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摘 要:文化道德困境是當代道德困境的主要表現,其來源于對本國文化的不自信。在當前歷史時期,似有愈演愈烈之勢頭,給各種各樣的低俗文化以可乘之機,得以在當今的文化舞臺上群魔亂舞,這加劇了文化道德困境的程度,要破解文化道德困境,必須從研究文化道德困境的表現入手,找到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關鍵詞:文化道德困境;社會德困境;道德危機
在當代道德困境中,文化困境是突出表現。當代的文化困境歸根結底是文化選擇難題,造成文化選擇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因為如此,才要科學分析文化道德困境的表現,找出解決它的對策,只有這樣才能擺脫社會道德困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文化道德困境的表現
(一)文化產品的導向性迷失
當前的文化產品呈現出了定位和導向性迷失的狀況。眾所周知,文化產品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它是政治發展狀況的風向標。正因為如此,要掌握文化領導權,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但是,各地在文化建設上卻失去了導向性,打開電視、電腦,撲面而來的是各種西方的文化作品,電視娛樂節目更加庸俗化,特別是各地方電視臺,各種花樣繁多的選秀節目造成了極大地精神污染。不僅如此,各地主導的文化建設熱衷于建“假古董”,各種古城的重建,不僅造成了極大地資金浪費,而且使文化建設缺乏時代精神。在這些假古董建設熱潮中,各地花樣繁多的主題文化園、風情園紛紛興起,造成了社會出現了文化復古主義的逆流,不利于時代精神的構建。這必然會使人陷入一種深深的疑惑當中,當代有時代性的文化產品么?當代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因此,文化產品導向性的迷失容易導致民眾思想混亂,不利于國家未來的穩定。
(二)民族文化認同出現危機
在全球化競爭中,沒有什么比文化認同的喪失更可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二次西學東漸,但是這也帶來了對民族優秀文化認同的缺失以及泛西方化的興起。這在文藝創作中體現的最為深刻。特別是小說、詩歌的創作成了民族文化消解的重災區,國內對于西方的思潮研究多,對本民族文學傳統研究少;寫作過程中運用西方話語權時候多,能夠引用本國詩詞的少。特別是當前的文藝工作者,能寫出西方的十四行詩,卻不曉得古體詩詞如何寫。名為文明開化、實為自我消解;名為創新,實為數典忘祖。就現實看,這恰恰是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造成的,西方的觀念、文化產品、生活方式在年輕人當中頗有市場,但是中國的優秀傳統卻被年輕人淡忘。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必然導致本民族優秀文化被遺忘、被忽視,更談不上繼承與發展,這必然消解了中國文化的話語權,最終被歷史的發展所淘汰。
(三)文化產業受到沖擊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掌握文化的話語權,關鍵在于文化的強勢;落后國家之所以被發達國家驅使,歸根結底是文化的落后。當前我國之所以在文化選擇上出現了困境,就是因為文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在文化產業發展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這體現在當前在文化產業過程中,國內文化企業力量薄弱,特別是沒有國際影響力的傳媒巨頭。國內推出的文化產品制作水平不高,在同發達國家的市場競爭中無法突出優勢。以動漫產業為例,目前在國內,美國、日本動漫產品大行其道,但是國產動畫片卻少之又少。目前,國內發行最好的兒童讀物是迪士尼公司的《米老鼠》,國內暫時沒有與之抗衡的兒童出版物。在傳媒領域,各種外國進口的電影、電視劇充斥各電視臺,年輕人都在追韓劇,都在爭相觀看《太陽的后裔》,國產電視劇卻難以推出優秀的能夠打動觀眾的作品。這些都是文化選擇難題,一方面我們為了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促進文化產業化發展,但是由于創新不高,又讓人難以對本國文化產品做出選擇,這就造成了文化選擇難題,長此以往,文化繁榮難以實現,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必然會發生動搖。
二、消除文化困境的對策
能否走出文化困境,事關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能夠鞏固,社會發展能否持續進行,關系到能夠抵御得了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因此,要擺脫文化困境,必須采取一系列對策,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擺脫文化選擇困境指明了方向。要實現文化繁榮,必須把愛國融入到文化作品當中;為了弘揚社會正能量,必須做到誠信;敬業是文化工作者的基本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文化本來就是要弘揚公平、正義的主題。所以,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到文化產業發展當中、寫進文藝作品當中、融匯到文化發展的理念當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藝工作者的行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突出它對于社會思潮的引領地位,使中國文化發展擺脫選擇難題,使民族文化、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
(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建設
目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面臨著沖擊與挑戰,推進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鞏固和加強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各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我們要立足國情、立足當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推進理論創新。加強對當代西方思潮的研究、分析、鑒別和吸收工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方針,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各種思潮,積極吸收借鑒那些科學的、對我有用的成果,克服和抵制錯誤思潮的影響和腐蝕,不斷健全我們對西方文化的消化機制,增強消化能力。用創新的理念改進意識形態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整合主流意識形態、學術和大眾文化各種話語系統,整合理論資源,提高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力、創新力,使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領時代潮流。
(三)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對外開放工作
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擴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加強對國外確有新思想、新觀點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引進工作,有計劃地多引進世界學術名著。加強引進的計劃性和規范性,絕不能放任自流,隨意引進。加強對引進書籍的出版管理,嚴禁有政治問題的文章及書籍公開出版,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在引進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同時,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推向世界,擴大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上的影響。
(四)加強對思想理論領域傾向性問題的調研和引導工作
加強對社會思潮及其表現形式的研究,隨時掌握動態和傾向,對于錯誤的思想政治觀點、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和攻擊,進行積極的、堅決的斗爭。加強對報刊理論文章、學術著作、刊物的閱評,及時掌握社科理論界的思想狀態和研究熱點。針對當前往上興起的各種雜音和噪音,必須予以堅決的抵制和斗爭。有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散布一些有害言論、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嚴肅宣傳工作紀律,嚴厲打擊各種有害言論的傳播,對于一些以研究為名行散布反社會主義之實的行為,必須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特別是宣傳部門要加強研討會、講座、論壇的管理,防止其宣傳內容發生異化。建立嚴格的審批、定期檢查制度。加強高校“兩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材建設,嚴禁違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美化西方、貶損中國的錯誤觀點通過教材、課堂、講壇傳播。
總之,對于當代西方思潮,既要分析地博采眾長,又要抵制其消極或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要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汲取合理的外來文化成果,在“綜合創新”中,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和社會主義文化。(作者單位: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