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燁萍
【摘要】 目的 分析黃芪建中湯加減對胃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 82例胃潰瘍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41例。對照組采用阿莫西林、奧美拉唑、甲硝唑三聯(lián)療法, 實驗組應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結果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舌象及脈象改變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應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胃潰瘍具有臨床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 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胃潰瘍;黃芪建中湯加減;復發(fā)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137
胃潰瘍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 具有反復發(fā)作、病情遷延的特點, 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尋求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對控制病情、促進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擇本院82例胃潰瘍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對比奧美拉唑為主的三聯(lián)療法與黃芪建中湯加減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門診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胃潰瘍確診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胃脘痛脾胃虛寒型診斷[1]。均經胃鏡檢查確診為胃潰瘍, 胃黏膜活檢幽門螺桿菌(Hp)陽性。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精神疾病者、嚴重腎肝功能障礙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1例。實驗組男24例, 女17例;年齡25~56歲, 平均年齡(41.26±5.42)歲;病程3個月~3年, 平均病程(1.31±0.37)年;
其中, 胃底部潰瘍11例, 胃竇部潰瘍26例, 胃體部潰瘍4例。對照組男25例, 女16例;年齡24~58歲, 平均年齡(41.38±5.67)歲;病程4個月~4年, 平均病程(1.35±0.41)年;其中, 胃底部潰瘍12例, 胃竇部潰瘍24例, 胃體部潰瘍5例。兩組患者病程、年齡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應用三聯(lián)療法:阿莫西林1.0 g, 2次/d;奧美拉唑20 mg, 2次/d;甲硝唑0.4 g, 2次/d。治療10 d后奧美拉唑用量改為:20 mg, 1次/d, 繼續(xù)治療4周, 停用其余藥。
實驗組應用黃芪建中湯加減。組方:炙黃芪30 g、桂枝10 g、炒白芍15 g、炙甘草6 g、飴糖30 g , 大棗3枚, 生姜3片。反酸甚者, 去飴糖, 加煅瓦楞子20 g、烏賊骨15 g;噯腐吞酸者, 加吳茱萸及黃連各6 g;腹脹甚者, 加厚樸10 g、炒枳殼10 g;疼痛甚者, 加徐長卿15 g, 延胡索12 g;大便溏泄者, 加炒白術12 g, 炒扁豆15 g。1劑/d , 水煎分2次溫服。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38 d的治療。停藥4周后復查胃鏡及Hp檢查。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①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 為依據制定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自覺體征及癥狀完全消失;鏡檢可見潰瘍面形成瘢痕或者完全消失, 局部無水腫、充血現象;有效:患者自覺體征及癥狀顯著改善;鏡檢可見潰瘍面縮小>70.00%;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②治療后,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6個月, 比較復發(fā)率情況。③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舌脈變化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經過1個月的臨床治療, 實驗組35例痊愈, 4例有效, 2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5.12%(39/41);對照組29例痊愈, 4例有效, 8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80.49%(33/41);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100, P=0.043<0.05)。
2. 2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治療過程中, 實驗組患者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1例惡心嘔吐, 1例頭暈、1例頭痛、1例腹痛,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76%(4/41);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205, P=0.040<0.05)。
2. 3 兩組復發(fā)率對比 隨訪期間, 實驗組1例復發(fā), 復發(fā)率為2.44%(1/41);對照組6例復發(fā), 復發(fā)率為14.63%(6/41);實驗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χ2=3.905, P=0.048<0.05)。
2. 4 兩組舌脈情況對比 治療后, 實驗組舌象改善38例, 有效率92.68%, 脈象改善39例, 有效率95.12%;對照組舌象改善25例, 有效率60.98%, 脈象改善28例, 有效率68.29%。實驗組舌象及脈象改變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3 討論
胃潰瘍屬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病。臨床上, 多采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 其中, 以阿莫西林、奧美拉唑、甲硝唑三聯(lián)療法最為常見。然而, 隨著西醫(yī)三聯(lián)療法的廣泛應用, 具有耐藥性的患者越來越多, 嚴重影響其臨床療效;加之, 三聯(lián)療法雖可不同程度緩解患者病情, 但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較高, 安全性及遠期療效均不甚理想。近年來, 中醫(yī)藥因其標本兼治、復發(fā)率低、安全性高、療效好等優(yōu)點, 逐漸受到越來越多醫(yī)患的青睞。
胃潰瘍屬中醫(yī)“嘈雜”、“泛酸”、“胃脘痛”等范疇。該病的病機為[3]: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脾胃本虛、外邪侵襲等因素致使脾胃受損、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胃虛寒、脈絡失衡, 從而致病。因此, 該病治則為健脾溫胃、和中止痛。黃芪建中湯源自《金匱要略》, 方中黃芪、飴糖為君藥, 黃芪具有益氣健脾、升陽補氣、去腐生肌之效, 飴糖具有補虛、緩急、止痛之效;桂枝、白芍為臣藥, 白芍滋陰補虛, 桂枝溫助中陽, 二者合用具有化生氣血、調和陰陽之效;生姜、大棗為佐藥, 大棗味甘、生姜味辛, 二者合用具有調和營衛(wèi), 益胃健脾之效;炙甘草為使, 調和諸藥。諸藥合用, 攻補兼施、標本兼治, 共奏建中益氣、化生氣血之效。此外, 根據患者臨床證候, 進行辨證加減用藥是辨證論治的重要體現, 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實驗組應用黃芪建中湯加減, 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結果與相關報道一致[3, 4]。
綜上所述, 應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胃潰瘍具有臨床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2:9-10.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151-155.
[3] 馬利.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胃潰瘍80例臨床效果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5):1000.
[4] 馮青青, 周虎, 樊拖迎.加味黃芪建中湯抗大鼠乙酸胃潰瘍的作用.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1, 39(5):818-820.
[收稿日期: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