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學霞
?
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郅學霞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浪進一步發展,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過后,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正在大規模進行。在新一輪的產業轉移背景下,如何加快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中國經濟發展;產業升級
一、引言
(一)產業轉移的概念
產業轉移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產業轉移的實踐而發展。陳建軍認為產業轉移是因為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了變化,某些產業從某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過程。[1]
(二)全球產業轉移的歷程
二戰后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全球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總體上趨勢是,由發達國家向欠發達的國家轉移,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轉移。
20世紀50年代發生了第一次產業轉移,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向日本、德國等國家轉移傳統工業。美國將其國內的傳統產業轉移到日本和西德,以便集中力量發展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產業轉移,日本和德國大大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20世紀60至70年代發生了第二次產業轉移,這時,日本和西德將不適合本國發展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轉向亞洲“四小龍”及拉美的一些國家,本國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此東亞和拉美的一些國家在本次產業轉移中,牢牢抓住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的發展機會,逐步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2]
20世紀80年代發生了第三次產業轉移,此時發達經濟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附加值比較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海外。同時,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在繼續承接發達經濟體轉移出來的高科技產業,把附加值低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二、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
(一)產業轉移的背景及特點
1.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的背景
2007年金融危機是該次產業轉移的大背景,此次金融危機對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造成重創,同時,世界經濟格局也正在發生悄然變化。為挽救經濟,美國、歐洲等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制造業復興”等計劃,以吸引產業回流。
2.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特點
(1)轉移的動力不同。經濟全球化下生產分工的變化是前三次產業轉移的動力,企業是以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的,為了占有全球市場,將低端制造業轉移到勞動力廉價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而當前的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是一種被動轉移行為,是企業為了謀求自身發展而采取的一項措施,因為近年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飛速上升,導致了企業利潤的大幅下降。
(2)轉移的方向不同。前三次的產業轉移是單方向的,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是雙向的:一方面,由中國沿海向周邊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更加低廉的國家或者中國中西部轉移;另一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相當一部分的高端制造業向本土轉移,進行重新回歸。
(二)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的原因
1.制造業回流有利于恢復經濟增長
吸引制造業回流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來說,是重新恢復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打擊,危機使得美國意識到只有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才能將美國帶回可持續的增長路徑,原來依靠金融創新的虛擬經濟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2.資源與成本變化也是催生產業轉移的重要動力
第三次全球產業轉移之后,原來產業轉移接受國的經濟條件開始發生變化,各項成本上升,已經不再適合接受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因此,成本更為低廉的新興發展中國家開始承接新一輪全球產業的轉移。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上漲趨勢在近些年有所放緩,技術生產率較高,這也吸引了一些產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
三、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在中國
(一)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在中國的表現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近年來東南沿海地區的土地成本和以前相比大幅度上升。成本增加、產業結構升級這一系列要素的變化,導致了中國沿海地區大量制造業企業正在向西部地區以及周邊緬甸、越南等要素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轉移[3],參與著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的浪潮。通過產業的轉移,東部沿海地區可以尋求更為突出的比較優勢,從而保證企業生存和發展。
(二)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會促進我國國內產業的升級
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對我國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通過產業轉移可以為國內重點產業的發展騰出空間,同時也可以為東部沿海地區承接新的產業提供機遇;其次,中西部地區通過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可以增強其生產的潛力,改變中西部地區落后的生產方式,實現產業規模效應,并且可以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2.導致我國面臨著產業空心化的危險
長期以來,國外企業對核心制造技術進行壟斷,削弱了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能擁有面向世界的品牌和掌握核心的生產技術。沒有企業的自主創新,就沒有經濟的長足發展,為此我國在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方面收到了嚴重的制約。
3.加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依賴
產業轉移推動了國際分工的發展,每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都承擔著自己的角色,越來越多的產品成為多國合作生產的結果。在產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依賴于國際市場,對外貿易依存度持續上升,產業的轉移加劇了我國對世界各國的經濟依賴性。
(三)中國應如何應對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
1.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我國的制造業主要是代工企業,嚴重缺乏核心技術。為此,我國的產業需要建立起企業主導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培育位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要在轉型中發展,在發展中轉移,把引進高端技術和打造中國自主品牌結合起來。自主創新是中國制造業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是我國經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出路。
2.加強高端制造業發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國必須緊跟世界潮流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縮小與發達工業國家的差距,提高我國企業的產業附加值。此外,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密切關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動態,完善人才資源分配體制,集中力量對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突破,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4]
3.積極做好我國國內產業轉移工作
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要依據本地區的發展環境和資源優勢,切勿一哄而上,要避免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把承接來的產業作為自己經濟的增長點。要鼓勵創新,拓展企業融資渠道,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不能讓融資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陳建軍.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區域轉移及其動力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2(8):37-44.
[2]熊愛宗.制造業回流:產業轉移的新動向[N].中國財經報,2013-05-09(第008版).
[3]向碧華.產業轉移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1.
[4]艾爾頓.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的中國產業升級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2.
作者簡介:郅學霞(1989-),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人,研究生在讀,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