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演員孫紅雷在央視上有一句“雷人”的廣告詞:“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故事不僅要中聽、耐聽,還要看你的故事中能“爆”出多少“料”來。如果你拾人牙慧,聽者必定寥寥;要想聽者蕓蕓,就必須“爆”出“猛料”來。為此,我們在記敘文中講故事,一定要嚼別人沒有嚼過的甘蔗。
下面,我們來談談為記敘中的故事增加新鮮感的辦法:
一、講“我的”故事,要有獨家經歷
國學大師陳寅恪給學生上第一節課,開口就開宗明義地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我們的記敘文如果能像陳大師一樣堅持“四不講”,而只講述一個“未曾有人講過的”獨家故事,必定能“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我以“歷練”為題,讓學生寫文章。有同學講了“雷火煉殿”一事,別說學生,即使是老師,也知之者甚少,而能言之者則更少,這絕對算得上是一截別人沒有嚼過的甘蔗。這篇文章的作者說:“我就是要寫一個別人寫不到的故事。別人寫人,我就寫物;別人寫動物,我就寫靜物。只有這樣,我才能讓老師看我的作文時先刮一刮眼睛。”
也許你要說,獨家故事好則好也,但它從哪里來呢?答曰:從“我的”生活中來。遴選的方法有二:一是優選法。優選的標準是:一想起這個故事來,就讓我的心“咯噔”一下,也只有那些一直讓我們“銘記在心,心動至今”的故事,才可能感動讀者。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感動不了自己的故事,就絕對感動不了讀者。二是排除法。心海中泛起一組故事,怎樣百里挑一呢?你要用一張濾網,把那些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一一過濾掉。也就是說,你不僅要想到“我”能寫什么,還要想到別人會寫什么。“我的”故事只有經過了“優選”和“排除”這兩道工序,才能確保其既具有震撼力,又具有獨創性。
二、講“他的”故事,要有獨家情節
寫“我的”故事,“優選”也好,“排除”也罷,“生殺予奪”的大權是掌握在“我”手中的,此所謂“我的地盤我做主”。但如果從“我的”經歷中遴選不出切合題旨的故事,我們就要去講“他的”故事。這個“他”可能是歷史人物,也可能是現實人物。當然,如果這個“他”是你的“獨家專訪”,那是再好不過的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他”往往都已經是“公眾人物”了,“他的”后面都有一大群“粉絲”,要想講出獨家故事,又談何容易!請稍安毋躁!“事(史)實”無法改變,但“發展軌跡”可以異路殊途;“功(業)績”無法改變,但“生成邏輯”可以見仁見智。而這“軌跡”和“邏輯”正是故事發展的“情節”。一千個作者,就會有一千雙眼睛和一千個腦袋,也就會探尋出一千種“軌跡”和“邏輯”。東方衛視的周立波爆出的“料”絕對異于鳳凰衛視的李敖的,易中天尋出的“軌跡”和“邏輯”也絕對異于閻崇年的。要知道,“猛料”固然是“獨家情節”,而你獨出機杼探究出的新“軌跡”、新“邏輯”,更是具有創新意義的“獨家情節”。
在前文所講到的“歷練”作文題訓練時,有同學寫朱可夫,朱可夫是二戰中赫赫有名的戰將,其韜略,其功勛,傳誦者甚眾。但有同學爆出了他“與德軍通信兵白刃單挑”的猛料,這個“料”與“莫斯科保衛戰”等著名戰例相比,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但正因為無人“道”而越發顯出“生猛”。而作者的更大機智是,在情節設計上,把這一猛料放到了朱可夫性格形成、發展、軍事思想突變的“拐點”上,從而畫出了一條莫斯科保衛戰決勝戰術——巷戰的獨家路線圖,這就把世人皆知的“老故事”講得讓人流出了“新口水”。
那么,獨家情節從哪里來呢?答曰:從積淀中來。我們的學子可以備辦一個活頁剪貼摘抄本,長則剪貼,短則摘抄,以此來將同一人物的立身行事之法收攏到一起,從而形成關于這個人物的素材集裝箱。這個集裝箱中,不僅要裝“熟料”,而且更要裝你的一雙慧眼尋尋覓覓到的“生料”,甚至“冷料”。這樣,你就能逐漸積攢起關于這個人物的“獨家猛料”,勾勒出關于這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的獨家路線圖”。要知道,對“公眾人物”,知其“果”者居多,而曉其“因”者甚少,而還能明其生成“基因”或“觸點”者則更少。只要你對“公眾人物”素材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你就不僅可以“優選”“排除”,而且可以游刃有余地“剪輯”“勾連”了。沒有人喜歡去嚼別人嚼過的甘蔗,你在記敘文中講述的故事要想“奪人眼球”,就必須恪守“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寫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