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雄 李蘇舒 郭棟偉

[摘要]目的 探討降鈣素原(PCT)水平在呼吸危重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中的預測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79例呼吸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檢測PCT水平,將PCT≥0.5ug/L患者設為研究組,將PCT<0.5ug/L患者設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健康狀況、疾病嚴重程度、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預后。結果研究組患者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MODS發生率(34.38%)及病死率(21.88%)顯著高于對照組MODS發生率(6.38%)、病死率(4.2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結論 降鈣素原可預測呼吸危重癥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及MODS發生情況,可作為臨床中早期預測呼吸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敏感指標。
[關鍵詞]呼吸危重癥;降鈣素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為臨床中常見急危重癥,病死率較高,多繼發于創傷、感染、急診大手術、大面積燒傷等。呼吸危重癥患者可導致肺功能衰竭,同時可繼發心、腎等多器官功能障礙,臨床中早期預防并積極治療對降低MODS發生率,提高療效,保障患者生命極為關鍵。降鈣素原(PCT)為臨床中反映全身炎癥敏感指標,在MODS患者中檢測往往呈陽性,為探究其在呼吸危重癥患者中對MODs的預測價值,筆者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9例呼吸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檢測PCT水平,將PCT≥0.5ug/L患者歸為研究組(32例),PCT<0.5ug/L患者歸為對照組(47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43-82歲,平均(62.7±6.4)歲;原發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肺部感染10例,急性肺損傷4例,肺栓塞3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15例;年齡44-81歲,平均(62.5±6.2)歲;原發病:COPD 28例,肺部感染13例,急性肺損傷4例,肺栓塞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在醫師告知下了解本次研究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24 h內抽取靜脈血送檢驗科檢測PCT水平.待結果回報后根據PCT水平將患者分為研究組(PCT≥0.5ug/L)和對照組(PCT<0.5ug/L),兩組患者均積極進行原發病和對癥治療。記錄兩組患者心率、體溫、呼吸頻率、血壓、動脈血氣、尿常規、腎功能、肝功能、血常規、電解質等相關指標,采用MarshaH標準計算器評分、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Ⅱ(APACHEⅡ)評定兩組患者MODS相關程度和疾病嚴重程度.得分越高表示越嚴重。同時對兩組患者隨訪至治療結束,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MODS發生率及死亡或好轉出院治療轉歸。
1.2.2 PCT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靜脈血送檢驗科,選用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儀,采用電化學免疫熒光檢測方法檢測PCT水平,試劑為羅氏PCT電化學發光試劑盒,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包分析,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采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轉歸采用率表示,并用x2檢驗,檢驗水準:a=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MODS發生情況及治療轉歸比較 研究組患者MODS發生率(34.38%)及病死率(21.88%)顯著高于對照組MODS發生率(6.38%)、病死率(4.2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2。
3.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較多,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肺炎、COPD急性發作均為呼吸危重癥,是引起MODS發生的危險因素。臨床研究指出,呼吸危重癥患者發生MODS其病死率顯著提高。臨床中針對呼吸危重癥患者應在治療原發病和對癥治療的同時,積極預防MODS發生,以改善患者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PCT為降鈣素前體,為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物質,由甲狀腺髓質C細胞合成并分泌,正常人機體PCT水平維持較低且穩定狀態,但出現炎癥反應時可升高。研究表明,真菌、細菌、寄生蟲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膿毒癥,可導致機體肝臟中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腸道及肺組織中神經細胞、淋巴細胞等合成并分泌PCT,從而引起血液中PCT水平升高,且其升高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呈相關性。有學者對肺功能衰竭患者進行研究發現PCT水平越高患者預后越差,表明PCT水平對預測呼吸系統疾病有重要價值,但臨床中針對PCT在呼吸危重癥患者對MODS發病預測研究的報道較少。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Mam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P<0.001)。Marshall評分反映MODS和病死相關性,APACHEⅡ評分為判定疾病嚴重程度常用的臨床評定指標,研究組患者Mamhall評分和APACHEⅡ評分顯著升高,提示病情較對照組嚴重,表明呼吸危重癥PCT水平升高患者疾病較嚴重,且治療時間較長。另有學者研究指出,呼吸危重癥患者PCT水平為0-2ug/L時,隨著PCT水平升高,Mamhall評分和APACHEⅡ評分隨之增高.當PCT>10 ug/L時患者可出現嚴重缺氧、休克、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等,極易發生MODS。本次研究同時對兩組患者預后進行比較,研究組患者MODS發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表明PCT可有效判定呼吸危重癥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MODS發生的敏感指標。
綜上所述,呼吸危重癥患者病情重且變化快,臨床中檢測PCT水平可有效預測MODS發生,判定疾病嚴重程度,可作為臨床早期判定患者預后和MODS發生的有效指標。
曾志雄 李蘇舒 郭棟偉

[摘要]目的 探討降鈣素原(PCT)水平在呼吸危重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中的預測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79例呼吸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檢測PCT水平,將PCT≥0.5ug/L患者設為研究組,將PCT<0.5ug/L患者設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健康狀況、疾病嚴重程度、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預后。結果研究組患者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MODS發生率(34.38%)及病死率(21.88%)顯著高于對照組MODS發生率(6.38%)、病死率(4.2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結論 降鈣素原可預測呼吸危重癥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及MODS發生情況,可作為臨床中早期預測呼吸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敏感指標。
[關鍵詞]呼吸危重癥;降鈣素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為臨床中常見急危重癥,病死率較高,多繼發于創傷、感染、急診大手術、大面積燒傷等。呼吸危重癥患者可導致肺功能衰竭,同時可繼發心、腎等多器官功能障礙,臨床中早期預防并積極治療對降低MODS發生率,提高療效,保障患者生命極為關鍵。降鈣素原(PCT)為臨床中反映全身炎癥敏感指標,在MODS患者中檢測往往呈陽性,為探究其在呼吸危重癥患者中對MODs的預測價值,筆者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9例呼吸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檢測PCT水平,將PCT≥0.5ug/L患者歸為研究組(32例),PCT<0.5ug/L患者歸為對照組(47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43-82歲,平均(62.7±6.4)歲;原發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肺部感染10例,急性肺損傷4例,肺栓塞3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15例;年齡44-81歲,平均(62.5±6.2)歲;原發病:COPD 28例,肺部感染13例,急性肺損傷4例,肺栓塞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在醫師告知下了解本次研究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24 h內抽取靜脈血送檢驗科檢測PCT水平.待結果回報后根據PCT水平將患者分為研究組(PCT≥0.5ug/L)和對照組(PCT<0.5ug/L),兩組患者均積極進行原發病和對癥治療。記錄兩組患者心率、體溫、呼吸頻率、血壓、動脈血氣、尿常規、腎功能、肝功能、血常規、電解質等相關指標,采用MarshaH標準計算器評分、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Ⅱ(APACHEⅡ)評定兩組患者MODS相關程度和疾病嚴重程度.得分越高表示越嚴重。同時對兩組患者隨訪至治療結束,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MODS發生率及死亡或好轉出院治療轉歸。
1.2.2 PCT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靜脈血送檢驗科,選用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儀,采用電化學免疫熒光檢測方法檢測PCT水平,試劑為羅氏PCT電化學發光試劑盒,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包分析,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采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轉歸采用率表示,并用x2檢驗,檢驗水準:a=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Mars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MODS發生情況及治療轉歸比較 研究組患者MODS發生率(34.38%)及病死率(21.88%)顯著高于對照組MODS發生率(6.38%)、病死率(4.2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見表2。
3.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較多,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肺炎、COPD急性發作均為呼吸危重癥,是引起MODS發生的危險因素。臨床研究指出,呼吸危重癥患者發生MODS其病死率顯著提高。臨床中針對呼吸危重癥患者應在治療原發病和對癥治療的同時,積極預防MODS發生,以改善患者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PCT為降鈣素前體,為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物質,由甲狀腺髓質C細胞合成并分泌,正常人機體PCT水平維持較低且穩定狀態,但出現炎癥反應時可升高。研究表明,真菌、細菌、寄生蟲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膿毒癥,可導致機體肝臟中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腸道及肺組織中神經細胞、淋巴細胞等合成并分泌PCT,從而引起血液中PCT水平升高,且其升高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呈相關性。有學者對肺功能衰竭患者進行研究發現PCT水平越高患者預后越差,表明PCT水平對預測呼吸系統疾病有重要價值,但臨床中針對PCT在呼吸危重癥患者對MODS發病預測研究的報道較少。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Mamhall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P<0.001)。Marshall評分反映MODS和病死相關性,APACHEⅡ評分為判定疾病嚴重程度常用的臨床評定指標,研究組患者Mamhall評分和APACHEⅡ評分顯著升高,提示病情較對照組嚴重,表明呼吸危重癥PCT水平升高患者疾病較嚴重,且治療時間較長。另有學者研究指出,呼吸危重癥患者PCT水平為0-2ug/L時,隨著PCT水平升高,Mamhall評分和APACHEⅡ評分隨之增高.當PCT>10 ug/L時患者可出現嚴重缺氧、休克、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等,極易發生MODS。本次研究同時對兩組患者預后進行比較,研究組患者MODS發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表明PCT可有效判定呼吸危重癥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MODS發生的敏感指標。
綜上所述,呼吸危重癥患者病情重且變化快,臨床中檢測PCT水平可有效預測MODS發生,判定疾病嚴重程度,可作為臨床早期判定患者預后和MODS發生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