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萍
?
新時代背景下東亞一體化模式的探索
瞿萍
新時代背景下亞洲的戰略景象發生了結構性改變:中國和印度崛起速度比幾乎任何其它經濟大國都要快。如何在不斷演變的地區體系中,既能保持地區平衡和穩定的同時,又能協調發展兩個崛起大國的關系,已經成為東亞各國的重大挑戰。
一、在循序漸進中尋找出路
(一)東亞是亞洲一體化的關鍵
亞洲合作在于不同模式,不同理念的融合。西亞國家側重于能源,財富得到迅速增長,但經濟和工業結構都不完整,民族和宗教矛盾叢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中亞國家自獨立后,開始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分別采取了兩種不同發展模式:一是自由競爭模式,一是政府主導模式。但由于長期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經濟發展缺乏獨立性,中亞發展并沒有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就以上西亞,中亞,南亞而言,東亞無疑是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最具發展空間和潛力的地區。其中以東北亞中日韓三架馬車為核心,輔以東盟國家的聯合互補的模式更是在全球化時代顯示出其獨有的優越性和生命力。中日韓就經濟總量而言,中日韓的GDP①總和占亞洲的70%、全世界GDP總量的18.6%,是世界第三大經濟聯盟,僅次于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且存在著科技和人力的優勢,工業結構完整,經濟發展穩定,而且法律金融制度相對完善。東盟國家則在出口和服務業行業取得長足發展,與東北亞形成互補發展的格局。
(二)東亞的深入合作需要循序漸進的方式
正如上文所言,東亞是整個亞洲合作的關鍵,是整個亞洲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但并不代表東亞的發展道路上就不存在障礙。東亞國家目前最大的難題就是歷史問題,并由歷史問題所衍生的現實問題。中日韓由于侵略歷史而芥蒂叢生,導致中日韓雖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聯盟②,但就合作廣度和深度而言都遠遠不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而東盟國家一是內部矛盾叢生,領土爭端懸而未決,二是出于對歷史上中華帝國的恐懼和長期以來對于美國的依賴,導致東盟國家的合作貌合神離,在中美之間首鼠兩端……由此看來東亞國家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中國崛起和全球化新一輪權力劃分的背景下,這種關系更是微妙。如若盲目推動,不顧實際情況,不但不能將東亞合作推上新的高度,反而會導致這種合作的瓦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亞洲各國對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要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特別是綜合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如日本、中國,要起帶頭作用,帶動亞洲其他各國逐步建立起共同體的意識,只有強烈的責任和冷靜的頭腦,循序漸進,才能推動亞洲的進一步發展。
二、東亞合作需要“借鑒”歐洲模式
中日韓和東盟這四方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進一步的深化合作已是困難重重,如何突破瓶頸,徹底實現東亞的整合和歷史性發展,則需要一種模式,去結合東亞實情,去探索出適合東亞發展的道路,就這樣而言,我們需要去“照搬”歐洲模式。
(一)東亞合作選擇“歐洲聯合模式”的必然性
在現今的區域合作中,歐盟模式是發展最為成熟、最具成效的合作模式,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所進行的改革、所形成的機制,是經得起歷史和時間考驗的。
自歐洲煤鋼共同體③到現如今的歐洲聯盟,它成功解決了德國歷史,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對內建成統一大市場逐步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對外則以政治聯盟的身份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了關系,提高了國際地位并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自歐盟發展的歷史進程一步步走來,可以發現,它曾經所遇到的問題和危機,都是現在亞洲合作所面臨困難,如歷史問題,經濟問題等。由此看來,歐盟經驗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值得我們在東亞合作中所學習的,從某程度而言,選擇歐洲模式是必然的。
(二)“歐洲模式”的核心所在
就筆者觀點而言,歐洲模式核心在于英德法三駕馬車的推動。對于一個機器而言,發動機絕對是其運作的關鍵,而英德法三國作為歐盟的發動機,也同樣使歐盟在波譎云詭的國際局勢下仍能保持持續發展。
英德法三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在歐盟國家內部保持著巨大優勢。經濟方面:2010年歐盟27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62713.53億美元④,而英德法三國GDP總和達到81706.2億美元,超過50%;政治方面:英法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英法德三國都為八國集團⑤成員,且在諸多國際組織扮演重要角色;軍事方面:英法德都是軍事強國,是歐洲軍團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北約重要成員國,與美國保持緊密的軍事聯系。也正是因為英法德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絕對優勢,也才能使其有能力充分發揮火車頭的作用,推動整個歐洲的聯合,也維持了歐洲的穩定。
而如今東亞合作所缺少的正是“核心”。東北亞三強雖經濟上合作緊密,但由于政治、軍事等諸多不安定因素,已嚴重影響了合作的進一步深化。東盟則缺少領導核心,對內難以協調,對外則必須依賴他國,缺乏獨立自主。如此則難以整合東亞各方力量,將區域合作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三)從“10+3”到“13”,全力打造東亞合作的“三駕馬車”
目前10+3體制以每年一度的領導人會議(1~3屆為非正式會議)為核心,同時以外交、財政、經濟、勞動等十三個部長級會議為框架來推動東亞的區域合作。但這樣的機制只是提供了一個協商的平臺,一個多邊對話機制,這樣的區域合作是談不上實質性突破的。而由10+3融合為13,發揮中日韓“火車頭”的作用,則是唯一的出路。而如果成功實現中日韓三國融入東盟體系,建立全新東亞合作機制,則可以打開新的局面。
首先,一體化增強綜合實力。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東亞13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所占比重超過五分之一,如若成功實現整合,則會大大降低國際能源、資源價格上漲對東亞各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會最大限度避免了97年金融危機⑥重演,增強了抵御經濟危機的能力。
其次,政治獨立得到基本尊重。現今的東盟由于其自身實力的限制,不得不受制于美國等外部力量,在國際舞臺上不能夠發出自己的真正聲音,國際地位得不到提高,而中國也同樣受制于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力量的限制,既缺乏戰略緩沖又沒有戰略縱深,發展所承擔的風險也同樣令人困擾。日韓一直在美國勢力范圍之內,其政治立場諸多受限于美國態度,缺乏獨立性。實現整合后,這種局面將得到徹底扭轉,東亞13國在東亞內部可充分實現自己的權利,并可依靠自身組織的強大,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再次,東亞內部矛盾會以合理方式得到恰當解決。2011年2月,由于邊境及其他政治原因,泰國、柬埔寨兩國發生沖突⑦,并最終惡化至武裝沖突,造成人員死傷和經濟損失。而歷史上東亞各國由于邊界爭端而沖突四起,不但直接導致經濟損失、人員傷亡,還進一步加深彼此政治不互信,導致后續的合作困難重重。而實現東亞13國的整合,則可以將此等問題在框架內得到合理解決,更重要的是,由于東亞的整合,使得一體化得到增強,從根本上降低彼此沖突的危險。(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注解:
①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②前兩位是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歐盟
③由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所提出,它的建立使得西歐聯合獲得了一次實質性的突破。
④此數據來自歐盟統計局。
⑤指八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
⑥這次危機也為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⑦此次沖突源于對柏威夏寺歸屬權的爭奪。
作者簡介:瞿萍,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