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桐
?
西部大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比較研究
吳桐
摘要: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充分展現了我國在國家發展道路上的科學理論素質和堅定的信念。基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人民生產、生活區域差異化嚴重等現實問題。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重要步驟;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軌歷史過程的必然選擇。更為了提高國家的整體發展合力和實力,縮小各區域之間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我國提出了一系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提出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使實現國家的全面振興成為可能,并為國家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文章從兩個戰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兩個方面分別做了研究,做了比較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相同點;不同點
一、西部大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相同點
(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相同
1.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產業發展方向的調整。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提出明確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在可以預見到的諸多因素中篩選出具有本質性、長期起作用的關鍵因素。比如:西部地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重點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護生態系統。東北地區圍繞著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的戰略重點。
2.產業結構調整是產業地位的重新審視和一些產業地位的調整。根據科技進步現狀和遠景預測以及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對產業地位的評估和調整。比如:西部地區大力發展國家扶持的產業部門,開發和利用能源與礦產資源;開發特色產業;建設人民生產、生活所需的產業或部門;建設軍民兩用工業相結合的現代制造業等。而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已由重型向綜合型轉化,輕工業部門不斷壯大。
(二)理論基礎相同
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都是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把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統一起來。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沖破地域意識,樹立對內對外全方位開放思想。破除“急功近利”思維,樹立全局長遠觀念,樹立科學意識和創新思維。
二、西部大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不同點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隨著“開發西部”、“建設西部”的呼聲潮漲潮落,西部大開發戰略適時提出。作為“中國工業搖籃”的東北,曾一度成為中國在計劃經濟模式下建設工業化的樣板和標兵。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東部地區的繁榮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快速崛起,東北地區的發展卻相對冷清,在如何重振東北雄風,突破傳統發展模式,找出一條發展東北地區的新路子問題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隨之提上日程。
(二)面臨的問題不同
西部大開發戰略關系著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針對的是實現老少邊窮等弱勢群體穩定、脫貧致富,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生產、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實現資源合理開采和利用,鞏固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區域合作。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經濟功能,是中國經濟協調發展的“第三步棋”。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是基于富饒的自然資源、雄厚的經濟基礎、人才資源豐富的前提條件下,突破“等、靠、要”及國家輸血的老路子,創新市場機制,對老工業基地進行調整、改造、創新,重整裝備制造工業、搞好資源衰竭地區經濟轉型、穩定東北大糧倉等領域發揮國家意義上的功能作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三)社會條件不同
西部地區分布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成分相對復雜、民族問題相對嚴重;各少數民族民族習慣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加上各個民族又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語言,阻礙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知識水平有限;缺乏良好的經濟發展社會環境。而東北三省,雖然也存在民族眾多的問題,但各民族關系相對融洽,民族矛盾相對簡單,人民的生活質量、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為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國家援助不同
由于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國家對西部地區主要采取資金援助的方式。其中重點強調要加大建設資金投人力度,提高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于西部地區的比例;優先安排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貸支持等。而東北地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國家主要是給予政策支持,讓東北地區自己“造血”。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能是負責對東北老工業基地設施建設進行規劃、調整工作;對建立統一、規范的社會保障體系擔負起總體籌劃和轉移支付的工作;改善東北投資環境;負責制定相關的優惠和扶持政策。
(五)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落后于東部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交通條件、通訊條件差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的經濟仍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工業基礎薄弱,投資環境差,吸引資金能力有限。而東北三省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科技水平較高,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高,有利于吸引外資。
三、兩者之間的融合性
(一)相輔
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實踐證明,西部大開發不僅對西部帶來好處,也惠及到東北地區。西部地區產出的一部分能源和原材料以及農牧副產品由于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而增加了輸往東部或者中部地區的份額,緩解了這些地區的供需矛盾。同時,東北地區也通過開展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為一些企業到西部開拓了新市場,為一些資本到西部找到了新的投資空間,東北的一些工業技術水平,科技人才等也可以輸送到西部地區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
(二)相成
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戰略實施經驗整合在一起,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將推動兩個地區的新思路、新舉措落實到具體的空間,對于面臨的相同困境,實施相同的政策扶持,兩個地區在總思路、總目標上保持一致,共同促進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四、推動兩個政策進一步發展策略
(一)設立“邊境特區”
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邊境地區,培養幾個增長極,發揮邊境地區特殊地位優勢。西部地區與東北地區都有與其他國家接壤的地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具有發展周邊經濟貿易合作的區位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大有可為,面對相同的發展環境,兩個地區可以協同合作,加強交流,促進兩地調研工作的開展。
(二)設立旅游特區
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設立旅游特區促進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西部地區地理風貌獨特,民族風情多樣,人文遺跡豐富,而東北部地區也擁有非常有價值的旅游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打造獨特旅游特區,制定雙方旅游專線。促進兩個地區的人文交流,實現民族大融合。
(三)設立新的經濟特區
在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之間設立經濟特區,打通兩地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給予更惠民的優惠政策,對國內外投資者同等重視、平等對待。充分利用各自的人才、科技、設備、資源特點,實現兩地優勢互補,資料合理配置,充分利用。
(四)深化機制體制改革
在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制定統一的法律法規。用法律法規保障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利益,確保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得到良好保護。從根本上改革創新現行的對地方的考核機制,破除單純追求GDP不顧生態保護的現象,倒逼地方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