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騰飛
從經濟結構上看,中國文明從遠古一直發展到近代,都是以農耕文明為主,中國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又叫大河文明,或者叫大陸文明。中國的地形特點是四周封閉,內部平原廣闊,江河等水利資源發達,當時的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精耕細作,沒有出去的必要。
說沒必要,其實就是想出去也出不去。東邊是浩瀚的大海,你看天氣預報,一報道就是渤海浪高1.2米,這還是內海呢,就1.2米,那黃海得多高啊,還得了嗎?東邊是大海,我們出不去,北邊是蒙古戈壁,也出不去。中原王朝跟匈奴打仗,最遠到了今天的蒙古國境內,燕然勒銘,在燕然山立碑,燕然山就是蒙古國的杭愛山。然后就沒再往北去過,大戈壁你去干嗎?軍需給養都跟不上。南邊是兩廣、海南島,今天那個地方挺牛,尤其海南不得了,可那地方一直到明朝,都是充軍的人才去的地方。宋朝不殺大臣,對他們最大的處罰就是嶺南過海,流放海南島。蠻荒煙瘴,瘴氣迷漫,原始森林,蛇蟲出沒,一般中原人是不敢去的。西邊有青藏高原,今天人上去都得吸氧,更甭說那時候了。
唯一的陸上通道是新疆的絲綢之路,歷代中原王朝為什么苦心經營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北庭都護?因為這是中國陸上對外交通的唯一通道。隨著那個地方氣候的惡化和沙漠化,那條道漸漸斷了,樓蘭、康居、烏孫古國全都淹沒在滾滾黃沙中。再加上安史之亂后,絲綢之路被少數民族占領,中原王朝的境況越來越封閉。
所以中國是這么一個特點:四周封閉,中間夠大,足夠我們折騰,如果說中間地方不夠大,再封閉也得出來。現在的地方夠大,中國人就不愿意出去折騰,宅著挺好,一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這造成了中國人最安分守己、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安土重遷的性格,所以尼克松說當中國領導人最幸福,因為老百姓聽話。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或者叫海島文明。歐洲文明起源于克里特島,小島上產點橄欖,種點葡萄。橄欖油也好,葡萄酒也好,能天天靠這玩意兒活著嗎?因此需要進行交換。我要吃、我要穿,得拿橄欖油、葡萄酒去換,這就是商業文明。老天爺給他們安排的地方非常好,地中海是個陸間海,歐亞非三洲環抱,沒有地震和海嘯。我在法國、意大利都看到過地中海,一直望到天盡頭都風平浪靜,水波不興,這樣的條件非常便于航海,弄一個獨木舟就出去了。咱們這里渤海浪高都1.2米,你怎么能出得去?如果東西都交換完了還是不夠吃怎么辦?那就搶唄,所以他們可以說是商人,也可以說是海盜。人家可不覺得海盜有什么可恥的,英國人家里供著祖先的畫像,左手是一個鐵鉤子,腿上安個木棍,這是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爵士,偉大的××船長,特自豪。中國人家里能把這樣的祖宗供上嗎?我若問你爺爺是土匪嗎,你得跟我急,你爺爺才是土匪呢!甭說不是,真是的話他也不承認。
從西方的商業文明比較到今天的工業文明,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精神:冒險、開拓、渴望財富。
中國人絕對不會輕易搬家,我從北京搬到上海,為什么?上海給的房子大、工資高,我才去。要是北京三居室,工資一月八千,上海一居,一月五千,你在北京待煩了,要去上海,那說明你大腦短路了。中國人絕對不會干這種事,外國人就可以。這份工作特別好,但是我干煩了,不想掙這份錢了,我就可以不干了。外國人掙倆花仨,今天掙了錢,明天就玩兒去,后天再掙。中國人絕對不這么干,中國人安土重遷。中國人從事農耕,生產經驗是從哪兒來的?種地誰教的?爸爸教的。爸爸跟誰學的?跟爺爺,他爸爸。農耕文明的生產經驗來自于傳承,造成中國人的骨子里就有一種服從的基因,在這樣的遺傳基因下,最適合產生君主專制,老百姓不喊萬歲就不知道怎么活了。除了服從還是服從,你不這么干就不行,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另外,中國古代從事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是水利灌溉,在生產力那么落后的情況下大規模興修水利,必須得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大禹為什么能稱王?因為他治水,劃天下為九州,水一治好,他就從酋長變成國王了,中國的第一個國王是因為治水產生的。歷朝歷代治理黃河、治理淮河、開挖運河,動輒就是幾十萬、上百萬人,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很難想象這事能做成,所以中國這塊土地就會產生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
反過來看歐洲,商業文明首先就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咱倆交換,你漫天要價,我坐地還錢,憑什么你一口價?咱等價交換,你價出高了,我可以不跟你換,我跟別人換去,咱倆是平等的。他們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不能騙人,騙一回人就失信了,下回不跟你換了。你就天天涂橄欖油、喝葡萄酒吧,不給你麥子了,看你小子怎么活。可以從直接民主過渡到現在的代議制民主。中國跟西方產生這么大的差異,歸根到底是生存環境決定的。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生產方式的差異,生產方式的差異就決定了以后的一切,比如說思維方式、文化方式、政治制度等差異。所以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在歐洲興起,而不是在文明比他們高得多的亞洲,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
(摘自《這個歷史挺靠譜3》湖南人民出版社 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