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凱


[摘要]知識共享與團隊創造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保障,信息傳遞是知識共享與團隊創造力的必要條件。文章通過分析知識共享時信息傳遞模型,得出傳統信息傳遞模式具有過于專業化以及信息損失過多的不足。通過分析快速原型的特點,得出快速原型具有促進、加速知識共享、提高團隊創造力的作用。最后,結合實例進行了論證。
[關鍵詞]快速原型 知識共享 團隊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118-02
知識創新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當原有市場出現衰退、新技術迅速發展、競爭對手成倍增長等現象時,企業要獲得產品的成功上市以及較大的市場占有率,則必須具有持續、快速發展的創造力,但是對于企業來說,這種創造力并不是一個人或者是幾個人可以辦到的,而是基于整個團隊知識創新、知識共享基礎上的團隊創造力。
知識創新并不是對客觀對象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而是要發掘團隊中每個人頭腦中的想法和靈感,也就是使用各種激發創造力的技法來激發員工的創造性思維,并使之完善的過程。對于知識創新來說,一般起源于個體員工的創造性思維,然后經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傳達,在所有員工之間形成知識的共享,再經進一步激發與完善,最終達到全體員工得知識共享和團隊整體的創造力。
快速成型技術RP(Rapid Prototyping)能方便、快速地將設計師的創意轉化為功能對象或產品實物。其最初的意圖是使CAD幾何圖形具象化。該技術經過發展后,逐漸應用在產品設計的應用中。它具有快速、精確、可視、可摸、任意曲面造型、承載設計者創意的所有信息等特點,使得它在新產品開發時在知識共享以及提高團隊創造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知識共享時信息的傳遞模型
一般來說,新產品開發時知識的創新總是來源于個體,這種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屬于隱性知識的內容,要形成整個產品設計開發團隊的內容共享,則必須使這種知識成為明顯的知識,并通過有效的客觀環境使之在整個團隊之間進行發散,從而實現知識的共享,這是提高團隊創造力的第一個階段。其次,團隊的成員將這種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再次形成員工個體的內在知識,這是提高團隊創造力的第二個階段。員工個體通過創造性思維方法形成新的知識,并通過一定的媒介使之在整個團隊中形成新知識的共享與發散。通過這種方式的不斷進行錘煉,從而形成團隊成員之間的持續性的知識共享,最終提高整個團隊的創造力。
(一)知識共享時信息的傳遞模型及要素
新產品的信息傳遞模式同其他信息的傳遞一樣,都遵循著信息的基本傳遞模式。信息的傳遞是實現新產品開發團隊知識共享并達到提高團隊創造力的基礎,其整個傳遞過程遵循如圖1的模式。
由圖1可見,要實現信息的共享必須要經過三個步驟:信息的編碼過程、信息的傳遞過程以及信息的解碼過程;六個要素:發信人、收信人、符號、規則、信文以及信道。信息的傳達過程往往以信道(媒介)為中介,在它的兩端包含了彼此不同、卻又相輔相成的過程:發信端發信人的編碼過程、收信人端收信人的解碼過程。
所謂編碼過程就是發信人借助符號這一載體,根據符號規則將抽象信息轉化為可感可知的信文的過程。解碼過程就是收信人將通過信道所獲得的信文進行重建的過程。發信人一般處于信息傳遞的始端、是信息的編輯者,收信人處于信息傳遞的末端、是信息的接受者、重建者,符號是信息的載體、具有可加工、可感知的特點,編碼規則是所有符號編碼規則的總和,信文是指所有要傳達信息的總和,信道是信息傳達的媒介。
(二)知識共享時信息傳遞的缺陷
知識分為顯形知識與隱性知識,存在于員工頭腦中的知識屬于隱性知識的范疇,所以要實現知識的共享,就必須利用一定的媒介將其以顯性的方式傳達出來。由信息傳遞的模式可見,收信人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才可以得到信文,然后再通過固定的規則進行解碼,重新組建信文才可以了解發信人的意圖。這也就形成了信息傳遞的以下特點:
1.信息傳遞的專業性。信息傳遞的專業性要求發信人與收信人必須嚴格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進行編碼與解碼,同時也要求發信人與收信人具有很高的專業水平,否則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將淪為空話。但是由于新產品開發人員來自不同的領域,對于自身以外的領域不是很熟悉,常常會導致新產品開發團隊成員之間交流的障礙、影響到知識傳播和知識共享的普及性。
2.信息的損失。由圖1可見,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由于“噪音”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最終傳遞到收信人手中的信息有所損失。在信息傳達過程中造成信息損失、甚至失真的原因有兩條:第一,信道中所存在的“噪聲”引起信息的損失;第二,發信人與收信人使用了不同的編碼規則。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的損失量,隨所采用的媒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快速原型促進了知識共享與團隊創造力
企業想要獲得產品的成功,則必須擁有持續的創新與創造能力,而這種創新與創造力又和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緊密相連。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發現,在知識共享時由于信道中噪音的存在,使得團隊成員之間不可能實現“零噪音”的信息傳遞,再加上傳達媒介的專業化以及團隊成員之間知識的差異性,使得知識共享不可能在所有團隊成員之間都完美實現,進而影響到整體團隊的創造力。
快速原型是由CAD模型直接、快速制造而成的三維實體。由于快速原型具有三維立體、可視、任意角度觀測等特點,使得它在新產品開發團隊成員之間進行關于新產品創意、概念的知識共享,有效地降低了信息傳遞時的專業化程度。在新產品開發時,往往由于開發團隊成員之間專業知識的差異,使得他們之間不可能進行知識的共享,再加上由于快速原型是三維的實體造型,具有不分環境、對象的直觀性,它們有效地降低了產品創意、產品概念信息傳遞時的專業化程度。
三、快速原型增強團隊創造力、促進知識共享
如今企業的競爭不僅是知識的競爭,同時也是時間的競爭,誰的產品越早進入市場,就越具有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可能性??焖僭驮诩铀僦R共享以及提高團隊創造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快速原型加速了信息的傳遞速度
新產品開發的實質,實際上是知識創新的過程。快速原型能夠迅速將設計構思者的創意實體化,并使之在開發團隊的所有成員之間進行信息的傳遞以及知識的共享,不僅為提高團隊整體的創造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也為新產品早日上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二)快速原型加速了知識的循環速度
新產品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經過許多次的迭代過程。而每次迭代是在上一次的基礎上,對新產品創意、概念所做出的補充與完善,每一次迭代都需要所有開發成員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再激發、信息的互動以及關于新產品創意、概念的再次知識共享。快速原型具有使產品創意的所有信息的快速實體化功能,以及信息普及性,加速了新產品創意的迭代速度以及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頻率。
四、案例分析
如下是一款電子戒毒產品。經過市場的調研,我們發現青少年吸毒人數占吸毒人數總量的75%,而且重復吸毒率很高。而現階段通過專門戒毒場所進行的強制戒毒十分受限,而自愿戒毒又缺乏完備的治療措施。為了更好地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從這些市場調研的問題出發,希望能有一個新的產品,尋找新的、有針對性的、科學合理的戒毒方式。
我們發現,戒毒的青少年有很強的自尊、想戒毒但不希望有人知道自己吸毒,于是我們將產品定位于“針對青少年的電子戒毒產品”。產品應該滿足戒毒這一主要需求、同時要在大眾場合隱藏這一方面,并且要符合青少年的特點,再加上MP3等附加的娛樂功能。在這些調研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經頭腦風暴法獲得創造性思維激發,并經快速原型使之實體化,得到如圖2所示的創意。
在創意構思時主要考慮到操作的方便性,如操作面板設置,指示燈傳達的語義以及其布置等。造型以直線為主,主色調采用棕綠色,MP3的輔助功能如圖2。經集體討論以及專家評審,以及市場調研發現:直方造型過于死板、僵硬、體積過大,不能表達此產品的親和力的需求;直白化的棕綠色不能體現出活潑這一主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創意的第一次改良、完善,其結果如圖3??s小了產品的體積,改變了產品的造型,整個造型以曲面為主、強調了產品的親和力。
第二次的改良設計是通過多學科小組法進行創造性思維再激發而得出:7號電池存在可能電量不足的問題;同時采用市場現有MP3產品整裝件,能降低產品的開發成本。所以將此創意進一步完善成如圖4所示。
第三次改良設計則通過集思廣益法獲得創意:整體造型缺乏整體感、區部結構不合理。再一次的創意激發與完善,將造型改變為:保持電池盒的棱線分割和整個形體的曲面過渡,由零部件的再次改變對外形整體產生影響,如圖5。
第四次改良設計是通過征詢專家意見而得出:打開式電池蓋不利于產品脫模;MP3功能增加了產品的開發成本。所以對創意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如圖6。將電池蓋打開方式改為平推式;并舍棄了MP3這一娛樂功能。
每一種產品在開發期間都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由于開發團隊個體成員知識的不足,使得某一個成員不可能解決遇到的所有問題。同時由于其他成員專業知識的差異,會使得成員之間進行知識的相互碰撞、相互補充,從而解決所遇到的所有問題。但前提是團隊成員之間必須實現知識的共享。
五、小結
團隊成員之間的信息傳遞是知識共享的必要保障。但是在新產品開發時,由于創意傳達往往使用了專業化的符號,加上信息傳遞時信道中噪音的存在,使得團隊成員之間很難實現知識的共享。由于快速原型具有快捷、準確、可任意角度觀測、承載創意的所有信息以及實體化三維造型等特點,所以具有降低信息傳遞時的專業化水平、減少信道中的“噪音”、加速知識傳遞與循環的速度的作用,從而促進、加速了知識共享的速度,提高了團隊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孫平,王誼.產品創新[M].西南財經出版社,1998.
[2]劉瑩,艾紅.創新設計思維與技法[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許彧青.創造性思維與新產品開發[J].科技與管理,2001(02):29-30.
[4]楊德林,陳耀剛.關于新產品創意的若干問題分析[J].2003(05):58-59.
[5]張憲榮.設計符號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