,事后也沒有相應的事務信息發布。這種在實踐中產生的偏差,究其原因就是農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權大于法的思想難以根除。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的多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的基本特質。
(三)民主監督之困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的民主監督體系已初步建立,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一是監督主體權利意識薄弱。村中大小事務的實際決策權、管理權和執行權都在村委會手中,實踐中農村組織利益關系復雜,村民的民主監督多是個人行為,這種情況下監督作用的發揮取決于村委會的自律性。二是民主監督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當有些村干部的人生觀、價值觀錯位,追求自身利益、現實利益的時候,監督制約機制的缺乏,就更會助長村干部的“官老爺”思想,導致處理問題缺乏公平、專制蠻橫。此外,從農村的總體情況來看,制度的技術性和程序性十分薄弱,《村委法》雖然明確規定要實行村務公開,但是關于公開的程序、方式及如何保證公開的真實性等規定并不詳,影響了民主監督的效果。
二、農村基層民主創新路徑
在農村基層民主治理中,“應然”與“實然”脫節的現象并不少見,通過反思基層民主治理的困境,結合其發生的原因,本文提出了一些對策與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意識必然根源于經濟發展水平,那么須大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在進行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時必須要牢牢抓住農村經濟發展這一中心任務,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要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政策傾斜,加大對其經濟投入,根據實際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搞活農村經濟。比如為經濟薄弱村的提供項目、為其造血找市場。不斷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使得村民安居樂業。
(二)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
只有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才能破除傳統思想的影響,提高村民對民主自治的認知水平。一是提升村干部的水平:村干部是農村基層民主的直接執行者,其文化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讓村干部通過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質,擺正心態、坐對位置,為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提供引導力。二是提高群眾的水平:村民的積極主動參與是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力量源泉。喚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使廣大農民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逐步增強農民的參政能力。采取多種方式,推進村民對基層民主選舉的認知和認可,充分發揮農民的民主主體作用。加強普法教育,使廣大村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現代民主程序實現自身的民主權利。
(三)加強基層民主監督力度
對基層民主的監督,是確保基層民主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一是確保村務信息公開透明。村委會要依照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定,對村民自治的各項工作及時公開。村中事務接受村民監督。二是建立民主監督的程序化制度。確定監督的內容,明確監督的重點,尤其是村級重大決策、財務收支情況、村干部廉潔自律情況等。還要確定監督的渠道,定期接受群眾監督。實行民主議政,堅持民主評議村干部,讓村干部能上能下。再就是在民主監督程序上實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事前廣泛征求意見,事中表決通過,事后跟蹤監督。[3]三是落實責任追究機制。違法不究不能忽視,對違法選舉、違規處理村務等行為,必須進行嚴懲,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結語
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農民又占了人口大多數,如何堅持和完善我國農村基層民主自治,擴大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使之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顯得十分必要。新時期,面對當前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出現的現實困境,我們仍然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民主意識,同時也要在制度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設體系制度。我們相信,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革中,農村基層民主治理最終能夠迎來屬于它的曙光。(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鄒靜琴,王金紅.村民自治中的民主決策:時間形式與理論反思[J].福建論壇(人文社科學版),2009(1).
[3]林劍杰,杜生權.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建議[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
作者簡介:白瀟(1986-),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研究生在讀,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