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
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
趙 明
【摘要】目的 探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9月至2012年10月一五七醫院收治的68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觀察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行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Mcbridge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其早日康復。
【關鍵詞】切開復位內固定;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臨床療效
一五七醫院,遼寧沈陽 110045
橈骨遠端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骨折疾病,多發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且骨質疏松會增加骨折遠端的不穩定性[1]。傳統治療方法主要為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但其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本研究就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9例,年齡18~78歲,平均(48±4)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傷9例,壓傷5例,重物錘擊傷4例,運動傷6例,跌傷4例,高空墜落傷6例;橈骨遠端骨折AO分型:B型15例,C型19例;骨折類型:開放性損傷25例,閉合性損傷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齡17~75歲,平均(47±3)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傷8例,壓傷3例,重物錘擊傷4例,跌傷6例,運動傷5例,高空墜落傷8例;橈骨遠端骨折AO分型:B型14例,C型20例;骨折類型:開放性損傷26例,閉合性損傷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取仰臥位,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外展患肢,于橈掌側或橈背做一切口。實施掌側入路患者,充分暴露橈骨遠端骨折,直視下實施骨折復位,恢復掌傾角、橈骨長度,先采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后,選擇長度及角度適宜的T形鋼板,或鎖定加壓接骨板,置于患者橈骨遠端掌側,與關節緣距離為2~3 mm;骨折復位后,按序列置入螺釘,并放置管引管。實施背側入路患者,完全暴露橈骨遠端背側關節面、骨折斷端后,直視下實施骨折復位,恢復掌傾角、橈骨長度,選用Mini型鈦板或橈骨遠端解剖型鋼板行骨折復位,距橈骨背側與關節緣2~3 mm處,固定接骨板,按順序放置螺釘,并實施引流。其中15例合并明確骨缺損患者實施內固定時,植入自體骨或人工骨。待手術結束后,指導患者行手指屈伸鍛煉,以最大程度減少水腫發生。
對照組患者行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術,無需實施麻醉,但若合并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可實施局部血腫麻醉。手術時,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外展患肢,前臂前旋,手背向上,醫師一手握患者肘部,另一手握其腕部進行對抗牽引1~2 min。骨折端牽引完成后,根據屈曲型或伸直型骨折對骨折部位進行按壓、折頂或復位,然后采用石膏外固定患肢,注意定期復查X線片。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術后7 d可逐漸引導患者行前臂旋轉、腕關節屈伸、橈偏、尺偏等功能鍛煉,依據恢復情況,不斷增加運動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改良Mcbridge腕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對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包括腕關節功能、疼痛、握力等,優為0~2分,良為3~8分,可為9~20分,差為不低于21分[2]。總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比較(±s)
組別 例數 掌傾角(°) 尺偏角(°) 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cm)對照組 34 5.0±1.4 13.0±2.0 0.8±0.4觀察組 34 10.5±3.3 20.5±2.5 1.5±0.6 t值 6.8781 4.9871 5.5129 P值 <0.05 <0.05 <0.05
2.2 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Mcbridge評分為優11例,良13例,可7例,差3例,優良率為70.6%(24/34);觀察組患者Mcbridge評分為優18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優良率為88.2%(30/34);觀察組患者Mcbridge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骨折不愈合2例,畸形愈合1例,橈神經損傷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7%(5/34);觀察組患者中,骨折不愈合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9%(1/34);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骨質疏松會減少機體全身骨量,使骨密度明顯下降,骨骼柔軟度下降,韌性增加,稍受外力,便會發生骨折。而骨質疏松性橈骨遠端骨折,多因干骺端骨小梁缺陷,或力學效果差,骨折不穩定性明顯增加,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3]。傳統治療所用的手法復位、石膏板或小夾板固定方法,易累及多關節面骨折,引發多種并發癥,甚至會出現橈腕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影響關節旋轉以及屈伸功能。
隨著內固定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腕部生物力學研究的不斷深化,臨床提出,若關節面移位大于2 mm,則局部應力會增加45%左右,且部分應力會轉移至尺骨,出現腕關節運動及位置變化,進而會導致腕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發生,應引起臨床的足夠重視。
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指征的:合并嚴重粉碎性骨折;關節外或關節內骨折,且存在明顯移位情況;橈骨遠端背側或掌側嚴重皮質粉碎性損傷;背側成角>20°;橈骨短縮程度大于5 mm;關節邊緣受損[4]。橈骨遠端骨折所采用的手術入路包括橈掌側和橈背側切口,應根據骨折遠端移位方向選擇入路,方可實現復位[5]。針對背側移位患者,可采用橈背側切口,入路表淺,不易傷及神經、血管,且能避免骨折復位后再移位,近遠期效果明顯。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距離均明顯大于對照組,Mcbridge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陳效.掌側鎖定鋼板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7):59-60.
[2] 孫勇.手法復位閉合鋼針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6(10):72-73.
[3] 胡偉鋒,陳維善.急診克氏針加動力型外固定架治療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5,24(4):440-442.
[4] 李建峰,朱偉.DVR解剖型接骨板結合注射型人工骨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2):145-145.
[5] 潘登俠.中藥熏洗并手法松解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后關節僵硬48例[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4):129-130.
【中圖分類號】R683.4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48