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10)
淺談廣州舊城中心區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建設構思
張強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10)
隨著現代城市發展建設的快速推進,機動車存有量不斷攀升,交通擁堵、汽車空氣污染等問題日益普遍。舊城中心區人口密集,道路空間有限,是城市交通擁堵及汽車空氣污染的重災區。非機動車作為城市綠色交通工具,對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系統,落實國家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戰略大有可為。通過對城市非機動車系統發展歷史的回顧,檢討目前舊城中心區交通存在的問題,參考國內外成功案例,提出在道路空間有限的條件下,完善提升現有非機動車交通系統的方案構思。其成果可供同行參考。
城市道路;非機動車系統;交通改善
廣州城市建設發展迅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工具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非機動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之一,其交通系統的發展建設亦隨城市經濟的發展而發生巨大的變化。目前,城市交通擁堵,汽車空氣污染等問題日益普遍,非機動車作為綠色交通工具,對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系統,落實國家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戰略大有可為。舊城中心區人口密集,道路寬度有限,如何利用現有道路空間,建設完善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增大綠色出行比例,進而引導減少機動車數量,達到減少交通擁堵,減輕污染,節能減排目的,是現代城市道路設計所面臨的挑戰。
非機動車在我國作為交通工具使用歷史悠久。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初城市汽車保有量稀少,而非機動車作為城市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為城市道路主要使用對象(見圖1)。80年代末,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廣州確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全面提高城市居民收入,采用以美國式小汽車使用為主導的土地利用形態和交通策略,新建及改建道路逐步取消非機動車專用空間,使得慢行交通逐漸小眾化、休閑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自行車出行條件的惡化,促使非機動車保有量迅速減少。時至今日,廣州非機動車交通出行已徹底衰落。

圖1 非機動車曾為廣州城市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實景
廣州城市歷史悠久,舊城中心建筑群落密集,人口眾多,受歷史影響,區域路網布局難以大規模調整,故現狀區域人口密度與道路承受能力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
隨著城市開發的快速拓展,區域內居民跨區域固定出行比例甚高、出行方式的選擇欠佳、出行時間集中于上下班高峰時段(見圖2)。舊城中心區內的交通出行存在高峰時段方向性疏導欠缺、道路等級劃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以及公共交通換乘不便等問題。

圖2 目前廣州高峰時段交通擁堵之實景
鑒于現狀有限的道路資源,如何合理分配使用區域道路,提高交通服務水平及效率已成為廣州交通改造提升,減輕城市擁堵的首要問題。
綜觀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慢行交通—即以步行、自行車交通為主體的出行形式,遭遇了至少兩種典型的大際遇。一種是以美國式小汽車使用為主導的土地利用形態和交通策略,使得慢行交通逐漸小眾化、休閑化。另一種是以丹麥、德國和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從上世紀50年代起積極鼓勵和保護慢行街區,成長到今天大力推廣無車城鎮(car-free tow ns),讓慢行交通和汽車交通勢均力敵,甚至是配合著公共交通,產生更具吸引力的大趨勢。
對于一個交通系統而言,任何一個完善的、有生命力的,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的交通系統,都必須是一個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的多模式系統。在人口高密度城市以小汽車使用為主導的土地利用形態和交通策略目前帶來眾多社會交通問題。由小汽車主導的社會交通體系向多種交通方式相配合的社會交通體系發展已成為人口高密度城市交通發展的一大趨勢。
3.1 紐約
以美國紐約市為例,其作為美國最大、最擁擠的城市,亦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型都會區所在,因此該市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于市中心曼哈頓內或五大區之間,經常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干道及重要的連外橋梁,出現交通阻塞的情形。
為解決交通擁堵,紐約于2007年開始設立自行車專用道;于2009年頒布New York Street Design Manual,對城市街道類型進行了重新定義,分別為一般街道(General Street)、大道(Boulevard)、慢速街道(Slow Stree)、公交街道(Transit Street)及步行街道(Pedestrain-Only Street)等五種類別。在不拓寬原有道路寬度的條件下,在原有道路機動車道的基礎上劃分出自行車專用道(見圖3)。

圖3 紐約的自行車專用道之實景
自行車專用道設立初期,引起了部分機動車司機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變窄的機動車道會造成更嚴重的交通擁堵。然而自行車專用道設立的幾年來,數據報告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在擁有自行車專用道的街區,交通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時還帶來了一系列連帶好處:行人及騎行者受傷率大大降低、更便捷地約束騎行者與機動車。
街道的重新分類并建立自行車專用道對緩解當地交通堵塞產生了積極影響。紐約市政府將加大對該項目的投入,繼續改善交通現狀。
3.2 杭州
以國內杭州市為例,其大力發展城區慢行交通系統,以各種軟硬結構措施分隔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構建非機動車專用通行空間。同時依托城區公共交通系統大力打造區域公共自行車系統,打造公共交通與自行車換乘(B+R)及停車換乘(P+R)組合交通模式,延伸公交服務,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機動性和可達性,吸引小汽車出行者改變出行方式,節約道路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緩解“出行難”問題(見圖4、圖5)。

圖4 杭州公共自行車之實景

圖5 杭州打造公共交通與自行車換乘模式之實景
通過近幾年的慢性交通系統及公共交通系統的不斷建設完善,為居民和游客出行提供便捷舒適安全的慢行交通環境,同時有效地降低城市交通擁堵及汽車尾氣污染。
隨著廣州城區的不斷擴大,跨區交通比例的快速增長,非機動車受其先天條件的局限,無法滿足大規模跨區中遠程交通需求。但作為短距離個人出行工具具有靈活、便捷、環保等明顯優勢。
依據過往研究成果表明,單位面積及時間內,小型汽車搭載運輸效率最低。大運量公共交通如地鐵、BRT、新型有軌電車、環保公交等的大力建設發展,將有效地提升道路使用效率,緩解區域人口密度與道路承受能力之間存在的矛盾。隨著政府大力建設的公共交通系統的日益完善,為市區范圍內居民跨區中遠程交通出行提供良好便利。但公共交通系統受用地、投資等條件局限,公交站點到居民出行目的地之間存在一定的短距離交通空白,目前主要通過步行解決,效率低下、舒適程度較低。
故非機動車系統的建設應著眼于廣州舊城中心區內短距離交通的拓展應用,并與公共交通系統相結合以形成互補。通過增強非機動車系統,配合公共交通,進而減少區域小型汽車數量,提升區域道路交通服務效率。提倡在區域內實施短距離非機動車系統空間的拓展、中距離微循環公交系統的構建,以及長距離干道交通網絡與軌道交通相結合的出行方式的完善,從而實現有效緩解廣州舊城中心區交通出行的問題。
綜上所述,廣州舊城中心城區非機動車交通系統的主要功能應定位為:
(1)作為公共交通的有益補充,服務短距離生活出行;(2)作為其他公共交通的接駁交通工具,接駁長距離公交出行,服務公共交通薄弱地區;(3)作為休閑、健身的工具,提供休閑健身新方式,倡導健康城市生活。
5.1 規劃層面
在廣州舊城中心區域現有布局的基礎上,以街區為單位,重新對街區用途進行細化劃分,具體可劃分為商務中心區、商業核心區、主要居住區等;同時整合區域現狀路網,不再以單純的交通量為依據將道路等級劃分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而是從道路實際服務功能出發,結合街區內部交通服務需求、街區間交通聯絡需求、跨區域交通服務需求,強調以人為本的道路服務狀態,對現有道路等級及種類進行重新劃分,具體可劃分為快速街道、一般街道、慢行街道、公交街道及步行專用道等(見圖6)。
將考慮街區用途的三大屬性和道路的交通功能的五種分類相組合,視不同的組合類別,賦予不同的道路使用者(行人、公共交通、非機動車及機動車)不同的路權比例。進而構建舊城中心區內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的道路步行網絡、公共交通網絡、非機動車系統網絡及機動車網絡。
機動車通過快速街道實現遠程跨區域交通,利用一般道路抵達目標街區,進入就近停車設施,通過步行或非機動車騎行抵達出行目的地。
中、長距離交通出行人群大部分通過地鐵、BRT及公交汽車等大運力交通工具,實現跨區域或跨街區中遠程交通抵達出行目標街區,再通過慢行街道,以及步行專用道,通過步行或非機動車騎行抵達目的地或實現不同公共交通系統之間的換乘。
短距離交通出行人群則通過慢行街道及步行專用道,步行或非機動車騎行抵達出行目的地。
5.2 具體實施層面
在不擴寬現有道路紅線的前提下,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各級道路的不同道路使用者空間的重新改造劃分,以實現各類交通系統的構建。
快速街道上視具體空間分布,主要布置車行道及少量的人行道,弱化非機動車通行空間。
一般街道主要布置車行道及較大數量的人行道,視具體空間寬裕程度,可酌情設置少量非機動車道,于一般街道與慢行街道交叉口注重設置非機動車停放設施(見圖7)。
慢速街道則壓縮車行道空間,機動車可采用單向行駛,強化非機動車通行空間,并在空間允許的情況下,設置機非隔離,以及非機動車道與步行空間的分隔措施(見圖8)。間,并確保公交車輛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硬性隔離。

圖8 慢速街道的街景
步行專用道則結合街區景觀及沿線建筑出行需求,營造具有地區特色的街道景觀,打造舒適、美觀的都市名片。
公交街道則作為區域公交運行主通道,限制非公交車輛的通行,在保證公交行駛空間的基礎上,強化站點的設置,增大人行及非機動車通行空
既有舊城中心區交通問題是目前人口高密度城市發展的難題之一,其關鍵在于有限的道路資源與高密度人口出行需求之間的矛盾。在現有道路的基礎上,提升既有城區道路交通服務水平,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是解決矛盾的主要思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建立并完善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打造公共交通與自行車換乘(B+R)及停車換乘(P+R)組合交通模式,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便利性和可達性,鼓勵群眾公交出行,限制并迫使小汽車出行者改變出行方式,能有效地提高道路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緩解舊城中心區交通擁堵問題。
U491.2+25
B
1009-7716(2016)05-0034-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5.010
2016-02-19
張強(1976-),男,廣東東莞人,高級工程師,從事市政路橋工程設計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