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府補貼體現了“競爭中立”嗎——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

2016-05-04 08:18:19徐小琴孫元欣
當代經濟科學 2016年2期

王 菁,徐小琴,孫元欣

(1.浙江工業大學 經貿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2.上海財經大學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3.上海財經大學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 200433)

?

政府補貼體現了“競爭中立”嗎
——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

王菁1,徐小琴2,孫元欣3

(1.浙江工業大學 經貿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2.上海財經大學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3.上海財經大學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 200433)

摘要:本文以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政府補貼和“競爭中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定性比較檢驗。研究結果表明:第一,政府補貼對象并不是完全由企業所有權性質決定,同時具有“扶持強者”和“保護弱者”特點,即大型虧損國有企業、創新骨干企業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出口骨干企業能夠獲得高政府補貼;第二,非國有企業在獲得高政府補貼時將轉化為競爭優勢,而政府對大型虧損國有企業的高扶持并不能有效提升企業績效。以上結果顯示,中國雖然尚未普及競爭中立理念,但是針對構建公平競爭環境的國有企業改革早已逐步開始。中國政府補貼的選擇偏好是多元化的,國有企業并不因為其所有權特征而得到了政府補貼的特別優待。

關鍵詞:政府補貼;競爭中立;企業績效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果,特別是在最近幾次的經濟危機中,中國發展模式都呈現出巨大的競爭優勢,有效地抵御了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因此,許多新興經濟體均開始效仿中國模式,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歐美為代表的國家自由資本主義受到了來自中國發展模式的挑戰,希望通過競爭中立政策以確定新的游戲規則,避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利用政府手段扶持其國有企業,這使得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競爭中立”規則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國有企業未來的改革走向,而且也是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一個重要議題。圍繞著競爭中立這一問題,不同的司法轄區有不同的界定,澳大利亞從“提升國內整體競爭環境”的角度界定競爭中立,要求政府企業不得因其國有性質而享有高于私營部門競爭者的競爭優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從“各種市場主體競爭優勢來源”角度界定競爭中立,指在特定經濟市場中,沒有任何企業受到不當的競爭利益或不利益。但是,企業在市場中往往會因為所有權性質等原因,受到不當的利益或不利益,即國有企業會因為其所有權性質而獲得競爭優勢。綜合以上對競爭中立概念的界定,本文認為競爭中立是指國有企業將不會因為其國有所有權性質而獲得政府的優待,從而在市場上比非國有企業而得到更多的競爭優勢。

我國已有學者開始對競爭中立問題展開研究,但是主要集中于競爭中立概念、國際造法、競爭中立規則將對中國產生的影響以及中國的對策等[1-3],而關于中國是否存在競爭中立問題的研究卻顯得相對較少。在政府扶持動機和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中,學者們已經關注到所有權性質、企業規模、財務績效等因素對企業獲取政府扶持的重要作用[4-7],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首先,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識別了哪些因素將對企業獲得政府扶持產生顯著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事件的發生常常是多個因素組合的影響結果。其次,關于所有權性質與政府扶持關系的研究沒有取得一致性的結論,例如唐清泉和羅黨論[4]研究發現民營企業比地方國有企業無論是享有補貼比例還是補貼絕對數額都要高,而邵敏和包群[6]、耿強和胡睿昕[7]卻認為國有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的比率顯著高于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由此可見,僅考慮單個因素對政府補貼的影響已不能滿足我國競爭中立問題的研究需求,國有企業性質可能是與其它條件組合共同作用而致使這類企業能夠獲得高政府扶持。因此,進一步厘清國有企業獲得高政府扶持的條件組合不僅關系到我國未來與歐美為代表國家的關于競爭中立規則的談判,也對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上海自由貿易區建立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擬重點探討以下問題: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關鍵時期,以及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競爭中立政策的國際推行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對企業扶持是否存在“競爭不中立”問題,即在哪些條件組合下,政府會對國有企業更加優惠的待遇?如果政府對國有和非國有企業存在顯著差異,那么對國有企業的優待是否有利于國有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為回答以上問題,本文以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使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較方法,分析了企業獲得高政府扶持的條件組合,即在哪些情境組合下,國有企業將獲得高政府扶持。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獲得高政府扶持的企業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

與前人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體現在:第一,拓展了現有文獻對競爭中立的認識,分析了我國政府是否會因為企業所有權性質的差異而給予不同的扶持,以及在何種條件組合下,地方政府更加傾向于扶持國有企業。雖然已有學者探討了所有權性質對政府補貼的影響,但是這些研究成果沒有得到一致性的結論。第二,雖然已經有大量研究圍繞著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的影響因素、政府補貼動機等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但是這些主要是識別哪些變量將對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產生顯著影響以及該變量的影響程度。然而,政府對企業的高扶持常常是多個因素組合的影響結果。因此,與以往的相關研究相比,本文不再是考察單因素,如國有所有權性質與高政府扶持的關系,而是更加關注于在哪些因素組合下將使國有企業能夠獲得高政府補貼。第三,進一步分析高政府補貼與企業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探究由于所有權性質差異而獲得的政府補貼能否使其轉換為競爭優勢。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一)研究背景

1.競爭中立的內涵

世界上最早明確提出并執行競爭中立政策的國家是澳大利亞。在1996年的《聯邦競爭中立政策聲明》中,將競爭中立定義為:“競爭中立是指政府的商業活動不得因其公共部門所有權地位而享受私營部門競爭者所不能享有的競爭優勢”。該概念在所有關于競爭中立的研究中引用最為廣泛。澳大利亞提出競爭中立概念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市場經濟的配置效率,針對財政補貼這一扭曲公平競爭的行為,設計了競爭中立的監督機制,防止某些經濟體由于其所有權地位獲得過度優勢而導致稀缺資源使用效率的降低。不同于澳大利亞對競爭中立的定義,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將“競爭中立”定義為:“競爭中立意味著政府支持的商業活動不因其與政府的聯系而享受私營部門競爭者所不能享受的人為競爭優勢”。霍馬茨的定義顯然擴大了“競爭中立”的適用范圍。綜合以上界定,競爭中立的基本內涵上并無明顯分歧,就是國家在市場競爭這一問題上應該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一視同仁。

目前,以歐美為代表的國家積極推動競爭中立,試圖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談判中引入包括競爭中立在內的“高標準政策”,要求參與談判的國家消除政府給予國有企業的各種優惠,避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利用政府手段扶持國有企業,為歐美企業憑借現有的巨大優勢進一步開拓全球市場提供制度支持,制約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1]。雖然歐美競爭中立政策有較強的政治性,但我國作為世界經濟第二強國必須要面對新時期下的外部挑戰。因此,在此情境下,要提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對策和建議,必須首先弄清楚我國是否存在競爭中立問題,即政府是否會因為國有企業的國有所有權性質而給予更多的優待,使其獲得競爭優勢。

2.公平競爭與競爭中立

公平競爭理論與競爭中立概念直接相關。公平競爭是一個大概念,是指競爭過程的公正、公道,既適用經濟領域,也適用非經濟領域,如競技體育、高等院校招生、人才選拔晉升等。公平競爭適用于所有行為主體,如不同產權性質(國有或私營)、不同行業、不同國籍、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等。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需要消除不利于公平競爭的行為,如市場壟斷、濫用市場勢力等。公平競爭原則適用于市場體系建設、政府職責作用、市場監管體系、公平稅負、市場準入和退出等諸多方面。通過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

競爭中立與公平競爭內涵是一致的。競爭中立并不是排斥國有企業,而只是要求公平競爭,政府在市場競爭這一問題上應該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一視同仁。但是,競爭中立與公平競爭適用范圍又是有區別的。公平競爭是大概念,包含了競爭中立的含義,國有與私營之間的公平競爭,只是市場行為主體諸多矛盾之一,適用范圍寬泛。競爭中立是一個專用名詞,專指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競爭關系,盡管競爭中立也體現了公平競爭原則,但適用范圍專一。因此,競爭中立不適宜與公平競爭概念同等互換使用。

(二)研究假設

1.國有企業改革與競爭中立的協同性

雖然在我國尚未普及競爭中立理念,更未正式提出競爭中立制度框架,但是針對國有企業的一系列改革和監管措施與競爭中立理念并不矛盾,具有協同性。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本身,就是在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將針對國有企業的計劃控制轉化為依據市場規則進行管理的過程。

第一,從1978年到現在,30多年來的國有企業改革本身就是朝著公司化和市場化方向演進,符合競爭中立的要求。從“放權讓利”到“兩權分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再到“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政府首先逐步取消或放松了對各行業的管制,引入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推動國有資產的證券化,建立競爭機制;其次,放寬市場準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和戰略投資者、全面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分類監管等。

第二,長期以來我國以“公平競爭”理念為指導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競爭中立的目標具有一致性。競爭中立并不是排斥國有企業,而只是要求公平競爭。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指出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2014年,在我國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中,對市場準入、市場行為監管、監管信用、市場監管執法、監管執法體制、社會監督機制等方面作出了要求。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等方面的規定體現了競爭中立的基本內涵,與競爭中立的目標一致。

綜上所述,競爭中立與中國體制改革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具有內在協同性。然而,由于傳統體制對企業具有深遠影響,要實現競爭中立,還需要依賴進一步的國有企業改革。根據OECD2012年的報告,國有企業往往在市場準入、政府采購、股利分配、政府補貼、稅收、貸款和破產等方面享有優勢,導致了與私營企業之間的不平等競爭關系。由于政府對企業的補貼不僅能夠直接給企業帶來現金收益,還有可能向市場傳遞了相關的利好信號使得企業在貸款等其它方面獲得更多優惠[8]。因此,本文主要是從政府補貼考察我國競爭中立問題,即獲得高政府扶持的企業特征分析。

2.獲得高政府補貼的企業特征

政府補貼是政府根據一定時期有關政治、經濟的方針和政策,按照特定目的,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向微觀經濟活動主體(企業或個人)提供的一種無償的轉移支付[9]。從政府提供財政補貼的目的來看,地方政府對本地企業提供財政補貼具有明顯的傾向性,獲得補貼的企業主要包括能夠吸收下崗、失業人員,創造大量就業的企業,附加值較高的高科技企業以及具有正外部性的企業如農業、公用事業企業等[9]。本文認為政府提供財政補貼的對象并不是單個影響因素決定的,而是由多個因素組合產生的影響結果,獲得高政府補貼的企業具有以下三種條件組合:

(1)大型國有虧損企業

大型國有企業在地區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但是現今存在的諸多問題,如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產能過剩、管理模式僵化等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不少大型國有企業陷入虧損的困境。目前的大型國有企業大多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與政府具有天然的聯系,政府將出于增加就業和維護地區經濟穩定的動機,給予虧損的大型國有企業高補貼,幫助他們“脫困”。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不僅具有左右經濟命脈的重要作用,而且也關系著地區就業和社會穩定。大型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關鍵,也是我國支柱產業的重要支撐,如在石油、交通和電信等行業中,國有大型企業都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13年全國國有企業數據,國有資產總額達104.1萬億元,營業總收入47.1萬億元,職工人數3698.4萬人,上交稅費3.8萬億元。由此可見,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對增加地區就業、維持地區經濟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雖然大型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有巨大貢獻,但是現今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面臨虧損的危機。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13年上半年,近三分之一的中央管理企業和近一半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利潤總額負增長或者虧損。大型國有企業虧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而言,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產能過剩大多都集中在國企,比如鋼鐵,水泥等;從內部而言,大型國有企業管理模式僵化,缺乏競爭力和創新精神。目前的大型國有企業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脫胎而來,高層管理者大多是由政府直接任命,企業的績效考核和監督控制都是由國資委或相關機構執行,管理方式沿襲較為嚴重,不完全是以市場為導向,陳舊僵化的類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致使大型國有企業很難適應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第三,政府對大型虧損國有企業的財政扶持能夠使政府控制的資產最大化、增加地方就業、維持地區經濟的穩定和形象。具體而言,首先,大型國有企業虧損將直接影響政府掌控的企業資產,并影響后續通過配股和增發等手段對資產的潛在控制。其次,維持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是地方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上市公司在地區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其盈利或虧損將直接影響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且如果政府不給予虧損企業一定的扶持使得企業得以平穩運轉,那么企業將可能因為虧損而裁員,導致失業率上升,直接影響了社會安定。最后,企業“盈利”或者“虧損”將傳遞給投資者不同的信號,造成投資者給予企業不同的評價,對于當地政府也會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從而會極大地影響地區的形象。因此,當大型國有企業發生虧損時,給予企業高補貼往往成為政府最直接、最有效的幫助企業度過危機的方法。

綜上所述,政府對大型國有企業的干預有時會受到社會目標或官員自身利益的影響而違背公司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經營目標[10],但大型國有企業陷入困境的時候也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救濟。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預算軟約束現象就是政府幫助企業擺脫困境的證據[11-12]。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1:經營狀況較差的大型國有企業將獲得高政府扶持。

(2)創新骨干企業

創新骨干企業,規模足夠大能夠長期高額資助研究開發,有較強的研發實力,成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力量。創新能力強的骨干企業是一個國家最有活力的企業,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將成為政府重點扶植的對象。這主要因為:

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得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都爭相出臺相關政策,如《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等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財政部2011年發布的《各地財政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文總結了各地的戰略新興產業資助情況:“北京新興產業創投基金達15億元”、“黑龍江18.5億元專項資金助力新興產業建設”、“安徽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5億新興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廣東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資金”、“江蘇武進財政獎補力促新興服務業發展”、“浙江嘉興年籌資5億元扶持六大戰略新興產業”。可見從中央財政到地方財政都大力扶植戰略新興產業。

第二,創新骨干企業是推動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力量,將獲得更多的政府扶持。創新骨干企業是一個行業中經濟規模、生產效率、技術含量、發展勢頭、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的企業。這些企業掌握著生產的核心技術,決定著行業的技術標準,控制著行業的定價權,引領著行業的發展方向。現代產業發展的事實深刻表明,沒有在全球同行業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就不可能有行業發展的領先地位。要使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就必須加快培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骨干企業。因此,政府將通過遴選具有發展潛質的骨干企業,給予他們高扶持,使其獲得更多地資源,實現技術的突破,成為輻射帶動強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發和制造基地。

假說2:經營狀況良好的大型創新性企業將獲得高政府扶持。

(3)出口骨干企業

出口骨干企業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推進出口基地產業層次的提升,打造出地方優勢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能夠形成規模效應,成為推動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且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的地區而言,政府更會對出口骨干企業重點扶持,以拉動地區經濟增長。這主要因為:

第一,出口的發展能夠拉動地區經濟和就業的增長,地方政府官員具備采取補貼政策來提高鼓勵企業出口的內在動力。作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增加不僅能夠直接推動GDP的增加,而且還能通過影響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進口間接刺激經濟增長[13-14]。中國地方政府的官員評價和晉升的最重要指標就是地區GDP的增長速度,地方政府官員因此就具備采取補貼政策來提高本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內在激勵[15]。中國各級政府對出口企業的各項補貼政策,可以改變企業的出口成本和出口動力,進而對中國企業的出口行為造成扭曲效應[16]。因此,出于穩定經濟和保護就業的目的,地方政府為了避免出口的變動對經濟和就業所造成的沖擊,采用政府補貼的手段來對出口企業進行調節和激勵。

第二,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地方政府官員向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的自由裁量權越大,而且為了快速拉動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官員將可能以補貼形式的“利益誘導”促使企業更多的出口以實現既定目標。具體而言,在經濟發展水平越落后,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程度越嚴重,政府官員甚至可能故意把授予補貼的標準做得很模糊或者具有很強的任意性,從而給地方政府官員“設租”和企業尋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間[17-18]。因此,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背景下,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地方政府將會更多的干預企業行為,即通過高補貼改變企業的出口成本,激發企業出口動機。

假說3:在經濟非發達地區,經營狀況良好的大型出口企業將獲得高政府扶持。

3.所有權性質、政府補貼與企業績效

地方政府向企業提供財政補貼通常是基于兩種目標,分別是企業效率和社會效益,其中,企業效率包括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出口和企業績效等,社會效益則包括創造就業和稅收等。我們認為,比較于經營狀況良好的非國有企業,大型虧損國有企業獲得高政府補貼時不能改善企業績效。這主要因為:

第一,大型國有企業與政府的天然聯系,使得企業同時兼顧著經濟動機和政治動機,不僅需要對市場負責,更要對政府負責。大量學者通過經驗證據研究表明國有企業比私有企業的經營效率低[19-20],而與國家所有權相關聯的政治成本和代理成本被認為是導致國有企業效率較低的原因[10,21]。Shleifer和Vishny[10]指出國有企業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官員利用控制的國有企業來實現其政治目標,尤其是擴大就業,而不是最大化社會福利。Boycko等[22]更進一步認為解釋國有企業無效率的更關鍵的因素是與政府官員而不是與經理人員相聯系的代理問題。由于國有企業在企業文化和用人制度上的傳承性,管理方式的沿襲還很嚴重,組織結構的低效率也必然會導致企業效益的低效率。

第二,在我國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官員為了得到政治晉升,更關注當地的GDP總量和就業狀況,為了穩定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地方官員可能會給予生產率比較低或虧損的大型國有企業更高程度的補貼,然而這類企業績效的提升空間較為有限。首先,大型國有企業的所有權性質決定了他們與政府始終保持著某種特殊的政治聯系,特殊的政治聯系使得大型國有企業能夠從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政府補貼[23]。其次,政府補貼能夠通過促進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和促進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等提高企業績效,然而,過多的政府補貼不僅降低大型國企研發投入的總規模,而且現行的補貼結構也會擠出大型國企的研發投入[24]。最后,補貼收入作為企業利潤總額一部分,若使大型虧損國有企業避免了倒閉的風險,那么這些獲補貼的企業將缺乏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生產率的動力[25],而且當補貼收入很高時,企業可能更有興趣進行“尋補貼”投資而不是將資源用于提高生產率[26]。

假說4:比較于非國有企業,大型虧損國有企業獲得高補貼不能轉化為高績效。

三、樣本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文以2013年在深滬A 股上市的所有上市公司為基礎樣本庫,剔除了數據存在嚴重缺失以及金融地產行業的公司樣本。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包括政府扶持特征數據、企業特征數據(所有權性質、財務狀況、總體規模、企業研發投入和企業海外市場銷售額)、地區發展水平數據,均來自于國內三大權威數據庫:CSMAR、CCER和WIND數據庫。同時結合上市公司年報,巨潮資訊網和東方財富網等國內專業網站進行了數據核對。通過上述篩選步驟以及結合研究所需,本文最終獲取了共1890家公司案例,其中,國有企業577個,民營企業1236個,外資企業77個。

(二)研究方法

雖然已經有大量研究圍繞著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的影響因素、政府補貼動機等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但是這些主要是識別哪些變量將對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產生顯著影響以及該變量的影響程度[4-7]。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事件的發生常常是多個因素組合的影響結果。因此,與以往的相關研究相比,本文更加關注于哪些因素組合能夠使得企業獲得同等高的政府補貼。

為了驗證本文的假設,本文使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對研究問題進行剖析。比較于單一的案例研究和傳統密爾法等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方法首先,通過實證資料以及相關理論的不斷對話,從小樣本數據中建構出研究議題的因果性關系,不僅考慮到了個案本身的異質性和復雜性,而且避免了單一分析的面向(特別是廣義的求同法等對“少數”個案特征的忽略);其次,分析多重條件并發原因,即一個條件對結果的影響同時取決于其他條件,是基于個案現象探尋邏輯條件組合,但又區別于事件“統一”整體的全面了解個案的方法;最后,定性比較分析還可以以邏輯條件組合為基礎,進行同一模式內不同個案之間以及不同模式之間的比較[27-28]。

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的本質是一種韋伯式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對于k個變量而言,有著2k個可能的邏輯觀察面向,而邏輯條件組合的數量則高達3k-1個。這些邏輯條件組合都可以看作是可能的跨個案模式。雖然其中也包括了部分反事實的條件集合,但是可以通過對一致性(Consistency) 和覆蓋度(Coverage) 兩個重要參數的控制,評判出最具解釋力的邏輯條件組合,最終得到現象的理論化解釋。一致性的特性是評估邏輯條件組合與實證數據所呈現出來的邏輯條件組合之間的關系程度,基本上該值最理想的狀態是接近1,但當低于0.75時,這樣的運算條件結果已經很難去解釋實際現象。覆蓋率則是在一致性運算后,再評估運算出來的邏輯條件組合對于結果的解釋程度[28]。這種研究方法最早被用于政治學研究中,近年來被廣泛的應用于管理學研究,它能有效地識別出導致特定結果的可選擇路徑的數量以及復雜性。由于本文假設較多的政府補貼是由多個因素組合而形成的,因此,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由于天然數據并不滿足比較分析的布爾邏輯分析,在進行定性比較分析之前,需要將它們校對轉換為明確集合和模糊集合。明確集合是指在特定集合里,成員狀態要么是完全隸屬,要么是完全不隸屬。而模糊集合則允許研究者定義成員狀態隸屬或不隸屬的程度,如1代表完全隸屬,0代表完全不隸屬,0.5代表轉折點。本文運用QCA視窗分析軟件fs/QCA2.0,選取模糊集合的運算方法,將各變量轉換成[0,1]區間內的集合數據。

(三)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本文被解釋變量是政府補貼。已有文獻往往采用受補貼額與產品銷售收入的比值來衡量企業受補貼的相對程度,但這種衡量方式也許與實際情況不相吻合。政府在給予企業補貼時并非是按照其銷售收入比例進行轉移支付,而往往是通過一些名目進行定額的補貼。而且,若一些大型企業的銷售收入過高,采用該指標則會使其受補貼程度降低,即使這些企業已經獲得了非常高額的補貼。本文參照Wu等[29]、耿強和胡睿昕[7]的研究,以行業調整后的政府補貼作為代理變量,用企業受補貼額與當年所在行業平均受補貼額的比值表示企業受補貼程度大小。該指標能夠很好地衡量企業所受補貼額在行業內的相對水平,從而更加符合現實。

2.主要解釋變量

(1)所有權性質(SOE)。有大量研究表明所有權性質與政府補貼密切相關[4-7]。因此,參照唐清泉和羅黨論[4]的研究,本文將所有權性質定義為當終極控股人為政府時,取1,否則為0。(2)公司規模(Size)。由于政府補貼的動機和力度也取決于企業的重要程度,規模越大的企業在地方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也會越大,越重要的企業,政府給予的補貼也會越多[4]。本文參照唐清泉和羅黨論[4]、耿強和胡睿昕[7]的研究,以期末資產總額取自然對數以考察企業規模的影響。(3)企業虧損(BP)。由于政府需要維護地區經濟環境的形象提高政績,當企業出現虧損時將有動機給予補貼援助,幫助上市公司保牌等[30-31]。本文參照唐清泉和羅黨論[4]的研究,扣除政府補貼后如果公司的ROE處于(-1%,1%)之間則為1,否則為0。(4)創新能力(CR)。本文參考Chen[32]、Gentry和Shen[33]的做法,采用公司研發支出與銷售收入的比值表示。(5)出口能力(OS)。本文參照Sullivan[34]的研究以公司的海外銷售額與銷售收入的比值表示。(6)企業績效(ROA)。本文參照Barber和Lyon[35]、Keats和Hitt[36]的研究采用資產回報率作為企業績效的測量指標。(7)地區發達程度(DE)。本文參照唐清泉和羅黨論[4]的研究,當企業所在地區的GDP高于全國各省市GDP均值時,取1,否則為0。

變量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四、檢驗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對主要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計。(1)在單位資產政府補貼方面,在全樣本中,單位資產政府補貼的均值為0.005,進一步對比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為0.005,而非國有企業樣本組的均值為0.006,兩者無顯著差異。(2)在政府補貼方面,在全樣本中,政府補貼的均值為2.42,對比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為4.18,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高于非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1.64。(3)在虧損方面,在全樣本中,有14.4%的企業發生虧損,通過對比國有企業組樣本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可以看出,非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0.127,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低于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0.184。(4)在海外銷售方面,在全樣本中,海外銷售密度的均值為0.120,對比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為0.075,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低于非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0.140。(5)在創新能力方面,在全樣本中,創新密度的均值為0.023,對比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為0.008,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低于非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0.030。(6)在企業規模方面,在全樣本中,企業規模的均值為21.713,對比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為22.443,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高于非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21.392。(7)在所在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方面,在全樣本中,有44.5%的企業位于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對比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為0.269,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低于非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0.522。(8)在企業績效方面,在全樣本中,資產回報率的均值為6.140,對比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樣本,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為5.384,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低于非國有企業組樣本的均值6.472。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注:***表示 p<0.001,**表示p<0.01,*表示 p<0.05。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雖然在總量上,國有企業比非國有企業獲得更多的政府補貼,然而在單位資產政府補貼上,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并沒有顯著差異;其次,比較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企業規模更大、而在海外銷售和創新投入上較小,企業績效上較差;最后,比較于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比例更大。

(二)高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分析

采用模糊集比較定性研究方法,對高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展開進一步分析,并且以不高或者低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分析作為前者的穩健性檢驗。在模糊集比較定性分析前,由于規模、創新和出口能力數據等并不滿足比較分析的布爾邏輯分析,本文參照Ragin[28]的方法,將創新能力,出口能力,企業規模通過校對轉換為明確集合和模糊集合。各變量的完全隸屬門限、轉折點和完全不隸屬門限分別為:政府補貼(3.52,0.29,0.01),創新能力(0.09,0.01,0),出口能力(0.61,0.01,0),企業規模(23.94,21.58,20.14),企業績效(17.37,5.47,-2.84)。

本文采用fs/QCA2.0軟件,刪除連續性小于0.8的案例編碼,選擇標準分析,輸出結果為復合方案、吝嗇方案和中間方案三種結果。并且參照Crilly等[37]、Fiss[38]和Greckhamer[39]的模式,本文結合吝嗇方案和中間方案回報分析結果。一致性(Consistency)是在評估運算出來的邏輯條件組合與實證數據所呈現出來的邏輯條件組合之間的關系程度。最理想的狀態是接近1,但是當低于0.75時,運算條件結果已經很難去解釋實際現象。方案覆蓋度(Solution coverage)指所有邏輯條件組合對于結果的總體解釋程度。唯一覆蓋度(Unique coverage)表明了導致高政府補貼的每個邏輯條件組合的相對權重[28,38]。

表3顯示了高政府補貼的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結果。我們采用Ragin和Fiss[28]所運用的符號,圓圈內為黑色的代表條件存在,為×的代表條件缺席;大圓圈代表核心條件,小圓圈代表輔助條件;空白區域代表“無關緊要”,即條件可能存在或是缺席。方案1-3的一致性均大于或等于0.8,體現了較好的一致性。方案1-3的唯一覆蓋度(Unique coverage)也揭示出每個條件組合對解釋高政府補貼的獨特貢獻。表3的覆蓋度總體得分(Solution coverage),說明了高補貼結果中48%的樣本。

方案1的核心條件是國有所有權性質、規模大和虧損,表示重點國有企業在虧損時能夠得到政府的高補貼。輔助條件是創新性差和經濟非發達,出口能力是無關緊要的條件。這個結果與方案2-3最大不同的是,政府補貼具有扶持弱者的特點,然而在扶持對象上更多地集中于規模大的國有企業。這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承擔著維持地方就業和其他經濟社會職能,與政府有著天然的聯系。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父愛主義”致使大型國有企業在業績虧損的時候,能夠獲得政府的較高扶持,但是這種對規模大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補貼是政府的一種非競爭中立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原則。以上結果支持假說1。

通過對核心條件的分析,方案2a-2c意味著規模大且創新性強的企業,即重點的創新型企業能夠獲得高的政府補貼。該結果表示政府會選擇一些創新性良好的重點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促使其能夠具有更強的經濟實力,支持了假說2。并且方案2a-2c中,企業業績非虧損是作為輔助條件,也體現出政府對這類企業的補貼并非是出于扶持弱者的動機,而是在于培育創新性強,有發展前景的重點企業。除此之外,方案2a的輔助條件還包括了非國有企業,而經濟發展程度、出口能力是無關緊要的條件;方案2b的輔助條件包括了經濟非發達,而所有權性質、出口能力是無關緊要的條件;方案2c的輔助條件包括了出口能力強,而經濟發展程度、所有權性質是無關緊要的條件。比較方案2a-方案2c,我們可以進一步發現非國有企業與經濟非發達、出口能力強是相互替代的條件。經營狀況良好的重點創新型非國有企業無論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非發達地區都能夠獲得高政府補貼,而國有企業則主要在經濟非發達地區獲得高補貼。

方案3的核心條件是經濟非發達、規模大和高出口,表明在經濟非發達地區,政府偏向于給出口能力強的重點企業高補貼。方案3的輔助條件是非虧損,也體現了所在經濟非發達地區的政府傾向于扶持出口能力強,且財務經營狀況良好的重點企業。而此時,創新性能力與所有權性質是無關緊要的條件。以上結果顯示了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政府出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政治晉升的動機,將更有動力對那些重點出口性企業以高補貼,促使其快速發展拉動當地經濟與就業水平。以上結果支持假說3。

表3也列出了覆蓋度得分,意味著實現特定結果的條件組合的案例比例,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該值判斷每個條件組合的重要程度。在表3中,唯一覆蓋度(Unique coverage)的最大值為0.05,意味著方案1和3的條件組合是3種條件組合中最為重要的,即經營績效良好、規模大且出口能力強的企業以及大型虧損國有企業能夠獲得政府的高補貼。

表3 高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分析

注:圓圈內為黑色的代表條件存在,為×的代表條件缺席;大圓圈代表核心條件,小圓圈代表輔助條件;空白區域代表“無關緊要”。

(三)高企業績效的條件構成分析

本文前面的結論表明,獲得政府高補貼主要有三種類型的企業,第一,規模大且創新性強的企業;第二,在經濟非發達地區,規模大且出口能力高的企業;第三,規模大的國有虧損企業。由此可見,在我國存在一定的競爭中立問題,政府對那些虧損企業給予扶持性補貼時更偏向于大型國有企業。

然而,根據競爭中立的定義,政府根據企業所有權性質而有選擇性的扶持,致使其獲得競爭優勢。那么獲得高補貼的企業是否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了競爭優勢呢?為了提高本文研究假說的嚴謹性,以下部分將對政府補貼、所有權性質和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展開進一步分析和驗證。本文參照Barber和Lyon[35]、Keats和Hitt[36]的研究采用資產回報率ROA作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測量指標。

高競爭優勢構成條件中有高政府補貼的,主要有四條路徑方案1-3和5,方案1的核心條件是規模大、非國有企業和高補貼,輔助條件是非虧損,創新性、出口能力和地區發展程度是無關緊要的條件。該結果表示給予財務經營狀況良好的非國有重點企業高補貼能夠使這類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方案2、3、5的核心條件是非國有企業和高補貼,方案2輔助條件是非虧損和創新性強,出口能力、規模和地區發展程度是無關緊要的條件。而方案3的輔助條件是非虧損、出口能力不高或低、經濟非發達,創新能力和規模為無關緊要的條件。方案5的輔助條件是非虧損、出口能力、地區發展程度高,創新性和規模是無關緊要的條件。

綜合以上核心條件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政府給予財務經營狀況良好的非國有企業高補貼能夠使其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比較于經營狀況良好的非國有企業,大型虧損國有企業獲得高政府補貼時不能改善企業績效,支持假說4。

表4 高競爭優勢的條件構成分析

注:圓圈內為黑色的代表條件存在,為×的代表條件缺席;大圓圈代表核心條件,小圓圈代表輔助條件;空白區域代表“無關緊要”。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以上研究結果是否穩健,我們進一步對不高或者低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展開分析,結果見表5。表5的方案1-3的一致性均大于0.75,體現了較好的一致性。表5的覆蓋度總體得分(Solution coverage),說明了不高或者低補貼結果中68%的樣本。

通過對核心條件的分析,方案1揭示了非虧損的非重點企業獲得政府補貼不高或者低。輔助條件是非國有條件,創新性、出口以及經濟發展程度是無關緊要的條件。這個結果反映出無論是在經濟發達還是非發達地區,政府對非虧損、非重點的非國有企業給予低或者不高的補貼。方案2的核心條件是經濟發達、非國有企業、創新性不高或低,輔助條件是非虧損,出口和規模是無關緊要的條件。這個結果表示財務狀況良好但是創新性不高或低的非國有企業在經濟發達地區獲得政府補貼不高或者低。方案3的核心條件是經濟發達、非國有企業、 出口能力不高或低,輔助條件是非虧損,創新和規模是無關緊要的條件。這個結果表示財務狀況良好,但是出口能力不高或低且非國有所有權企業在經濟發達地區獲得政府補貼不高或者低。方案4的核心條件是非經濟發達、規模一般或者小、創新性不高或低,輔助條件是非虧損、出口能力不高或低,所有權性質是無關緊要的條件。這個結果表示財務狀況良好,但是創新性和出口能力不高或低,且非國有所有權企業在經濟非發達地區獲得政府補貼不高或者低。方案5的核心條件是非經濟發達、規模一般或者小、出口能力不高或者低,輔助條件是創新性不高或低以及非國有所有權,企業財務經營狀況是無關緊要的條件。這個結果顯示出規模一般或者小而且出口和創新性都不高或者低的非國有企業獲得政府補貼不高或者低。

表5 不高或者低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分析

注:圓圈內為黑色的代表條件存在,為×的代表條件缺席;大圓圈代表核心條件,小圓圈代表輔助條件;空白區域代表“無關緊要”。

在表5中,唯一覆蓋度(Unique coverage)的最大值為0.17,意味著方案1的條件組合是5種條件組合中最為重要的,即政府對非虧損、非重點的非國有企業獲得政府補貼不高或者低。以上分析結果進一步支持了本文的上述結論。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3年中國A股上市的1890家公司為研究樣本,使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較方法,考察了高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以及高政府補貼下高企業績效的條件構成,并且以不高或者低政府補貼的條件構成分析作為前者的穩健性檢驗。通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工具的引入,我們無疑看到了比單純的回歸方法更多的東西。雖然以往有學者對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的影響因素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也發現了所有權性質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是這些研究僅僅識別出哪些因素將對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產生顯著影響以及單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事件的發生常常是多個因素組合的影響結果。

在高政府補貼條件構成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第一個條件構成是以國有所有權性質、規模大和虧損為核心條件,表示大型國有企業在虧損時能夠得到政府的高補貼;第二個條件構成是以規模大、創新性為核心條件,這表明政府偏向對那些大型創新性企業進行高補貼;第三個條件構成是以經濟非發達、規模大和高出口為核心條件,表明在經濟非發達地區,政府偏向于給出口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高補貼。后兩個條件里都以非虧損為輔助條件。而第一個條件則表明政府補貼具有扶持弱者的特點,然而在扶持對象上更多地集中于大型國有企業。為了提高研究假說的嚴謹性,在對競爭中立的進一步研究中,本文對政府補貼、所有權性質和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和驗證。高競爭優勢構成條件中有高政府補貼的,主要有三種條件組合。從這些條件構成中,我們可以發現政府給予財務經營狀況良好的非國有企業高補貼能夠使其獲得競爭優勢。

本文的研究拓展了現有文獻對競爭中立的認識,分析了我國政府是否會因為企業所有權性質的差異而給予不同的扶持,以及在何種條件組合下,地方政府更加傾向于扶持國有企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高政府補貼與企業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探究由于所有權性質差異而獲得的政府補貼能否使其轉換為競爭優勢。本文研究表明,目前的大型國有企業大多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承擔著維持地方就業和其他經濟社會職能,與政府具有天然的聯系,政府將出于增加就業和維護地區經濟穩定的動機,給予虧損的大型國有企業高補貼,幫助他們“脫困”,但是這種對規模大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補貼是一種非競爭中立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原則。然而,這種高補貼并不能使這類企業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因此,中國地方政府補貼的選擇偏好是多元化的,同時具有“扶持強者”和“保護弱者”特點,國有企業并不因為其所有權特征而得到了政府補貼的特別優待。

參考文獻:

[1]黃志瑾.國際造法過程中的競爭中立規則——兼論中國的對策[J].國際商務研究, 2013, 34(3):54-63.

[2]趙學清,溫寒.歐美競爭中立政策對我國國有企業影響研究[J].河北法學,2013,31(1):33-37.

[3]唐宜紅,姚曦.競爭中立: 國際市場新規則[J].國際貿易,2013(003):54-59.

[4]唐清泉,羅黨論.政府補貼動機及其效果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07(06A):149-163.

[5]朱松,陳運森.政府補貼決策, 盈余管理動機與上市公司扭虧[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9(3):92-140.

[6]邵敏,包群.地方政府補貼企業行為分析: 扶持強者還是保護弱者?[J].世界經濟文匯, 2011(1):56-72.

[7]耿強,胡睿昕.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工業企業數據庫的實證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6):80-91.

[8]高艷慧,萬迪昉,蔡地.政府研發補貼具有信號傳遞作用嗎?——基于我國高技術產業面板數據的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1):5-21.

[9]王鳳翔,陳柳欽.地方政府為本地競爭性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的理性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 2006(33):18-23.

[10]Shleifer A, Vishny R W.Politicians and firm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995-1025.

[11]Kornai J. Economics of shortage: volumes A and B[M].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80.

[12]林毅夫,李志赟.政策性負擔, 道德風險與預算軟約束[J].經濟研究,2004(2):17-27.

[13]吳振宇,沈利生.中國對外貿易對 GDP 貢獻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4,27(2):13-20.

[14]祝坤福,唐志鵬,裴建鎖,等.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析[J].管理評論, 2007, 19(9): 42-45.

[15]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7(36):36-50.

[16]張杰,李勇,劉志彪.出口與中國本土企業生產率[J].管理世界,2008(11):50-64.

[17]Chen C, Li Z, Su X.Rent seeking incentives,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isted family firms in China[R].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orking Paper,2005.

[18]Faccio 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1):369-386.

[19]Megginson W L, Netter J M.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39(16):321-389.

[20]Djankov S, Murrell P.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 a quantitative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3):739-792.

[21]Xu L C, Zhu T, Lin Y M.Politician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and ownership reform[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5,13(1):1-24.

[22]Boycko M, Shleifer A, Vishny R W.A theory of privatis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 106(435):309-319.

[23]高宏偉.政府補貼對大型國有企業研發的擠出效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8):15-20.

[24]邵敏,包群.政府補貼與企業生產率——基于我國工業企業的經驗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2(7):70-82.

[25]Leibenstein H.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3):392-415.

[26]Gwartney J D, Lawson R, Holcombe R G. The size and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M].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Washington, 1998.

[27]Rihoux B, Ragin C C. 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M]. Thousand Oaks: Sage, 2009.

[28]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29]Wu W, Wu C, Rui O M.Ownership and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12,18(4):695-729.

[30]廖冠民,盧闖,陳勇.股權結構, 財務困境成本與困境公司績效[J].南開管理評論, 2007, 9(6):68-73.

[31]田利輝.國有產權, 預算軟約束和中國上市公司杠桿治理[J].管理世界,2005,7(4):26-37.

[32]Chen W.Determinants of firms’ backward-and forward-looking R&D search behavior[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8,19(4):609-622.

[33]Gentry R J, Shen W. The impacts of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analyst forecasts and analyst coverage On firm R&D intens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4 (1) :121-130.

[34]Sullivan D.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2):325-342.

[35]Barber B M, Lyon J D.Detecting abnormal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power and specification of test statistic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41(3):359-399.

[36]Keats B W, Hitt M A.A causal model of linkages amo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macro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31(3): 570-598.

[37]Crilly D, Zollo M, Hansen M.Faking it or muddling through? Understanding decoupling in response to stakeholder pressur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6):1429-1448.

[38]Fiss P C.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2):393-420.

[39]Greckhamer T.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ompensation level and inequality across occupations: a set-theoretic analysis[J].Organization Studies,2011,32(1):85-115.

責任編輯、校對:李再揚

Does Government Subsidy Reflect “Competition Neutrality”—a Fuzzy Set-base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NG Jing1,XU Xiao-qin2,SUN Yuan-xin3

(1.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 China;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3.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ese A share as a research sample and conducts theoretical probe and qualitative comparison tes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ubsidy and “competition neutral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firstly, the targets of government subsidy are not completely decided by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s’ ownership. Meanwhile, they have the features of “supporting the strong” and “protecting the weak”. That is, the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at suffer losses, the innovative backbone enterprises and the export-oriented backbone enterprises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can get high government subsidy; secondly, when the non-SOEs acquire high government subsidy, they will turn it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ut the great support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at suffer losses can’t efficiently upgrade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The abov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competition neutrality conception is not popularized in China, the SOE reform to build fair competition has already gradually begun. The selection preferenc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subsidy are diversified. The SOEs get the special preferential of government subsidy not because of their ownership features.

Key words:Government Subsidy; Competition Neutrality;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16(02)-0049-12

作者簡介:王菁(1983-),女,上海市人,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講師,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方向:自貿區經濟與管理;徐小琴(1981-),女,浙江省衢州市人,講師,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貿區經濟與管理;孫元欣(1955-),江蘇省吳江市人,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自貿區經濟。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3CJY065),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Q13G020013,LY14G020006),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技術創新與企業國際化研究中心”重點項目(15JDJS02Z);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CXJJ-2013-348)。

收稿日期:2015-12-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 婷婷午夜天|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极品国产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va|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午夜18|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午夜国产理论| 久久6免费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2020极品精品国产| 婷婷在线网站|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99国产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99热亚洲精品6码|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第一色| 国产精品蜜臀|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色香蕉影院|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欧美高清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日韩第三页|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素人在线|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