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德
15年前,我應邀到成都畫院講學,并為田旭中院長寫過《論田旭中的美學思想及其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發表在《成都美術》2001年5月25日,又載入《田旭中書法作品集》(四川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
多年不見,今又相逢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他送我這些年出的很多新著。士別三日,便當刮目相看。他這些新書都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其中有兩本書在文藝理論與藝術評論上頗多建樹,特別值得重視。
一本是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的《中國草書藝術史》。這是一本很厚重的著作,厚達666頁,有56萬余字,肯定是他花了許多年心血寫成的,背后有他一生的積累和研究。
這本書填補了草書史的學術空白,全面論述了從先秦至明清的草書史,有各時期的概述,草書思潮、學派、理論,重要草書家的成就和貢獻。其事必有據,結合實際,分析深刻,文筆優美,條分縷析,有很多創見。這是一本學術質量很高的優秀專著。附錄有大事年表、歷代草書墨跡概覽、主要參考文獻等。這也是作者花了長期苦功,搜集整理出來,十分寶貴。
此書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創見,更是寶貴。例如他說:“一部書法史,實質上是漢字草寫藝術的歷史,與中國漢字歷史同樣悠久。草寫是實用基礎上主要供觀賞的書寫形式,是推動漢字從實用走向藝術的重要途徑。草書反映了人類企求掌握美的規律、自由活潑、超越人生、企望不朽的生命渴求。草書反映了民間、文人有生氣、有個性的特色,不同于官方規范統一定則的書寫形式?!?/p>
對“草書直接反映書家精神自由的程度”,作者有精彩生動的絕妙比喻。他說,正步如“立正”,草篆、草隸、章草是“稍息”,行楷是“慢行”,行書是“小步走”,行草是“大步走”,草行是“連走帶跑”,小草是“快跑”,大草就是“狂奔”。
此書詳論各代重要草書家個性特色、獨特貢獻、理論建樹,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創見。例如其對唐代草書家兼理論家孫過庭所撰《書譜》提出了獨特的見解,認為《書譜》只是孫氏的理論著述的概論和大綱,并非是孫氏理論的全部;只是由于孫氏因病過早去世而未能實現自己的宏愿。
田旭中另一本很重要的書是人民日報出版社于2005年12月出版的《藝海揚波》。這本書貌不驚人,有217頁,17萬余字,拿起來并不厚重;但我認為其學術質量很重,理論水平很高。它并不只是反映藝海的一些波瀾,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論,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此書第一部分評價了四十位老、中、青三代畫家的繪畫藝術。第二部分評價了十幾位書法家的書法藝術。首先,作者對這么多老、中、青書畫家深知真切,評論中肯,鞭辟入里,切合實際,又充滿關切熱愛之情,說明他擔任成都畫院院長是十分稱職的,而且把這關切和鼓勵畫家創造優秀成績的工作(包括評價)視作當然應該的職責,這就更可寶貴。
我們說他在此書中還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導意義的重要理論,是有依據的。例如,在評周華君的藝術與人生時,他提出了“以追光攝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概括出中國藝術的最后理論和最高成就,從而提出了追求“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這個重大問題,說這是道、儒、禪的共同之處;說到藝術不只是模寫“自然物象”,而是“創造一個對象等號”(馬克思語),是懷揣理想,尋求以最美好的意象和形式在溝通人與自然,使人與自然都有了新的生命,并塑造出新的自然和人美。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藝術精神。有此精神,可畫山水、人物、花鳥、翎毛,即物深致,廣攝四旁,可以飛魚躍,生氣流行,也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卻又有勾魂攝魄的力量。(可參見該書第12—14頁)這說得多么好,多么深刻,概要而又廣大浩蕩??!
不僅如此,他對“天人合一”還有新的發揮。他在第36頁評價吳勇的水墨禪畫說,其水墨畫有情的宣泄,意的營造,其美學特征集中體現于氣韻生動;氣韻生動就是“天人合一”的產物,就是畫家的藝術才能與人格力量高度融合的顯化。
關于“氣韻生動”和“天人合一”,歷來解說都不一。田旭中說,水墨畫首先是要元氣淋漓,元氣發膚于父母、受之于宇宙,培植于身心,故能震蕩心靈。其次是豪氣勃發,第三是才氣縱橫,以獨特才能和藝術語言詮釋宇宙與人生,創造深邃意境。最后是靈氣充溢,感悟生命,獨創抒情。沒有造作媚俗、小家子匠氣,而是大氣、靈氣。“意足不求顏色似”,重要的是抒發審美性感和理想。
作者在該書第109頁又提出,“人定勝天”和“天人合一”觀念并不對立,而是可以統一的。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定勝天,是局部、部分、暫時的,天人合一則是總體、根本、長遠的。田旭中的美學思想和視野十分廣闊深邃。他在關切和評論畫家時,也相應能提出比較獨到而深刻的思想和理論,這是值得重視的。我認為,像這些有關“天人合一”和“氣韻生動”的理論,涉及“中華美學精神”的重大問題,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我也打算另寫文章再繼續探討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我們要重視中華美學精神。全國許多專家熱烈響應,一致擁護和贊同。這也啟發我要進一步思考和研究什么是中華美學精神——這是西方美學中沒有的,要深入發掘,從而與西方美學互補共榮,以推進全人類的美學研究。
田旭中著述的藝術理論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有很多真知灼見。西方重視科學、理性、客觀、物象、創新、透視等。東方中國重視神思、想象、主觀、體驗、神韻、感悟、直覺、情結、意境、境界、生命、精神、氣象等等。中國書畫中常常強調神似,離形得似,逸筆草草,不求巧妙浮華,也不求精確形似,而有時要求野逸,不拘常法,有時要求拙稚,似乎不識法度;有時又要縱橫放肆,無法無天,逸出法度之外;可以縱情揮灑,略貌取神,快意恣趣;同時另一些書畫,也有一筆不茍,十分嚴謹的。重視水、墨色的相生相克,又相融相合,變化莫測。我們藝術家的才、膽、識自是不拘一格;加上現代藝術家在繼承、發揚中國特色時,又摻和進了西方技巧、理念,更是變化無窮,百花齊放。對此,田旭中在評論中有很豐富多樣的評論,值得深細體會和思索。
田旭中深得中華美學精神的精髓。他強調藝術家要游心騁懷,精神要高度自由,不沾滯于物,不為物所役,不束縛于名韁利鎖,要心游八極,思接千載,縱情運思,要“虛實相生”,把文、言、圖、象的“實”與“情、意、神、韻”的“虛”結合。不是只看到自己要畫、要寫的“象”,而且要體會到“象外之象”;不只寫出這個“象”的“意”和“味”,而且要傳達出“象外之外” “味外之旨”。這就要求藝術家胸懷寬廣,要游心,就是要有自由的胸襟、精神、情懷。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范疇,是書畫藝術品的“意境”和“神韻”產生的首要基石和前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田旭中作為著名書畫家不僅其書畫創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而且美學思想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是一般藝術家所不具備的。他把自己的齋號取名“游心齋”是頗有寓意的,表現了他的精神追求。
莊子說要“游心”,不是游山玩水,欣賞自然景色,而是要逍遙游,游于天地無窮,與“天人合一”的“道”契合,詩意地遨游于心靈自由的精神家園,并趨向天下大同的理想的美好世界。我們人類每天的努力就是不斷接近這個終極目標。我們當然不會要求一步登天;但是我們深信,我們世世代代的努力,都是在不斷接近這個美好目標。
不斷趨向這個美好目標,決不玄虛空幻,乃是我們游心自由精神境界的內核。它貫穿在我們一切腳踏實地的行動思想的努力中,也是貫徹在我們書畫藝術“象內”和它隱含的“象外”、“味內”和它隱含的“味外”,貫徹在我們書畫藝術家的線條、結構、用筆、用色、結字、結體、構成、筆法、章法、意境、神采、韻味、情趣、技巧、想象、創造等等之中。它是我們從事的藝術工作的根本,所以才能使我們創造的百花齊放的書畫藝術能夠使觀賞者悅耳悅目,愉情愉意,暢志暢神,提升精神境界,并且腳踏實地,努力奮斗于實現這個無限美好的理想目標。
本文把我15年前闡發田旭中的“游心騁懷”的美學思想,和我最近研究“中華美學精神”中提出的“虛實相生”“氣韻生動”“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意境”“神韻”等接通;又把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要和扎根人民、現實生活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正能量等相結合。我的研究和論述是有所發展、豐富的。這個課題很重大,我研究得還不深;但我愿意繼續努力,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幫助。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