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楊創造,李國勇
(1.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2.駐馬店市龍華牧業有限公司,河南 駐馬店 463000;3.河南粵禽農牧有限公司,河南 焦作 454951)
現代肉種雞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管理要點(上)
陳合強1,楊創造2,李國勇3
(1.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2.駐馬店市龍華牧業有限公司,河南 駐馬店 463000;3.河南粵禽農牧有限公司,河南 焦作 454951)
肉雞性狀的改進對肉種雞生產性能如產蛋率、受精率、死淘率、抗應激能力等均有較大的影響,并對飼養環境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肉種雞基本都是寬胸品系,具備與肉雞相似的遺傳特性,出肉率、生長速度、料肉比等性能優異,胸肉比例高,生長速度快,需要較為嚴格的限飼控制,容易超重,料量控制要求更精準,抗應激能力弱,飼養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各種應激因素,盡可能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孵化率差的原因可歸結為種蛋處理和孵化管理兩方面,但更大程度上是種蛋受精率的差異。生產實踐中受精率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產蛋前期和高峰期受精率低、產蛋后期受精率下降快等。早期孵化率的目標是首次孵化率達到65%以上,高峰孵化率高,90%左右的孵化率維持5~8周,高峰后及后期孵化率穩定,高峰后到淘汰每周孵化率下降1%以內。因此探討生產中受精率和孵化率低下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有助于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育雛管理差、4周末體重太大、均勻度差、設備不夠、采食和飲水位置不足、早期飼喂不足、限飼太嚴厲、15~25周期間增重不理想、混群時公母雞性成熟不同步、公母比例太高或太低、混群后公雞未到其飼喂器中采食、產蛋期公雞料量沒有增加、公雞體重下降或增重太多、公母雞太胖或體況差、飼料缺乏VE、生物素和Se或受殺蟲劑及其它污染、引起公雞腳腿部問題的疾病,管理因素如飼養密度大、舍內高溫或潮濕、氨氣太濃及通風不良等都會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種公雞管理常見的問題有體重超重、體型過大、死淘率高、腿病及足部腫脹感染、混群后均勻度出現明顯下降、25~35周部分公雞狀態下滑、45周后受精率下降較快、產蛋后期公母比例不夠或有效公雞數量不足等。不同飼養階段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標準如表1,各個飼養階段受精率差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表1 AA+肉種雞不同周齡受精率和孵化率指標
1.1 產蛋早期26~28周
1.1.1 性活躍公雞數量不足 原因:①生理性不育。外部發育正常的公雞受到劇烈應激造成暫時或終生不育,如4周末體重沒有達到755g的目標體重要求、體重發育忽高忽低特別是育成早期和中期、消化道疾病或毒素對體重發育的負面影響、育成后期及混群后遭受較強的熱應激;②混群時公雞發育不良或均勻度不佳。公雞死淘率居高不下,小公雞出現較多,主要原因有混群前公雞體重較長時間處于標準體重之下、飼養密度高且料位不足、疫病和腿病等。
1.1.2 公雞攻擊性太強 受驚嚇的母雞長期停留在棚架上或躲在產蛋箱下,不敢接受交配,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混群時公母比例太高,造成過度交配,母雞懼怕公雞;②混群時公雞體重超標或混群時雖然體重正常,但混群后給料過高,公雞體重快速增加造成失控,公母雞體重差異不合理,導致性活力強的公雞數量與初期開產的母雞數量不匹配;③公雞偷吃母雞料造成公雞體重過度增長使公母雞體重差異不合理。采用公雞不剪冠或在母雞料槽上安裝格柵可防止此現象發生;④混群后公雞體重正常,但由于以上原因特別是公雞偷吃母雞料使公雞體重失控,導致過度增重引起公母雞體重差異不合理;⑤混群后不久,部分公雞爭搶不到飼料,造成體重增加不足或穿鼻簽后部分公雞采食受到影響或此階段飲水不足導致公母雞體重差異不合理。
1.1.3 在25~25.5周前收集種蛋 對24~25周之前收集的種蛋,正常情況下受精率不會超過83%~85%,孵化率則不會超過65%~73%。
1.2 產蛋高峰期 引起高峰期受精率較低的原因有精子質量問題,主要是育成期產生的問題如不一致的體增重、較差的飼養環境;公母雞交配不充分,如體重差異不恰當、性成熟不一致、公雞數量過多造成母雞的接納能力較差等。
1.2.1 性活躍公雞數量不足或公雞攻擊性過強
1.2.2 公雞耗料量下降 在公雞不能再偷吃母雞料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導致體重下降,部分被淘汰,另一部分則停止產精。盡管這樣,由于用于產精和交配活動的能量減少,隨后公雞的體重可能不會降低反而會繼續增長。
1.2.3 公雞飲水不足 使用鼻簽且在棚架上與母雞共用普拉松飲水器時易出現。提倡在墊料區域安裝飲水器。
1.2.4 疾病或腿病問題
1.2.5 擁擠 飼養密度過大,影響公母雞交配。
1.2.6 公雞料位不足 由于采食速度快,部分公雞采食不到足夠的飼料特別是在后期替換青年公雞時更易出現。
1.3 產蛋中期40~50周
1.3.1 公雞飼養條件不佳 采食飲水位置和數量不夠、飼養密度過高、疾病或腿部問題。
1.3.2 性活躍公雞數量不足 通常需替換2%~3%的青年公雞來校正。公雞超重,交配能力減弱;公雞死淘高,比例下降;腿腳問題與體重有關。
1.3.3 公雞的攻擊性行為 這種行為往往是在初次公母混群時形成的,可發現背部或體側部有明顯傷痕被摧殘的母雞,躲在棚架或產蛋箱下。
1.3.4 肩背部羽毛脫落或損壞 肩背部無毛的母雞呆在棚架或躲在產蛋箱下,不敢與公雞交流感情。如采食量不足、能量、蛋白質和氨基酸臨界缺乏、低溫等易導致羽毛異常脫落。
1.3.5 高溫 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受損。
1.4 產蛋后期50~66周 隨公雞的衰老,交配活動較少,精液分泌的數量和質量在下降。通常受精率較低時,孵化早期死胚也偏高,主要是弱胚多。
1.4.1 母雞超重 影響受精率特別是在炎熱和潮濕的環境條件下更為突出。現場可看到體重大、胸肌評定3分;腹脂肪過多 (大于體重的2.5%、發紅、不柔軟);產蛋率低的雞群;羽毛覆蓋不好,躲避公雞交配等影響受精率。
1.4.2 公雞超重 公雞體重超過5.2kg,交配活動就有可能減少。現場可看到體重過大、全毛;胸肌瘦,掉毛或斷毛(背部、翅膀);泄殖腔評定 3分;胸肌大、脛骨短,交配成功率低;腳墊評定 3分;冠、眼睛、肉髯蒼白等影響受精率和孵化率。
整個生命周期內雞群受精率的發展趨勢會隨周齡增大而降低,主要是因為雞只交配行為和生理狀況之間存在著自然的關系,隨周齡的增加公雞對交配的興趣逐漸降低,完成交配的次數在減少;母雞生理上需要更多的交配次數來維持先前水平的受精率。即隨周齡的增加,40周后的雞群其保持良好受精率的挑戰隨周齡的增加而增加。管理在維持雞群生命周期高受精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1 關注公雞睪丸的發育 公雞睪丸大小和重量與精子、精液的數量和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公雞睪丸的發育與育成期體重增長及飼養管理有很大的關系;產蛋期公雞睪丸大小及功能的保持和體重控制及其體況有關。公雞睪丸發育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如表2)。①2~15周,睪丸重量的增加較為有限,但精元細胞數量的增加非常快;精元細胞不但提供將來精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且其數量多少對睪丸產生精子的能力有很大關系;期間盡可能避免妨礙公雞生長發育的各種應激如飼養密度、飼喂方式、體重增長、飼料質量、雞舍環境等;②15周后,公雞睪丸重量的增加開始加快,加光后2~3周是睪丸生長最快的時期;③18~23周,限飼太多會對精子的產生帶來永久影響;加光3周后公雞睪丸重量可達到12~22g;期間體重增長不足、體重下降或將超重的公雞體重拉回標準對睪丸的發育影響非常大;④28~35周,是睪丸重量和精液數量最高峰(加光時間早晚會有影響),35周成熟良好的公雞睪丸重量大約為45g左右,輸精管發育良好且睪丸上有良好的血管分布及健康的色澤。不同周齡睪丸的重量與受精率的關系如表3;此間保持適當的增重和避免各種應激有助于睪丸的發育和維持;⑤35~40周后,睪丸重量開始自然萎縮,注意觀察睪丸上的血管分布情況,萎縮睪丸的顏色蒼白、輸精管顏色和大小會變差;精液數量及質量也逐步下降,受精率也隨之逐步下降;保持公雞良好的體重、增重和體況能延緩高峰后受精率的下降速度。

表2 公雞生殖系統的發育

表3 睪丸重量對受精率的影響
2.2 重視種公雞的生長發育曲線 公雞生長發育的幾個重要方面,適當的體重和增重對公雞的性成熟、睪丸發育和維持非常重要,理想的骨架和強壯的腿部、良好的體況不僅能影響公雞睪丸發育且影響受精率。公雞因素造成受精率低主要是公雞生長發育不好導致體重、骨架和睪丸發育不良;公雞交配效率低,體重控制和飼喂管理失誤致使性成熟、體況、腿腳、喙部和均勻度等問題;公母比例不合理特別是公雞的混群、淘汰、替換等工作做的不到位;20周后增重不足影響受精率;混群后公雞的飼喂和體重控制很重要,應隨時淘汰不良的公雞,避免過度發育或失重而影響受精率。
2.2.1 體重控制 寬胸型公雞體重控制尤其重要,早期體重一定要達標;控制好性成熟時的公雞體重,應讓公雞的體重、周增重沿標準曲線平穩、均勻地增長,控制適當的周增重以保持理想的胸肌發育。適當的骨架大小對保持公雞的體重、體況的協調很重要,對公母雞交配效率有影響,要獲得理想的骨架和健壯的腿,就必須按照手冊標準控制公雞的體重增長特別是早期階段。
育雛育成期體重及時達標或大于標準50g,骨架大小、后期周增重和增重率應達標。0~28d是骨架、體重、均勻度、胸肌正常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自由采食直至體重達標后開始限飼,公雞體重若偏離標準超10%要比低10%好,母雞體重與標準一致。公雞早期的骨架(表4)發育對將來的受精率很重要,公雞4周大約55%、8周大約85%、12周大約95%的骨架基本發育完成,12周時公雞體重小,腿就短,以后的腿始終較短,不要錯過這個種公雞骨架發育最好的階段。15周后的目標是按雞群的生長發育曲線進行管理;21~22周公母混群,公母混群后應達到成功的分飼效果,防止公雞偷吃料,混群到26周(體重3800g)偷料是較為常見的現象,之后應絕對避免,加光后的前4周雞群需要積極地生長。根據雞群體況進行光照刺激,確保公母雞同時達到性成熟。育成期體重增長曲線影響公雞的骨架和睪丸發育,產蛋期影響睪丸功能的持久性和交配功能,體重控制應小一些,超重后期受精率下降快,太大的骨架會影響后期受精率的維持,蛋白質影響骨架(脛長)。開產時公雞的體重很重要,大體重的公雞受精率不一定高,公雞體重小不一定受精率差(表5),體重增長曲線比實際體重更重要。產蛋期應保持料量和體重持續小幅增長,避免超重或體重增長停止、下降,保持體重均勻度的穩定,一般來說體重控制較輕的公雞對高峰受精率影響不大,但對后期受精率的維持有好處,超重的公雞容易引起后期受精率下降過快。產蛋后期應控制體重增長、加強飼喂和喂料器的管理、隨時觀察公雞采食和均勻度的變化。

表4 早期體重和骨架對受精率的影響

表5 24周體重與高峰孵化率
根據體重進行限飼,育成期一般原則每增長40g體重需增加1g料量,適用于小欄及大欄的雞群;調整飼喂量,不要調整采食位置,不要通過調整各欄的大小來增加飼喂量,飼料分配好后將額外的飼料加到喂料器內;8周后必須每周增加一定的料量。公雞體重控制的關鍵是喂料限制,只對母雞料線加柵欄,柵欄水平寬度為44mm、垂直高度為60~65mm;如有必要適時穿戴鼻簽,防止公雞偷食母雞料。產蛋期飼喂應均勻一致,通常理想的情況是每個料盤8個公雞,不是說多多益善但絕對不能少,料盤質量和設計很重要。不僅僅是飼喂方案,適當地飼喂母雞直至5%的產蛋率,26周后公母分飼系統應該100%工作,避免早期過多的蛋白攝入或飼喂過度,30周后保證有喂料增加空間,最好辦法是遵循標準生長速度,保持公雞合適淘汰。
公雞在產蛋期的體重不能降低,體重小幅下降都會造成精子質量下降(表6);避免公雞在產蛋高峰前過于肥胖,產蛋期體重控制不當如超重、體重下降或增重不足、既超重又增重不足,公雞狀態差,均勻度下降,影響受精率,超重也影響后期孵化率(表7)。只有真正公母分開喂料,在制定喂料程序時充分考慮公雞生長的極大潛力,同時考慮公母分開喂料的有效性,才能達到合適足夠的公雞體重。定期做精液檢測,及時淘汰精液質量較差種公雞。

表6 公雞體重下降與精液質量的關系

表7 體重、睪丸大小與受精率的關系
2.2.2 公雞體況評估 雞群內體重相近雞只,其機體狀況存在差異。體重是評估雞群發育程度的一個工具,同等重要的工具還有雞群的均勻度和體況(胸部的構架和胸肉)如圖1:30周時應達到2~3,60周時不應超過4。大的胸部并不意味著睪丸大,過大的體重意味著胸肉過大、公雞身材更加水平(圖2)、平衡能力較低、更低的交配效能。經常有規律地觸摸檢查,避免出現體重過大(>5.2kg)的公雞。

圖1 胸肉形狀和脂肪儲存評分標準

圖2 公雞體型與交配效率有關
(未完待續)
S831.2
C
1673-1085(2016)04-0022-04
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