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秋++孟瑜++李繼鋒
摘 要: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為樣本,通過深入分析找出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造成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瓶頸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調整原有傳統的培養理念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固化的培養模式,確立地方本科院校全新的以破解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瓶頸為前提的培養理念,建構起普適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以“充分就業”為導向的學校理論培養模式,各類社會實踐機制為保障的實踐培養機制。通過與之相關的培養培訓及實踐活動,探索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充分就業”;普通本科院校;“零適應期”
一、就業能力與零適應期
就業能力是考量學生學習能力及知識轉化的重要的實踐指標,而“零適應期”則是銜接高校畢業生學校知識學習與社會工作崗位的一項主要內容。
就業能力是一個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重新選擇、獲取新崗位的動態過程,就業能力不僅包括狹義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還包括持續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
零適應期是指高等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以學生就業崗位需要的綜合能力和職業能力為目標,采用科學的培養方式,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校時就具備相應的工作崗位能力,走上工作崗位后,不用“適應”,馬上投入“實戰”,適應期為零。
二、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零適應期難題”
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74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異常嚴峻,整體就業率較低,就業壓力巨大,普通本科院校就業情況也更是如此。除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數量眾多、本省招生基數較大、本省就業為主要的就業模式成為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外,更為主要的原因則是各普通本科院校固守原有傳統培養思想與模式,側重理論培養,忽視實踐技能訓練,導致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普遍偏低,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與用人單位工作崗位需求嚴重脫節。在勞動力市場成為買方市場之后,為在盡短的時間內給單位帶來收益并減少培訓費用,用人單位往往愿意雇傭素質和技能水平高、有一定實踐工作經驗的勞動者,而大學生由于缺乏工作經驗而遭到勞動力市場的排斥,這是大學生初次就業率低的主要原因。據調研顯示,在大學生就業中,與當代大學生同樣經歷過“考證熱”洗禮的用人單位,已經將各種證書作為常態下必須考察的因素,這些證書在選拔時并不會給學生加分,而實踐能力則成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重要指標。因此,畢業生若想在初次就業中占有優勢,就必須滿足用人單位“零適應期”的要求,因此,如何變革各普通本科院校原有傳統培養思想與模式,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打破就業“零適應期”的瓶頸,使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為適應崗位需要的人才,已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的應對措施
并在此基礎上調整原有傳統的教育培養理念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固化的培養模式,確立地方本科院校全新的以破解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瓶頸為前提的培養理念,建構起普適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以“充分就業”為導向的學校理論培養模式,各類社會實踐機制為保障的實踐培養機制。通過與之相關的培養及實踐活動,探索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方法。
(一)以破解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瓶頸為前提的培養理念的確立
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中應以“充分就業”為基本培養理念導向。
這就需要各普通本科院校應當對就業市場情況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斷,合理確定招生計劃,并按照就業崗位需求,合理確定培養計劃和任務,并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作出合理調整。
在培養模式的確定上,首先把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培養的根本所在,要求所有學生將之作為基本指標保質保量的掌握和實現。通過夯實學生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完全具備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能力。并在此基礎之上,針對不同學生的素質能力與興趣愛好進行個性化的培養。其目的在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創業素質的提高;對部分科研能力和科研潛質較好的學生可在培養有意識的進行學術能力的訓練和科研思維的養成,實現素質培養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為了打破原有的僵化培養體制,地方本科院校應根據專業特點的不同,采用必修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和實踐能力培養模塊相結合的方式。同時突出強化實踐培養,通過加大實踐培養的課時量、為學生多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
學校培養與社會用人實踐有一定的脫軌性,這也是學生就業“零適應期”瓶頸的關鍵因素。為此,地方本科院校應建立各種實踐能力實踐實習的實踐保障機制,將學生的實踐活動與將來的就業更為實行無縫對接,設置是由學生直接頂崗實習。所以地方本科院校應借助于本校和社會資源建立起鞏固實踐實習基地。當然以校企合作、校企聯合辦學的方式是一種比較好的實現學生實踐實習的方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能力培養的具體實施路徑
在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能力培養的具體實施路徑方面應注重以下幾點:各普通本科院校依據自身情況提出衡量畢業生就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要求公正客觀,具有科學性和說服力;地方本科院校學生要積極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結合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與就業形勢作出合理的、可行的方案;高等院校構建以“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的學習成長型互動網絡平臺,其“立體”的培養模式,有望進一步破解就業市場“求職難”的困境,該平臺創新性地以互聯網為媒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對黑龍江高等院校畢業學生個人就業能力的持續性、系統性的培養。(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
本文為黑龍江省高等院校教改工程項目《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背景下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問題研究》(項目編號:JG2014010874)和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零適應期”的瓶頸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BC121304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曾智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探索與思考,改革與開放,2011年11月
[2] 張秀珍.對應用型本科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改革與開放,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