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璇
?
對同性戀群體的研究分析
——以新媒體為出發點
劉懿璇
隨著社會寬容尺度的增加以及文化多元化局面的逐步形成,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眾傳播新媒體的出現也為同性戀群體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和平臺。公眾對同性戀的態度正在逐漸發生著變化。本文通過新媒體對同性戀群體的影響進行研究,通過對一些同性戀交友社區,虛擬社交網絡,以及同性戀者個案分析對大眾傳播與同性戀群體的關系上進行全新的解讀與透徹的分析。
社會學家李銀河根據金西調查推算出同性戀者大約占我國人口總量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他們雖然相對稀少但絕對數量非常龐大,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卻是我國媒體的報道“禁區”。近一兩年隨著新媒體的快速擴張,同性戀這一群體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線里。“任何一種亞文化都不可能像傳統的主流文化一樣公開大量地進行傳播,都必然會有困難和壓制。恰好,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所體現的特點與非主流亞文化的傳播特征較為吻合, 現實社會環境中,處于亞文化地位的同性戀群體通過新媒體平臺更好地表達自己來爭取權利,并獲得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表1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使用比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 同性戀已經不再作為一種病態被對待。同性戀群體作為一種邊緣化的群體一種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的亞文化狀態,逐漸走向了公眾的視野,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即使不解甚至歧視仍然存在, 但相比于20世紀大部分人對其的嚴重的排斥, 人們的態度早已有了較大的改觀。傳統媒體可能對于同性戀的報道仍不能做到客觀理性的對待,但互聯網新媒體的出現成了很好的互動平臺。 隨著社會對同性戀群體的態度有很大的好轉,傳統思想在每一個同性戀者心目中也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很多人不愿意隨意公開自己的信息和資料,互聯網隱秘性恰恰能夠對他們進行信息上的保護,使他們免收傷害。有一組數字可以證明google搜索引擎中, 短時間內可以搜索到327萬個相應結果,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 僅僅0.001 秒就可以得到501萬個相應結果。雖然說僅僅數字也許不能證明現在同性戀群體已經找到了棲息地, 從基本的數據來看,同性戀群體的確在網絡新媒體中找到了一個更好的平臺。
(一)對網絡平臺的研究
近些年,同性戀群體一直處于亞文化的邊緣狀態有所改變,這主要得益于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許多同性戀者紛紛建立社區,開設自己的網站,逐漸的很多人開始關注到這一群體,也能夠以開放包容的眼光去對待他們。如“G-show”“homobook”“淡藍網”“同志論壇”“豆瓣同性戀小組”“同志吧”“愛同社區”以及一些手機APP客戶端的出現,事實上大多數網絡社區都是由同性戀群體自發組織或者自己研發的手機客戶端,同性戀群體可以通過社交平臺溝通情感,尋找自己合適的朋友,另外不屬于這個群體的人同樣也可以通過網絡社區進入到這樣的網絡空間,促進了他們對亞文化群體的正確認識,讓公眾對同性戀群體以包容開放的眼光去對待,也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出現對促進同性戀群體的社會互動的積極作用。
(二)新媒體出現對同性戀亞文化傳播的優勢
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同性戀群體可以自由地表達觀點,交流情感,并且不會受到傳統主流文化的壓制和輕視,這是新媒體出現讓同性戀群體有了一扇打開的窗。面對網絡社區中虛擬的對象,同性戀個體漸漸可以脫下偽裝的軀殼做最真實的自己,也不用擔心面臨面對面交談的尷尬和緊張,因為網絡無須信任成本,所以作為社會邊緣人群會更愿意通過社交網絡的途徑與他人交流。特別是在這樣的社區中,大家有相似的性取向和感情經歷,因此個人信息更能得到認同,彼此的交流之中,能夠發現合適的朋友,或許能夠得到內心的滿足感以及心靈的歸屬感,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打擊在網絡新媒體的平臺上也能得到宣泄。
(三)新媒體對同性戀亞文化傳播的弊端
盡管新媒體的出現對于亞文化融入傳統文化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仍然會伴隨有一系列不好的事情發生。同性戀者可能自身的心理認同得不到認可,也一直處于社會的邊緣群體,幾乎都有自卑心理。當同性戀者在互聯網的平臺與他人進行溝通交往時,由于互聯網隱秘性與開放性的特點,很多人或許高調的表露自己的性取向,或者隱瞞自己的真實信息。容易對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傷害。即使社會一直在進步,但是對于同性戀群體的亞文化邊緣狀態仍然存在。媒體很大程度上仍存在“傳媒歧視”的現象,不單單是傳統媒體。 媒體更傾向于向主流地位的受眾提供信息而忽視弱勢群體的利益, 很多媒體的偏見包括新媒體使得同性戀亞文化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媒體接近權。媒介喪失了其客觀性,對亞文化同樣不利。另外,大量同性戀網站的出現也會對主流文化有很大的侵蝕作用,同性戀群體通過社交網站找到合適的對象,進而發生關系,這也是導致近些年我國艾滋病較多的一個原因,新媒體的出現讓整個媒介大環境的管理出現了難度。網絡新媒體資源的廣泛利用也說明了同性戀群體找到了合適的棲息地,也表明了傳統媒體在對其進行報道時的失職與偏見。
(一)新媒體環境下同性戀交友軟件的發展
新媒體的出現發展推動了同性戀社交軟件的大量出
現,同性戀社交軟件的出現讓更多的同性戀群體找到了合適的伴侶,從黑暗的邊緣地位走向陽光下。新媒體是一個開放隱秘的平臺,許多網友進行溝通交流并且不會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同性戀交友軟件的出現大大推動了同性戀文化的傳播,也更加便利地促進了同性戀群體的交流。或許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內心很陰暗,沒有辦法找人傾訴,現如今社交網絡的出現為同性戀群體開放了新的平臺。選擇社交軟件這一渠道來提出疑惑,分享情感,訴說故事。畢竟作為一種亞文化想要真正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因為有虛擬的網絡社區的存在,他們終于有了可以容身的空間。
(二)同性戀的互聯網產品更主流
Zank是比較成功的同志社交軟件,其創始人凌絕頂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自己作為一個同性戀者,20多年以來,他清楚地看到了社會大眾對同性戀亞文化態度上積極的變化。這些年,同性戀群體也一直通過網絡等各種途徑參與維權活動,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將同性戀從精神病的范圍中去除,2001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也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刪除。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其中包括荷蘭、加拿大、巴西、法國等中國也將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今天,很多同性戀也漸漸的敢于承認自己的性取向,也有一部分人勇敢的出柜,而且也得到了家人朋友的支持,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社會大趨勢,他們不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也逐漸得到親情,友情的情感訴求。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的開放,新媒體上同性戀社交平臺也越來越“規模”化:在2010年我國首先出現了第一個同性戀網站,這標志著我國網絡新媒體領域對同性戀群體打開了一扇大門,同性戀個體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發表言語,尋找合適的伙伴,這些年也出現了廣受同性戀群體歡迎的手機應用,如Blued,Jackd,近些年推出的ZANK。女同推出了蕾絲網,拉拉交友網等。
對于同性戀群體的研究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做的,就像李銀河教授說:“同性戀群體是一座尚未浮出海面的冰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小角而已。”而傳播的作用卻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同性戀亞文化的發展方向,媒體必須正確引導人們看待亞文化的客觀性,給予同性戀群體使用媒介的權利,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社會的開放與寬容。
從研究的觀察和立場看,目前中國的媒體大多站在一個并不客觀的立場去看待和呈現同性戀,他們或許總是站在一個異性戀的立場,站在一個居高臨下的角度,看待本就屬于少數和弱勢的同性戀群體。如果中國媒體呈這樣態度進行媒體報道、宣傳,對同性戀群體則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國外由于社會風氣的開放以及對同性戀婚姻的合法性政策的確立,使國外媒體對同性戀群體的報道更為客觀真實,這也是中國媒體需要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2]蔡蕾,趙成旭.我國網絡媒體與同性戀亞文化傳播[J].東南傳播,2007(9).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51074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