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煩
摘 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區域,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點區域,也是貴州省黔中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研究綜述出發,分析了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現狀,發現了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最終提出了探索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對策建議,為黔東南州農業經濟、城鎮化和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村城鎮化;互動發展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東南州)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區域,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點區域,也是貴州省黔中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研究綜述出發,分析了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現狀,發現了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最終提出了探索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研究綜述
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之間的關系研究一直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的熱點問題,辜勝阻(1991)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一書中最早對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彼此之間的發展存在互動的關系。石憶邵、顧萌菁(2001)分析了農業產業化與自下而上城市化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農村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共生模式,通過共生模式的發展推進農村城市化與農業產業化協調聯動發展。沈維鳳、吳立新(2002)從認識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條件入手,分析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要從政策、科學規劃農村小城鎮、統籌部署農業產業化、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向農村小城鎮集中等方面協調發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孫久文、閆昊生(2015)比較了城鎮化與產業化的國際模式,指出我國城鎮化與產業化協同發展的狀況與問題,提出從產業體系、城鎮體系、產業結構的協調、產業創新的發展推動二者協調發展。從上述文獻中看出,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之間存在相互的依存關系,因此要將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結合起來發展,共同促進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二、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發展現狀
2014年黔東南州農業總產值124.55億元,同比增長6.8%,在生產總值當中占比達到17.75%。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業有效灌溉面積不斷擴大,從2013年的13.67萬公頃增長到2014年的14.93萬公頃,增幅達到9.2%,農業機械總動力從2013年的275.94萬千瓦增長到2014年的290.1萬千瓦,增幅5.1%。主要農產品產量不斷得到提升,糧食作物產量從2013年的110.03萬噸增長到2014年的118.77萬噸,增幅達到7.9%,油料產量增加了8.5%,棉花增加了16.7%,增幅最大,麻類、糖料、蔬菜、瓜類都有所增長。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黔東南州農業園區達到32個,其中省級重點園區6個;
省級龍頭企業增加到34家,新增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6家;新增農民合作社43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998家;2014年黔東南州有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98個,同比增長11.9%。
2014年黔東南州城鎮化率為35%,同比增長2%,比2010年城鎮化率高8.6個百分比,比貴州省低5.01個百分比,比全國低19.77個百分比。城鎮化基礎建設不斷完善,主要包括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增加、綠化覆蓋面積增加;2014年黔東南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9萬元,同比增長10.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61萬元,同比增長14.7%。農業總產值、農業產業化水平與農村城鎮化水平幾乎是同步增長。
三、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1.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缺乏
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缺乏,一方面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政府和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能力不足。據統計,黔東南州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處于自發的狀態,機構不健全,沒有章程,得不到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持,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商行等支農主力銀行由于信用環境、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加之對農業產業化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品牌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成果轉化、市場開拓、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等各方面投入不足,延緩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2.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
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是制約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大瓶頸,2014年黔東南州省級龍頭企業增加到34家,新增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6家,沒有國家級龍頭企業。由于黔東南州是典型的貴州喀斯特地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布零散,大部分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弱,經營規模小,很難形成集群發展的趨勢,加之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經營水平不高,技術創新不足,產品品種單一,加工程度不深,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不高,嚴重影響了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僅198個,與貴州省其他州市相差甚遠。
3.農產品精深加工度不夠,產業鏈條較短
目前黔東南州主要農產品雖然都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但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產業鏈條整體偏短,精深加工程度不夠,農業產業化經營效益不高,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附加值不高。據統計,發達國家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重為1:3,而黔東南州的比值為10:1.2,農產品加工增值少。根據調查黔東南州的種植業中有72%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產業鏈處于產銷層次上,養殖業中有82%的專業合作組織的產業鏈處于產銷層次上,這說明黔東南州大部分農民還在出售初級農產品,他們從整個農業產業收益中獲得的收益還十分有限。
(二)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1.農村城鎮化缺乏科學的規劃與管理
一方面,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布局,幾乎全是鄉鎮根據各自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制定和實施,且很多規劃落地實施難。2014年黔東南州共有196個鄉鎮,如何整體規劃和布局這些鄉鎮實施城鎮化發展已成為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另一方面,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發展忽視了小城鎮特別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鎮與縣市城市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難以形成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城鎮體系。當前在黔東南州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特色城鎮,比如:黎平肇興、凱里下司、劍河岑松鎮、從江下江鎮、丹寨興仁鎮、雷山丹江鎮、榕江忠誠鎮,但特色城鎮布局分散,難以形成城鎮群,凝聚成為發展合力。最后,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存在城鎮空間擴張粗放式、無序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現象。黔東南農業城鎮財政收入普遍較低,在國道、省道、高速公路的建設和規劃過程中沒有話語權,難以實現城鎮有序的擴張,與此同時,黔東南州綠地和公共設施用地比例偏低,城鎮布局凌亂,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等都緩解了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步伐。
2.農村城鎮化缺乏產業支撐
農業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是城鎮化發展的動力,然而在黔東南州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產業支撐匱乏的問題。2014年黔東南州農業總值為124.55億元,僅占一二三產業產值的17.6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形成了中藥材、茶葉等特色輕工產業,綠色有機蔬菜、彌猴桃、油茶、藍莓等現代高效農業,但是黔東南州的工業基礎薄弱,產品附加值不高,規模經濟效應不強,聚集效應不大,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農村城鎮化進程。
四、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對策
(一)以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
利用黔東南州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橫向、縱向關聯效應,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推進農村城鎮化的凝聚力,帶動農村城鎮化發展。以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具體他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繼續推進黔東南州現代化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強化現有省級、州級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引入規模以上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駐,配備服務園區農技人員,強化服務園區從業人員培訓,推進園區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以園區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而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2.做大做強黔東南州龍頭企業,為農村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強化省級、州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擴大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探索龍頭企業精深加工深度,延長農業產業化發展鏈條,增加農業生產附加值,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3.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強化農村城鎮化產業支撐。推動錫利貢米、丹寨硒精米、鋅硒米、從江沙田柚、岑鞏文旦柚、雷公山楊梅、雷公山銀球茶、清明茶油茶、麻江藍莓等特色種植業規?;?、產業化發展;推動從江香豬、黑毛豬、三穗麻鴨、天柱螺鴨等特色養殖業規?;a業化發展。4.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化合作組織,科學制定專業化組織的規章制度,通過組織的建立強化農民在市場中的地位,通過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在農村聚集,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
(二)以農村城鎮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方面,科學構建“一核兩極、三軸三區”的城鎮空間體系(一核:是以凱里市為核心;兩極:黎洛、鎮遠為新的增長極;三軸:東部、南部及北部三條城鎮發展軸;三區:三個次區域分區),強化城鎮空間體系與鄉村居民點體系{中心村級(含農村新型社區)、基層村級和其他居民點3個層級,其中中心村級(含農村新型社區)、基層村級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主要載體,并以此引導農村居民點集中建設}的連接與融合,形成城鎮化體系的聚集、輻射效應,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三大功能,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第一,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加工功能,利用城鎮化形成的農業龍頭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初、精、深加工,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二,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流通功能,以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業轉移人口轉變為農產品消費者,擴大農產品消費市場,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第三,充分發揮農村城鎮化的服務功能,通過城鎮為周邊農村提供專業化生產服務,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作者單位:凱里學院科研處)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籌經費項目“黔東南州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4ZC168;凱里學院重點扶持學科-應用經濟學建設項目成果(KLXY-11)。
參考文獻:
[1] 辜勝阻.農村城鎮化是西部重大戰略工程[J].經濟界,2000(6).
[2] 沈維鳳,吳立新.論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J].求索,2002(5).
[3] 徐清照.論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的同步推進[J].東岳論叢,2003(2).
[4] 張貞,曾令秋.促進農業產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N].人民日報,2014-8-26(7).
[5] 沈山.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協同發展模式及區域發展策略[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4(5).
[6] 2014年黔東南州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