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敬
在中國股市因春節休市的時候,歐美市場出現罕見股債雙向大跌。其中以德意志銀行為代表的歐洲銀行業CoCo債下跌最為顯眼。這個為金融危機而設計出的資本工具是否會再次導致金融危機?這對中國銀行業來說是否也預示著風險即將到來呢?
德銀“CoCo債”大幅下跌
想要回答以上的問題,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CoCo債。CoCo債是應急可轉債(Contingent Convertibles)的簡稱。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被設計推出,目的是在銀行陷入危機的時候,通過債轉股或債券本金誠記來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補充流動性。當銀行發生危機而資本金不足時,可以停止支付債券利息,甚至讓債券誠記或者轉化為普通股分擔損失。后來巴塞爾協議III對于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的要求刺激了歐洲銀行CoCo債的發行。隨著全球進入貨幣寬松通道,溢出的流動性在全球范圍內追逐高收益資產,金融機構杠桿率升高,作為高風險債券的CoCo債券的發行規模也大幅增加。
而這次CoCo債下跌最多的德意志銀行是德國乃至歐洲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目前該銀行有17.5億歐元應急可轉債。但是隨著2015年三季度以來,德意志銀行等歐洲銀行的盈利狀況惡化,市場對銀行部門的債券和股票的估值已經迅速下降。自2月初德銀公布2015年大幅虧損68億歐元,市場就開始擔憂德銀可能無法按時足額償付,質疑不僅使得德意志銀行股價持續大跌近40%,并帶來了全球范圍的CoCo債拋售以及歐洲銀行業全面大跌。
中資銀行優先股較為安全
“歐洲的CoCo債,與中資銀行發行的優先股,雖然叫不同的名字,但本質上是一回事,都是銀行補充一級資本的工具。”摩根大通執行董事謝桐介紹說。CoCo債或優先股其特點有二,一是屬于永續債,二是當銀行面臨問題,達到觸發條件時,會自動轉成銀行的普通股或者在利息支付方面可能面臨取消。其實在發行優先股方面,與歐洲銀行的CoCo債相比,中資銀行毫不遜色。2014年10月,中國銀行的65億美元優先股發行成功,緊隨其后,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以及建設銀行分別發行了57億美元、24.5億美元及30.5億美元境外優先股。所有優先股大受歡迎,均獲得數倍的超額認購倍數。Bloomberg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市場“CoCo債”未償金額總規模為2763億美元,其中,中資銀行的未償金額為647億美元,全球市場占比達23.4%。盡管如此,投資者也不必過于擔心。謝桐指出,“中資銀行優先股的觸發轉股的條件,要求核心資本充足率降到5.125%或以下。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中行、工行、交行、建行四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分別為10.71%、12.41%、12.73%及10.97%,遠高于轉股觸發條件的5.125%。所以說,與CoCo債類似的二級資本債和商業銀行優先股目前仍較安全。”此外也有分析指出,中資銀行的優先股與CoCo債比起來更偏股,在報表上計入所有者權益而非負債。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達5.125%的觸發條件時只能強制轉股,“雖說這種情況下銀行股票本身也不值錢了”,但比CoCo債的自動誠記條款則顯得更為溫和。
另外,從目前優先股的發行情況來看,仍有繼續增加的趨勢。根據銀監會2012年對于商業銀行資本管理的要求,至2018年底,系繞眭重要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需分別達到8.5%、9.5%和11.5%,非系繞眭重要銀行需分別達到7.5%、8.5%和10.5%。2016年1月初,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已先后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合計規模98億元。此外,中信、華夏、平安、民生、交通等各家銀行業也紛紛推出優先股發行預案。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銀行業不良率繼續攀高的背景下,未來銀行將繼續通過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債市利率也在不斷往下走,銀行也有動力發行優先股。今年的發行量有可能超過去年。長遠來看,總的發行規模有可能達到萬億規模。
銀行債券類產品釋放紅利
反觀德銀CoCo債下跌,雖然不會像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影響廣泛而深遠,但是暴露了歐洲銀行業虛弱的基本面。華爾街日報認為,目前的銀行并未達到2008年危機的風險,但在很多方面來看,情況比2008年還要糟糕——整個歐洲銀行業的風險在于長期盈利能力的缺失,而歐洲央行早已彈盡糧絕,無力扭轉這一局勢。同樣,中資銀行也面臨這一問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諸多行業產能過剩情況持續惡化,造成銀行業資產質量大幅下降,并導致中國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持續升高。同時,金融市場化的推進令銀行的盈利能力持續受壓。以推行利率自由化為例,它會在信貸損失之外給銀行的盈利模式帶來額外的壓力,2015年銀行業的凈息差因此收窄約20個基點。所以銀行的盈利問題迫在眉睫,發行優先股、發展互聯網金融以及搶占移動支付市場等舉措勢在必行也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更好的分享到銀行業債券紅利,畢竟進入雙贏的局面,正是回歸市場本質規律的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