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友仁
摘 要:中國商業銀行需要把握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機遇,發揮整體優勢、規模優勢、科技優勢,加快境外機構布局,本文對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基礎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引導效應理論、內部化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風險規避等經濟理論,進行綜述來研究銀行的國際化經營問題,為商業銀行國際化進行有效的借鑒與指示。
關鍵詞:商業銀行;人民幣國際化;走出去戰略;文獻綜述
伴隨著企業“走出去”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務需求,中國商業銀行把握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機遇,發揮整體優勢、規模優勢、科技優勢,加快境外機構布局;結合東道國的市場特點,拓寬業務領域,推動其本土化進程;逐步進行結構調整,確立境外機構可持續發展模式;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不斷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
中國應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逐步發展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能為銀行監管部門提供更為準確和有效的理論工具。中國商業銀行基于效率結果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投入和產出效率和技術進步效率。揭示國際化經營效率的理論基礎,能為銀監會和人民銀行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并有助于其制定有效和針對性的監管政策。
自2007年以來,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歐美部分跨國銀行紛紛收縮了在海外的投資,一大批銀行經營困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增速加快。特別是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截止2015年底,中國銀行海外機構資產規模較上年末增長26.15%,擁有23家分行,17家控股子銀行和4家代表處。工商銀行海外機構資產規模較上年增長64.7%,境外設立了16家分行,1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處。建設銀行海外機構資產規模較上年增長67.74%,境外設立了9家分行,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處。中國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是提高銀行國際化經營效率,以效率促效益,從而總體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效率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積極的實踐意義。
一、比較優勢和區位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指在生產上一個國家的兩種商品與其他國家相比處于相對劣勢,但兩國之間仍然存在互利互惠的貿易基礎。一個國家效率處于相對劣勢應該以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處于相對劣勢的產品。Aliber et.al(1976)認為各國銀行進行國際化發展主要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由于銀行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造成不同國家銀行間的存款和貸款利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從而各國銀行逐步開展國際化經營和發展。同時他還用Q比率分析得出,資金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不同國家銀行的比較優勢,因此也影響了銀行利用資金擴大市場份額的能力。
部分學者考慮到各國不同的市場和競爭條件,逐步從比較優勢理論引申出了區位優勢理論。區位優勢理論是指銀行國際化投資所在的東道國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在管理體制、市場存貸款利差、稅收政策等方面所給予外資銀行的各種優惠。或者由于跨國銀行的母國的經營環境低于東道國,跨國銀行從而可以增加其利潤,進而擴大跨國銀行產生的吸引力。主要包括稅收優惠、存貸款利息差、市場容量、監管環境和其他優勢(Goldberg,1981;Decchioli,1983)。
二、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研究某個特定產業部門組織結構特征的理論和影響特定部門資源使用效益的理論,探究各個產業部門之間競爭的組織結構形式以及產業內的競爭關系趨于合理化的方法。Aliber(1976)研究得出在研究銀行跨國經營現象方面,比較優勢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是相輔相成的,形成一體的。各國間不同的競爭地位引起各國銀行間存貸款利差之間的差異。Grubles(1977)提出銀行功能的三分類理論。根據銀行業務獨有的性質,三分類理論將銀行國際化功能主要分為:跨國零售業務銀行、跨國服務業務銀行和跨國批發業務銀行。理論分別分析了三種類型銀行海外擴張的目的和相對優勢,回答了在與東道國銀行的競爭中跨國銀行如何獲取比較優勢的難題。三分類理論按照業務性質和功能進行劃分了銀行國際化經營和發展,為銀行的國際化理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三、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源自科斯的企業理論和區位理論,Buckley et.al(1976)指出跨國銀行根據各國金融市場不完善性的特點和財務保密等特殊金融業務的需要,通過增設遍布全球靈活性的分支機構,從而將外部全球化大市場轉化為一個銀行內部化的市場,以降低銀行自身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風險。
Rugman將Buckley和Casson提出的內部化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延伸和發展,并將其引用到銀行國際化分析中。國際市場上由于存在市場之間的不完善性和差異性等特點,從而導致國際市場上內部化獲得的收益將大大高于國內市場。銀行在國際間實現市場內部化的過程就是國際化的過程。認為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企業內部化超越國界的過程,跨國公司就是在將其資源在國際范圍內進行內部轉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按照Rugman的分析,來自同一國家的銀行在某一特定外國市場上擁有同樣的國際化機會,但內部化理論不能回答為什么同一國家的銀行國際化程度不同。而且如果僅僅是因為某一特定金融市場存在不完善性,也不足以促使銀行在此市場上建立分行或附屬機構。所以內部化理論也不能很好解釋國際化銀行選擇某一特定市場開展國際化經營的理由。
四、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Dunning(1989)了內部化理論、區位理論等成果,提出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吸收。Gray(1981)運用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解釋商業銀行國際化行為,研究認為一國企業之所以能跨國經營,關鍵在于擁有區位優勢、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核心內容包括:區位優勢是指東道國所擁有的,企業無法支配區位優勢,只能適應并利用這一優勢。區位優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東道國的政治制度、國家政策和基礎設施的優勢;二是東道國不可移動的要素稟賦所產生的優勢。所有權優勢是指企業規模經濟效應優勢和來自無形資產所產生的壟斷優勢。內部化優勢是指在企業內部,企業運用所有權優勢,用來降低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和優勢。
在吸納了區位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和內部化理論中有用的觀點和內容,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綜合系統地解釋了與在國內市場經營相比,在海外市場更有優勢的原因。同時也分析了銀行如何利用區位優勢、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然而,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并沒有說明內部化目標,也沒能探究所有權特定優勢的重要性。
五、引導效應理論
“引導效應”理論得出銀行跨國戰略是由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所引致的,理論主要分為貿易引導型和投資引導型理論。
Aliber(1984)提出貿易引導型理論,認為配合本國的國際貿易是銀行國際化經營的主要動機。銀行為了提高本國企業的出口競爭能力,在主要的貿易合作國設立經營的分支機構,從而促進銀行貿易結算和支付等相關業務更加快捷和方便地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也支持這一假說(Goldberg et.al,1981)。
投資引導型理論又被稱為“追隨領導”理論。投資引導理論是指為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后續服務是銀行國際化的動機。即對外直接投資的逐步擴大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壯大導致了銀行國際化的發展。Kindleberger(1953),Levine(1996)進一步分析了投資引導理論,發現銀行國際化發展能相應地刺激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
六、規避風險假說
Tobin和Markowitz用數學模型的方法建立規避風險的理論,即國際間接資本流動理論。理論得出在資產組合中變動不完全正相關的不同資產的收益率,資產多樣化能有效地降低相同收益率下的非系統性風險。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銀行能比地區性銀行獲得更多的資產組合。因此得出銀行開展國際化經營會有效降低銀行風險,從而提高凈收益。近年來,部分學者進一步研究得出跨國銀行的資產分布在不同國家,能有效地規避國別等風險,確保收益的相對穩定性。國際化資產選擇的國別先導戰略收益高于行業先導戰略的結論,即有力地支持了資產國際化可以規避風險的理論(Heston et.al,1995)。
現階段,發展中國家進行國際化經營方面的主要研究有: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和發展水平理論。Cantwell和Tolentino在20世紀90年代初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國際化經營的案例,提出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得出發展中國家國際化經營受其內生技術創新能力和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縱觀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化經營發展之路總結為以下幾步:第一步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縱向一體化生產活動,第二步是以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的橫向一體化生產活動,最后一步是積極尋求進入高科技領域的生產開發活動。同時在地理分布上,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投資方向一般沿著周邊臨近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的路線進行,所以易受“心理距離”影響。
綜上理論,其分析范式是以壟斷優勢為核心,研究問題一般以發達國家的視角,將銀行利用其現有優勢進行國際化的過程。對發展中國家國際化經營的研究較少。根據以上理論分析,發展中國家銀行應該順應產業梯度轉移,對發展層次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例如非洲或者南美洲,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然而現實中,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卻呈現出與理論完全相反的趨勢,并且很難用利潤最大化的動機來解釋這種趨勢。
七、海外經營機構效率的理論
銀行效率是銀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學者逐步開始研究商業銀行的前沿效率(包括四個效率:成本效率、技術效率、利潤效率和X-效率)。國外學者對銀行海外經營效率的研究主要是站在東道國的立場上,分析外國銀行經營機構與國內銀行效率的差異。Berger et al.(2000)認為,由于跨國銀行具有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跨國銀行的運行效率在發展中國家具有相對優勢。而在發達國家,除了美國大部分的外資銀行運行效率與東道國銀行沒有顯著差異。Chantapong et al.(2005)對比分析了泰國國內銀行和外國銀行經營機構的效率。研究得出由于更多的外商參與收購,會提高銀行業的競爭壓力,同時國內銀行通過財務重組,能提高國內銀行的成本效率,從而有利于銀行客戶。Sensarma(2006)比較了印度國有銀行、私人銀行和外國銀行經營機構的效率。在整個對比期,所有銀行都提高了效率和生產率。但與國有銀行和國內私人銀行相比,外資銀行表現最差。Thi et al.(2008)討論了不同的設立方式對外國銀行經營機構效率的影響。探討了三個轉型經濟國家——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波蘭外資銀行進入的具體模式,即直接投資與兼并和收購。研究發現并購在效率方面超過直接投資,但并購的銀行和國內銀行之間沒有明顯的成本效益區別。Sturm(2009)主要分析了在澳大利亞的跨國銀行經營機構之間效率差異的原因。研究發現增加東道國的效率的主要方法是追隨客戶。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增加降低了東道國澳大利亞的效率和母銀行的優勢,例如銀行規模、信用評級、利潤以及母國金融業的發展。Berger et al.(2009)對比分析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國銀行經營機構的效率。研究結果表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效率是最低的,最有效的是外資銀行。擁有少數外國所有權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20世紀90年代以前,學者普遍以發達國家的視角,運用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具體包括比較優勢理論、引導效應理論、內部化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風險規避等經濟理論)來研究銀行的國際化經營問題,認為銀行國際化應主要解決投資目的、投資流向和投資決策三方面的問題,上述為其主要觀點,可以為商業銀行國際化進行有效的借鑒與指示。(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1] 曾儉華:《國際化經營對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1年1期。
[2] 張邯明、田高良:《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財貿經濟》2006年7期。
[3] 張紅軍:《跨國銀行海外經營動因研究—基于中國市場的實證分析》,《金融論壇》2009年4期。
[4] 張健平:《中國銀行業廣義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研究》,《經濟研究》2010年8期。
[5] 趙永樂、王均坦:《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因素及其能力模型的解釋結果》,《金融研究》2008年3期。
[6] 周天蕓、王澤高:《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的影響因素研究》,《海南金融》2009年8期。
[7] 趙偉:《國際化提高銀行效率的“動車組”》,《中國外匯》2009年11期。
[8] 朱正罡:《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戰略》,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
[9] 莊乾志:《銀行國際化:環境、組織與中國對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0] 莊乾志:《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1] Berger,Allen N.and DeYoung,Robert,“Problem Loans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
[12] Goldberg Lawrenee G.and Anthony Saunders,The Growth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Foreign in the U.S:A Note: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6(3),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