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衛
?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FTA戰略
劉金衛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出“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當下,亞太成為世界上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域內各國也在積極探索建立多邊貿易協定,推動經濟一體化。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的第二大經濟體,必須制定中國版的自貿戰略,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
關鍵詞:FTA戰略;亞太地區;中國
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定為三大重點議題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12月5日下午就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行第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準確判斷國際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行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這表明中國日益重視區域經濟整合。
一、FTA概述
FTA,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由貿易協定,主要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依據世貿組織獨立關稅主體的相關規則,并且基于經濟貿易自由化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堅持以“自愿結合”的方式達成相關協定。FTA締約方形成的部分通常稱為自由貿易區。它所蘊含的內容大都是從原本傳統貨物貿易的自由化發展成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以及政府采購等多個方面合作,甚至是相互之間進行承諾等。
目前,中國正在積極推進自貿區建設。已簽署自貿協定14個,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瑞士、澳大利亞和韓國的自貿協定,中央政府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簽署的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英文簡稱),以及大陸與臺灣簽署的ECFA(海峽兩岸經濟框架協議的簡稱),目前均已實施;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8個,分別是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斯里蘭卡、挪威、巴基斯坦、馬爾代夫和格魯吉亞的自貿協定,以及中日韓自貿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
二、中國加快亞太自貿區建設的動因
(一)借此提高國內經濟實力
亞太地區擁有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中國早已認識到亞太地區對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的重要性。近年來,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10+1”、“10+3”、中國-東盟自貿區等經貿合作機制。毫無疑問,中國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該地區的地位顯著提高。中國加快亞太自貿區建設可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開拓市場,共享亞太經濟發展福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基礎。
(二)美國推行TPP的刺激
TPP,即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規定成員間相互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等領域彼此給予優惠并加強合作。其中最關鍵的內容是關稅減免,即締約國90%的貨物關稅即刻減免,其他產品關稅將在12年內減免。協定采取開放的態度,歡迎所有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參加。經過十九輪的談判,2015年10月5日,12個談判國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會議上達成。長遠來看,它將整合太平洋兩邊的經濟區域合作組織,構建美國主導的亞太自貿區。只有加快既定的亞太自貿區戰略才能對沖TPP的不利影響。
(三)規避意大利面碗效應
意大利面碗效應是指當許多國家之間達成錯綜交織的自由貿易區時,復雜的原產地規則使確定原產地變得困難,導致商業成本和貿易行政管理成本的提高。亞太經合組織由于其非約束性,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方面明顯乏力。為此,亞太各國紛紛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不同協定具有不同的原產地規則和優惠待遇,原本是推動貿易自由化的協議,反倒成了自由貿易的絆腳石,各貿易大國倍受其害。中國作為本地區的第二大經濟體,有責任架構一個囊括整個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框架。用《亞太貿易協定》合并該地區的貿易協定,能夠減少交易成本,規避區域內各種自貿協定的繁瑣和重疊。這樣也可以避免挨個跟域內其他國家單獨談判,節省談判資源和時間。
三、中國的亞太FTA戰略
中國應加緊與亞洲其他經濟體進行實質性區域經濟整合。中國應按照自己的節奏,積極打造中國版的區域自由貿易區(FTA)戰略。
(一)推動大中華自貿區建設
港澳回歸以來,與內地日益融合,經貿往來逐漸擴大,CEPA應運而生。國民黨在臺灣地區重掌政權后,兩岸關系日益密切,目前已簽訂ECFA。這兩個貿易協議在經濟政治上都有重大意義。我們不應在此止步。中國大陸的可行做法是:深化中國大陸與臺港澳經濟合作關系,超越上述兩個協定建立一個兩岸四地高水準的中華自由貿易區。在此框架內共同協商參與TPP談判以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可以將中華自由貿易區發展成為兩岸共同市場(包括港澳地區),以兩岸共同市場的名義與其他經濟體簽署FTA。
(二)升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迄今世界上發展中國家之間建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但是,相比目前世界上高水平的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仍屬于以傳統關稅減讓為主的較低層次的自貿區,這阻礙了中國與東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此,我們應該拓展中國與東盟間的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培養互信和共識,進一步推動產業整合,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實現互利共贏,加速中國東盟間的經濟整合。
(三)加快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
中日韓作為東亞最大的三個經濟體,倘若達成自貿協定,會大大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也有可能跟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為阻止中日韓順利談判,美國借釣魚島挑撥中日關系,并拉攏日韓加入TPP。目前日本已經加入,韓國短時間不會加入。中日韓自貿區可以緩解TPP對中國的沖擊,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目前,中日、韓日關系緊張,中韓可先行達成雙邊自貿協議。待時機成熟,三國一舉建成中日韓自貿區。
(四)全力支持東盟推進RCEP
RCEP,即“10+6”,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的簡稱,由東盟十國發起并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若RCEP談成,將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23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1/3,所涵蓋區域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貿區。既然美國可以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建設和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區建設選項上并行不悖,那么東亞也同樣可以在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與區域外合作方面有所作為。RCEP是東盟主導的亞洲經濟一體化路徑。
四、結論
中國的經濟騰飛和和平崛起與與亞太各國息息相關。目前,亞洲區域經濟整合遇到瓶頸,這將不利于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中國應繼續支持以東盟為樞紐的RCEP路徑,積極打造亞洲版的自由貿易區。當然,最根本的是繼續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只要這樣,才能為中國、為亞洲爭取到公正合理的貿易規則和機制。(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尤彬露.淺析全球FTA發展新趨勢與中國的FTA戰略[J].城市經濟,2014(16).
[2]全毅.TPP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中美對話語權的爭奪[J].亞太經濟,2012(5).
[3]全毅.十字路口的東亞區域合作—東亞經濟合作新思維[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劉金衛,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2014級國際關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