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李明秀/國家電網管理學院
基于需求調研的領導干部培訓方案設計研究
張 楠李明秀/國家電網管理學院
【摘 要】培訓需求分析是通過收集組織及其成員現有績效的相關信息,找出現有的績效水平和理想的績效標準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發掘組織及其成員在知識、技能、態度的差距,最終為培訓活動提供依據。
【關鍵詞】需求調研;培訓方案
培訓需求分析是一種研究培訓意圖、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實施及相互關系的方法。培訓需求分析是通過收集組織及其成員現有績效的相關信息,找出現有的績效水平和理想的績效標準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發掘組織及其成員在知識、技能、態度的差距,最終為培訓活動提供依據。進行培訓需求分析,首先可以最大限度整合資源,確保用于培訓的資源被保存下來并真正用于培訓;其次從不同角度了解組織及其成員在當前和未來的需求,對于提升培訓的合理性、有效性至關重要,再次可以建立信息資料庫,為培訓后評估做準備。
本次需求調研以公司總部部門副主任及以上領導干部、公司系統各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大型重點供電企業領導班子人員為研究對象,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主要使用人類學研究的問卷調查、開小型座談會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開小型調查會的形式了解面上的問題;通過個別訪談的個案調查,了解特殊問題,以彌補問卷的不足,做到點面結合。
根據研究目的編制《公司局級領導干部培訓需求調查問卷》,采用分類數據樣本隨機抽樣,將抽樣誤差控制在5%之內,確保p=0.5,t=1.96共發放問卷280分,回收有效問卷267份,回收率95.4%。領導干部在完全自愿的條件下填寫不記名問卷,以確保被調查者盡可能真實自然的完成調查表各項內容,確保所填內容盡量接近客觀真實。
為深入挖掘領導干部的共性需求和個性需要,結合培訓的關鍵領域,問卷調查主要基于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一)培訓時間
37%的領導干部希望培訓的時間仍然維持在10天就好;31%的領導干部希望培訓時間控制在一周內;31%的領導干部希望的培訓時間為15天左右。
(二)培訓內容
1.希望的課程設置。

通過頻次統計可以看出,公司領導干部對“國內外宏觀經濟政策分析”這一專題需求最大,其次為“能源發展趨勢解讀”,再次為“企業管理先進理念介紹”。位列第四的專題是“健康與養生”,第五是“文史哲理論學習”,第六是“領導力提升”,第七是“藝術鑒賞”,第八的是“公司戰略與會議精神”;第九的是“標桿單位案例分析與研討”,位列倒數第二的專題為“企業文化宣貫于傳播”,最后一位的專題式“黨校基本理論學習”。選擇“其他”的涉及“國際形勢”“法制”“新科技新發展”如移動互聯網等專題。
2.課程重要性排序。
從專題重要性排序看,有173位領導干部(約占有效數據的73%)把“國內外宏觀經濟政策分析”這一專題放在第一位,有125位領導干部(55%)把“能源發展趨勢解讀”放在第二位,有53位領導干部(25%)把“公司戰略與會議精神解讀”放在第三位,有34位領導干部(18%)把“企業管理先進理念介紹”放在第四位,有32位領導干部(21%)把“文史哲等理論學習”放在第五位。
(三)培訓方式
1.教學方式。

通過頻次統計顯示,位列前三的教學方式分別為“課堂講授”(215次)“案例分析與研討”(166次),“學員論壇與專題交流”(67次)。位列后三的教學方式依次為“在線網絡學習”(17次),“小組討論”(38次)“行動學習”(56次)。值得關注的是領導干部輪訓傳統的教學方式“小組討論”并非他們希望的教學方式。
2.分組研討。
分組研討是領導干部輪訓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頻次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領導干部認為最為有效的分組交流一次即可,且研討題目由各小組自擬。
3.課程結構。
課堂講授是領導干部最希望的教學方式,通過頻次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領導干部認為每個老師4學時課程(半天)已經能夠滿足某一專題的學習需求,在培訓過程中應盡量多安排不同專題的老師授課。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信息傳遞最大化為目的,不需要和學員進行互動和交流。
(四)培訓師資
1.外內部師資比例。
66%的領導干部認為培訓課程外部與內部師資的合理比例為8:2,33%的局級領導干部認為合理的比例為7:3,由此可見領導干部輪訓的師資應以外部為主。
2.外部師資來源。
師資是培訓的核心要素,外部師資是領導干部輪訓的重中之重。通過頻次統計可以看出領導干部需求位列前三的外部師資來源分別為:某研究機構專家(171次)、中央黨校教授(169次),國家部委領導(147次),接下來為大學教授(119次)、大型企業高管(111次),最不受歡迎的外部師資為個體職業培訓師,咨詢顧問。
3.內部師資來源。
內部師資是領導干部輪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頻次統計可以看出,領導干部需求位列前三的內部師資來源分別為:系統某一領域專家(182次),公司高層領導(98次),總部部門領導(68次)。
(五)教學支持與管理
1.培訓介紹說明。
73%的領導干部希望在培訓之前有具體詳細的培訓說明與介紹,16%的領導干部則不需要有,另有10%的領導干部則認為詳細的培訓說明與介紹無所謂,可有可無。
2.課余時間安排。
通過頻次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局級領導干部希望自己安排課余生活(159次),其次為舉辦體育比賽(75次),最后為舉辦講座或沙龍(65次)。
如何針對領導干部這一特定人群、特有意識,在培訓需求、內容方式等方面著力創新,打消領導干部的思想桎梏,激活學習動力,提高培訓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期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方案。
(一)做深教學需求分析,科學制定培訓目標
1.積極主動,引領需求。
首先,宏觀層面上引領。在深入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公司發展戰略和黨組要求,積極主動引領培訓需求,為公司人董、人資下一年的培訓計劃、培訓項目,提供可供參考的意見建議。其次,微觀層面的引領。“按需培訓”已成業界共識,對需求的了解與把握是培訓成功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創新方法論,采取觀察、分析等方法,或借助測量工具,探明其深層次需求,亦即“需求什么,我們引領”。
2.把組織需求作為培訓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
領導干部培訓屬于組織行為,而非個體學習。因此,我們的培訓首先要有組織屬性,滿足組織需求。“按需培訓”這個“需”應該定位于組織需求,而非個人需求,支撐組織,為公司發展貢獻力量才是立足點和最終歸宿。領導干部輪訓的培訓需求首先應從公司發展需要,或是圍繞公司黨組對高層領導干部的要求來實施,其次要深入分析,個人需求是否真正符合組織需求,引導個人需求服務于組織需要。
3.將共性需求與個性需求統一起來。
培訓需求分為三個層面: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和個人需求。滿足組織需求,并非完全忽視領導干部的個體需求。人性化的把握學員個體需求,將組織需求與個人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科學制定培訓目標,是提高培訓項目質量的現實要求與前提條件。如何將學員需求創造性的融入到培訓內容中,從而服務于學員的成長和發展,并處理好組織需求與個人要求的關系,做到滿足需求與引領需求并舉,使輪訓目標更加符合學員實際,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員需求,教學安排更加適應學員特點是培訓方案設計的重點和難點。
(二)科學設計培訓內容
1.豐富培訓內容,滿足領導干部多層次多樣性需求。
基于領導干部的培訓需求問卷調查,通過統計數據并結合訪談,啟發我們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上,不但要進一步豐富培訓內容,以滿足領導干部多層次的多樣性需求。更應該突出重點,有的放矢。首先,課程設置重點需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國內外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相關專題,二是“能源發展趨勢解讀”相關專題,三是“企業管理先進理念介紹”相關專題,四是“健康與養生”相關專題,五是“文史哲理論學習”相關專題。其次,課程設置方面,如果時間允許,“領導力提升”“藝術鑒賞”“公司戰略與會議精神”等相關專題也可適當涉及。第三,領導干部對于“黨校基本理論學習”并不熱衷,但是黨校姓“黨”,培訓內容必須涵蓋、并突出“黨”字。
2.培訓體系要“轉型”,培訓內容需“先行”。
目前我們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黨性修養、開拓視野的前沿知識、貫徹公司戰略與解決實際問題、針對性提高領導力的專題。“黨性修養”和“開拓視野的前沿知識”是我們的長處,已成為“精品課程”,形成品牌,但“貫徹公司戰略與解決實際問題”和“針對性提高領導力的專題”則是我們的弱項。因此要適當調整原有培訓體系中四方面專題的相關內容,增加前兩者的權重,減少后兩者的權重。權重究竟是多少?需要深入研究,合理把控。培訓體系要轉型,培訓內容先“轉型”。
3.培訓內容以目標定位為前提,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原則。
首先,補充前沿知識拓展干部視野,將補充前沿知識形成常態機制。其次,提升黨性修養與價值觀教育。企業黨校作為黨校的一個分支,其本質屬性仍然姓黨,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學校和培訓機構不可替代的。再次,貫徹公司戰略意圖解決實際問題。按照班子分工,劃分歸口,理出需要哪些專題,并分幾年編制專題目錄循環,依托先進測量工具和手段,有計劃、有規律的進行研究。最后,提升干部素質和專項領導能力。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領導干部六項基本條件,結合公司特點,對每個業務板塊、正副職區分、按線條列出需要提升的核心素質和能力,在此框架下精選測量工具,結合干部考察相關材料,鎖定領導干部每項能力的提升需求,將培訓定位在“一人一方案”的思路上。
(三)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提高培訓質量效果
1.改進傳統的課堂式教學,增設互動環節,加強交流。
傳統的課堂講授,經過幾千年的厚重沉淀,形成很多不可替代的優勢,仍是當前培訓方式的主體形式。通過問卷調查顯示,“最希望的教學方式”中,“課堂講授”以215頻次的絕對優勢位列第一位。課堂講授一般較適合于專題理論的學習及方針政策的宣傳,是目前培訓中運用的最普遍形式,但從訪談、調查反饋的結果來看,即使是理論性強的課程,缺乏互動的單向傳授已經受到質疑。增設互動環節,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突出互動解惑是課堂式講授未來創新的方向。以問題為中心,在課程設計上邀請學員參與,充分了解其需求,將大大提高課堂授課的針對性和需求導向性。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論講授、師生研討結合起來,把知識獲取和能力轉化結合起來,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2.組合設計,混合實施,進行混合式教學培訓。
網絡學習是一種先進的學習和教學管理手段,是現代培訓不可忽視的教學方式,將網絡化培訓與傳統面授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建立新型的混合式培訓體系。混合式培訓是教育培訓信息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員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網絡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或理論,而是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人們的教育思想觀念從表面上看是在回歸,而實際上是按螺旋方式上升的一種體現。
3.充分利用北京的優勢資源,增加現場教學,填補空白。
現場教學是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選擇或創設一定的情境,教師引導學員參與在特定情境下的教學活動。讓學員在親身體驗中進行學習、感悟,再通過教師的現場、講授和、點評,從而達到堅定信仰、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的意圖。現場學習,屬于行動學習的一種,但不等于參觀考察。極具特色的現場教學是與參觀、講解、專題、點評相結合,依托內涵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現場教學,可以創造性的廣泛應用于領導干部輪訓的各個專題。我們要充分利用北京的優勢資源,在教學方式上增加現場教學,例如“企業管理先進理念介紹”這一專題可以到國內外優秀企業的總部現場學習,“文史哲理論學習”“藝術鑒賞”等專題可以到歷史博物館、國家大劇院中現場教學,對于領導干部不太“熱衷”的“黨校基本理論學習”,可以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整合了北京的黨校教育資源,提高黨性修養。廉政教育可以到監獄現場進行,堅定信仰。“標桿單位案例分析與研討”也可擯棄干巴巴的課堂講授,走出去,到標桿單位現場學習,增強現場感和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現場教學的核心是注重教學雙方的互動與現場點評,我們的現場學習必須更加關注對現場教學主題的設計與提前準備,才能避免出現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