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中

【摘要】 目的 探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胃癌部位和類型的關系。方法 120例胃癌患者, 根據內鏡所見, 對其胃癌部位和類型進行診斷。用ABpH2.5-PAS及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區別腸型和彌漫型胃癌。用Ag-NOR嗜銀染色法檢查胃癌及癌旁黏膜胃鏡活標本Hp感染情況。結果 胃癌組織內無Hp的存在。胃體癌癌旁黏膜Hp感染率高于賁門癌(P<0.05)。Hp在各型胃癌旁黏膜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腸型和彌漫型胃癌黏膜Hp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活動性和慢性非活動性胃炎患者Hp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Hp是胃癌發生中的重要始動因子。
【關鍵詞】 幽門螺桿菌;胃癌;染色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23
幽門螺桿菌感染目前呈全球性分布, 其與某些上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和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1], 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和胃癌的發生也有緊密聯系,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重要的一類致病因子之一[2]。本研究探討了Hp感染與胃癌部位和類型的關系, 以本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調查分析, 以期明確Hp感染與胃癌部位和類型的關系,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在2014年1~12月來本院治療的患者中, 隨機選取120例患者, 這些患者自身情況都各不相同, 并且這些患者都是胃癌。男68例, 女52例。患者年齡49~63歲, 平均年齡(56.00±2.52)歲, 且均未進行過Hp治療。
1. 2 方法 對所有入選患者開展胃鏡檢查, 從胃癌潰瘍邊緣非壞死區、隆起部位、胃癌旁黏膜等部位分別取材3塊 , 之后按常規方法行石蠟包埋, 連續切片(共3張, 均厚4 μm, 一張做HE染色, 一張做ABpH2.5-PAS黏液組織化學染色, 一張則做Ag-NOR嗜銀染色)。胃癌的胃鏡分類分為Ⅰ~Ⅳ型(其中Ⅰ型為息肉型, Ⅱ型為潰瘍非浸潤型, Ⅲ型為潰瘍浸潤型, Ⅳ型為彌漫浸潤型)。組織學分型參照相關標準分為腸型胃癌和彌漫型胃癌, 癌旁黏膜炎癥則依據文獻所載標準[3]分為慢性活動性和慢性非活動性胃炎。并對慢性胃炎中的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分別記錄。
1. 3 Hp陽性判定方法[4] 切片做Ag-NOR染色時Hp在其上被染成黑色則為陽性。油鏡下觀察顯示胃小凹部和胃黏膜表皮上層等處存在黑色的S狀、海鷗狀、圓點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0例患者中慢性萎縮性胃炎70例, 腸上皮化生71例。賁門癌37例, 胃體癌83例。患者癌組織未見Hp, 可見較多癌旁黏膜, 部分呈散在分布, 部分則呈聚集性分布。胃體癌癌旁黏膜Hp檢出率66.27%(55/83)高于賁門癌45.95%(17/37)(P<0.05)。癌旁黏膜Hp陽性率:四種分型比較, 腸型與彌漫型腸癌比較, 慢性活動性胃炎和慢性非活動性胃炎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Hp與胃癌的發生密切有關, 但針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結果, 截至目前仍缺乏Hp致癌的相關證據。應用Ag-NOR嗜銀染色法檢查胃癌及癌旁黏膜胃鏡活標本Hp感染情況此前未見文獻報道[5]。本研究發現Ag-NOR嗜銀染色法能良好的顯示Hp在胃部黏膜上皮的分布情況, 胃體癌癌旁黏膜Hp檢出率高于賁門癌(P<0.05)。Hp在各型胃癌旁黏膜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Hp對胃部形態學特點無明顯影響, 且并非引發惡性潰瘍等疾病的主要因素。Hp對腸型和彌漫型胃癌的關系至今仍有爭論, 并沒有確切的證據和文獻明確給出Hp與這二者的關系。慢性活動性和慢性非活動性胃炎患者Hp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顯示, 患者癌組織中均未見Hp, 可見較多癌旁黏膜, 部分呈散在分布, 部分則呈聚集性分布, 但至今無確切文獻表明Hp感染與胃癌部位和類型的關系。
綜上所述, Hp是胃癌發生中的重要始動因子。
參考文獻
[1] 王小玲, 杜美林, 村上和成,等. 東亞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的關系. 臨床薈萃, 2014, 29(3):291-294.
[2] 楊喜珍. 38例多胃癌患者臨床治療結果分析.臨床醫學, 2011, 24(1):60.
[3] 趙琳麗, 彭鐵立, 甘伙燁,等.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及胃黏膜疾病的相關分析. 中國醫學工程, 2013(4):9-10.
[4] 劉艷紅, 王霞, 王愛華. Ag-NOR嗜銀染色法在胃癌檢測中的應用.中國胃癌保健, 2013, 23(9):1266-1268.
[5] 陳珊, 傅正英.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分化程度的相關性.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9(15):1187-1189.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