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梅 李青萌
?
淺談云南大學呈貢校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
楊麗梅李青萌
摘要: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大學城新校區由于缺乏歷史文化積淀,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遇到了許多問題。筆者通過對云南大學呈貢校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切身感受、觀察和思考,對云南大學呈貢校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云南大學呈貢校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學校環境文化;學校設施文化
隨著大學擴招,原來位于市中心的云南大學校本部已經無法容納更多的學子,學校空間發展亦極其有限,因此在云南省政府擴建大學城的統一規劃下,原云南大學洋浦校區整體于2010年7月搬遷入位于昆明市呈貢縣大學城片區內的云南大學呈貢校區。該校區位于關山水庫東面,又是在平緩的小山坡上,是典型的“山水校園”。
一、校園文化與校園物質文化的內涵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以捉摸。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們想用文字來定義它,這就像要把空氣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無處不在。”[1]由此可見,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無論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或者是否有意識地去構建,它都在變化與發展著,并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高校師生員工以高校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在高校的各項活動中共同培育和營造,并通過理想信念、群體行為、生活方式、輿論氛圍、校園環境等所蘊含、表達或體現出來的,得到高校師生共同認可的,具有趨同性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的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2]但由于“制度文化提供了觀察和理解人類行為和活動的鑰匙或模式”,所以我們把“行為文化”理解為在制度文化層面下的具體的行動。[3]因此,校園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三個層面。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指學生在校園各種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主觀因素。制度文化是在辦學理念引導下,學校成員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將辦學理念轉化為辦學行為的物化過程,包括人際關系、行為準則以及規范化的學校制度和文化傳統。物質文化是指校園硬件設施建設,包括校園物質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充分表現了校園個性文化。[4]
“大學物質文化有三種主要表達方式。一是學校環境文化,包括校園的總體活動和布局、校園的綠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義的教育和教學場所以及校園環境衛生等。二是設施文化,包括教學儀器、圖書、實驗設備、實踐基地、校園網、辦公設備和后勤保障設施等。三是人力資本文化,主要指一批高水平、結構合理的課程和學科專業,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學術造詣深和善于治學育人的教授隊伍”。[5]
二、云南大學呈貢校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問題分析
(一)學校環境文化問題分析
云大呈貢新校區依山傍水,校道整潔,不同功能的樓房高低錯落,植物配置上力求將植物與地形相互融合,利用植物的季節性變化,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鮮花盛開,豐富多彩的四季景觀呈現給師生的是大自然的變化無窮與多姿多彩。盡管云大呈貢校區環境優美,但在學校環境文化建設方面,目前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包括:
1.歷史文化積淀的缺乏導致師生歸屬感不強
“學校校園環境的規劃布局、人文景點、標志性建筑、文體設施等是積淀了學校歷史傳統的物質文化載體,凝結著全校師生員工的傳統價值觀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它們不僅反映了一種文化氛圍,也使學校師生員工的情感得到啟迪和升華。”[6]但由于新校區一般是建在很少有人文背景和文化遺產的城郊,而且建成時間不長,新校區師生普遍感到缺少人文環境的熏陶,對新校區的文化歸屬感并不強。
2.對有深刻內涵的道路或建筑名稱缺乏解釋和宣傳,導致某些精神文化無法有效傳承
校園內各種想依托老校區歷史文化名人所命名的道路和建筑名稱,例如“慶來西路”、“文典廣場”、“中山邦翰樓”等等,學校只是將其刻在交叉路口的標牌上告知大家地點名稱,而沒有作任何宣傳工作,很大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從外省外校考進來的學生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內涵,更難以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蘊。學生在沒有受到其他激勵的情況下甚少會主動去了解云大的歷史和文化,這就僅僅是起著路牌指示的作用,遠遠達不到想移植老校區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效果。
3.學校紀念館常年關閉,無法發揮其教育與宣傳功能
云大歷史文化深厚,而校內建校90周年紀念館卻常年大門關閉,未能對師生起到普及學校歷史、弘揚校園文化的作用。新生入學培訓對學校的簡介也只是一筆帶過;學校圖書館雖有介紹云大的書籍,但區區幾本,且每本數量有限,需要專門借閱并不方便。紀念館不開放,難以發揮宣傳本校歷史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學校設施文化問題分析
呈貢校區在教學設備方面比較完善,具備各種電教化教室和電子閱覽室以及學生會堂等,特別是2014年11月25日正式開放使用的號稱“中國最美的十座大學圖書館”之一的呈貢圖書館,環境優雅,設施先進。但是,在其它設施文化建設方面還有待完善,體現在:
1.學校體育娛樂設施不完善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大學城處于郊區,周邊娛樂設施甚少。學校除在樺院附近有個較大的足球場,校醫院附近有個籃球場和楠院附近有幾個并不十分美觀的體育室外,基本無其他的娛樂設施。除了學習,大多數學生常宅在宿舍上網,活動單一,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2.學校太陽能熱水供應設備未能充分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
學校太陽能熱水供應設備未能較好地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體現在大晴天熱水儲備供應量有限,而陰天則談不上有熱水可用。具體體現在:晴天時學校采取定時放熱水,導致其它時間段有空的學生無法使用到熱水;雖然在宿舍樓層另設有熱水供應點,但是分時段并且每次限量接水,造成排長龍現象,不僅浪費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而且由于資源稀缺容易導致發生爭奪熱水資源的不和諧現象出現;梓苑食堂附近設有澡堂,但因路程較遠且需刷卡消費,極少有學生到此洗澡洗頭。總而言之,盡管學校有采取各種措施來緩解這個問題,但是筆者認為還是很不到位的,并不能切實地解決學生的生活之需,也讓學生對學校難以產生歸屬感。
(三)學校人力資本文化問題分析
1.課程結構不合理,專業課程比例偏低
研究生課程結構不合理,公共課程占的比例大大高出專業課程。以云南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為例,2014年秋季學期公共課程四門,專業課只有一門;2015年春季學期公共課程四門,專業課程四門,在四門專業課程當中有三門屬于管理大類的課程,而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則只有一門,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專業學習需求。
2.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不足
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作為211的云南大學,師資力量卻未能被充分利用起來。由于云大教師往返于本部和呈貢兩個校區上課,很多時間都花費在路上,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十分有限,而學生平常也極少會通過郵件或者電話與老師交流,導致教師的學術知識和精神難以傳給學生。主要由時間和空間造成的不同校區學生之間、老師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甚少,這或許是目前所有大學城普遍面臨的令人擔憂的問題。
三、完善云南大學呈貢校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相關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相關對策:
(一)學校環境文化方面
第一,針對校園歷史文化缺失的現象,應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學習和消化。首先,教師在入職之前應接受云南大學歷史文化相關知識的專業培訓。校園歷史文化培訓不應只是局限于一個講座,而應該進行全面的、深入的專業教育和系統培訓,甚至要對被培訓者進行考核。其次,教師應有效地引導學生去了解校園歷史與文化。具體做法包括定期開展校園歷史與文化的知識競賽、開設校園歷史與文化研究的相關課程,等等。
第二,針對校園的道路與建筑物名稱的內涵,應進行解釋和宣傳。首先,在發放給新生的《學生手冊》后面附上解釋校園道路與建筑物名稱由來和意涵的小冊子,提醒新生入學了解。其次,在道路或建筑物的旁邊加一個簡單的解釋,或附上微信二維碼,讓感興趣的人通過掃描微信瀏覽更多的知識。
第三,針對建校90周年紀念館,應派專職人員管理,讓它充當一個文化展覽館,設置固定時間開放,讓所有想參觀的人憑有效證件(如身份證、學生證等)免費入內參觀。
(二)學校設施文化方面
第一,針對學校體育娛樂設施少的問題,學校應當合理規劃空間,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優勢,完善體育設施,增加娛樂園地。比如,利用校園里有大片草坪和斜坡的地方建造一個高爾夫球場;在研究生宿舍附近騰出一個室內作為桌球館。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像高爾夫、桌球這類活動,可能更能吸引他們。考慮到成本和管理問題,學校對這類活動可以適當收費。
第二,針對太陽能熱水供應設備未能充分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問題,學校應當增設電熱水器,實行刷卡計時收費。有熱水時使用太陽能設備,無熱水時換用電熱水器,這樣可避免“靠天吃飯”這種差強人意的生活方式,能較大地滿足學生的日常之需。
(三)學校人力資本文化方面
第一,針對專業課程偏少問題,學校應當合理編排課程,分配好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比例,尤其應當增加專業相關的課程,以使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的學習有所區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針對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不足問題,應當從原因入手,通過以下辦法來解決:(1)相關編排課程部門要注意錯開一個教師在兩個校區的上課時間,不但要避免上課時間重疊,還應盡量避免課程時間緊湊,防止因交通堵塞造成教師遲到和得不到休息,從而影響教學質量;(2)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與自已進行溝通,并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培養融洽的師生關系;(3)學生應當學會“厚臉皮”地與老師打交道,不要因為和老師關系不親近或導師太忙而不敢打擾。如果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學生又怎能傳承導師的學術知識和精神呢?(作者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馬明駿.加強文化融合與交流.提升校園文化育人功能[J].職業教育,2015(2):40.
[2]楊高.從文化內涵與文化結構視角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2(15):39-40.
[3]董云川,張建新.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云南大學個案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313.
[4]王晨飛,李亞.高校新校區校園文化的建設——以云南師范大學呈貢校區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9):256.
[5]董云川,張建新.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云南大學個案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310.
[6]趙璽,茍世祥,陸婧.論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的融合與創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28.
作者簡介:楊麗梅(1987-),女,漢族,廣東湛江人,管理學碩士在讀,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李青萌(1992-),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管理學碩士在讀,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